水生态危机的产生是由于对水与生态环境相互响应的客观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不足,在传统的水利建设中只强调了对水对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的开发,忽视了我国水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对其环境、生态功能的保护。传统水利建设的目标是“兴利、除害”,如修建水电站、开发水资源,以利发电、防洪、灌溉、养殖和航运等。但是,在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时候,不能只考虑人类社会的需求而忽略生态系统的需求。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深刻反思以往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建设活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科学认识人水关系,转变水利水电建设思路,用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解决当前面对的水生态危机。
人类文明的出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都与河湖水系及其变化密不可分。从中国的都江堰引水灌溉到古罗马的城市供水系统,通过修渠建坝控制洪水和利用水资源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化以后,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一度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根据有关组织的统计,至20世纪末,世界上有24个国家的90%电力来自水电,有三分之一的国家的水电比重超过一半。有75个国家主要依靠水坝来控制洪水,全世界约有近40%的农田是依靠水坝提供灌溉。目前,火电在我国能源供给中占主导地位,开发西南地区丰富的水力资源,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可以为华中、华东地区提供大量优质电能,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 减轻华中、华东地区的大气、水环境污染,环境效益巨大。水电作为技术成熟、供应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将在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我国水能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也是自然环境良好、生态功能重要、生物物种丰富和地质条件脆弱的地区,生态系统敏感度较高、稳定性相对较差。受历史原因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水电开发在一定阶段存在“保护让位于开发”、“保护跟不上开发”的现象,对一些河流的水生生态、景观环境等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例如怒江,水能资源非常丰富,干流天然落差4848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40万千瓦,按13级开发方案,规划梯级总装机容量为2132万千瓦,超过三峡电站的发电量;而且,水电开发条件好,淹没土地和移民少,是我国尚待开发的大型水电基地之一,但它的开发涉及生态保护和自然遗产保护等问题,引起各方人士的激烈争论。20世纪80年代,许多大坝的建设暴露出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世界水电的发展趋缓。某些水电开发对江河流域和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原住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水电项目在西方发达国家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和阻碍。许多国家出现了反坝、拆坝的高潮。甚至出现了反对任何水电工程的极端的声音。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于水电的争论逐渐有了更多的理性元素,各方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渐趋深入和全面,争论双方的价值取向也在妥协中趋同,逐渐认识到水电和生态一个都不能少。
在水库调度方面,不科学的水库调度方式为河流生态环境埋下了隐患,流域内缺乏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以各自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调控,正是造成对下游生态环境影响的根源所在。现行的调度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水库具有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现有的水库调度主要是围绕上述效益最大化而展开,而生态效益则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有的根本没有考虑。
生态调度是一种在实现防洪、发电、供水、灌溉、航运等社会经济多种目标的前提下,兼顾河流生态系统需求的水库调度方法,它是协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确保河流健康的调度方式,是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审视河流系统的特性,其本质上是在开发水力资源过程中,真正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的内在关系。
作为一种有效的河流修复技术手段,生态调度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取得了成功实践,在协调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这条干流长达1050公里的河流上共建有54座水库,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田纳西流域水利水电工程调度方式进行了两次重大的调整,不但满足了公众和管理机构有关水质保护、生态修复和生物栖息地保护的要求,其原有的基本功能也没有造成大的损失。在澳大利亚,修建有90多座大型水库的墨累-达令河流域由于承受多重胁迫,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现象比较突出。为了遏制流域健康水平不断下降的趋势,澳大利亚于2002年启动了墨累河生命行动计划,这个计划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恢复行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www.xing528.com)
近年来,我国水利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生态调度的有益尝试。生态调度的实施主要是应对自然灾害或生态灾难的应急性调度,并且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实施,在珠江、黄河等部分流域内也出现了由实验性、应急性的调度逐步向生产运行的制度化调度发展的趋势。
解决水资源调度的问题,关键还是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全的、细节化的科学调度体系,这一体系要确保能够打破地方和企业的既得利益的约束,实现对流域内水资源的有效调度,尤其在非防汛抗旱期间的日常调度,确保全流域的生态流量。为此,还必须要建立各流域关键节点生态流量目标体系,明确每个节点必须要确保的基本流量,为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水量保证。因而,必须正确处理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将生态优先的原则贯穿到水电规划开发的全过程,维护好河流的生态系统健康和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突出强调了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对于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做好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近期,环境保护部组织了金沙江上游、澜沧江干流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进一步梳理了我国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总体情况,形成了“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等原则共识,明确了我国水电开发环境管理的重点工作。
我国出现各种各样的水生态危机,说明我们传统的水利理论并不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理念也有待改进。传统的水利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运用当代人类科学思想的精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创建新的水利理论。
刘树坤教授在1999年提出“大水利”的理论,其核心是人水和谐,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人类需求,也要满足生态环境需求,其目标是通过流域水系和国土的综合整治,提高流域的安全度、舒适度(包括其他生物的舒适度)和富裕度。概括来说,大水利的理论强调以流域为单位,对河流进行防洪、水资源、水质保护、景观、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综合整治,只有改变传统水利只强调水利工程建设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需要适应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全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共处,从对自然的索取到对自然的补偿,调整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调整人与水的关系,实现人水长期和谐共处。要有强烈地爱护河流的意识,形成节水社会,学会与洪水长期共处,人类不能独享水资源。创建现代水文化,建立现代的水管理体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