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城市化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的载体。与此同时城市化建设改变了以森林、耕地、灌草地、低密度居住区为主的流域土地利用方式,集中发展高密度居住区、商业区,城市道路、建筑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现在城市集水区内。
图3-8 北京20余年来城市扩展特征
我国近几十年来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见图3-8和表3-2。北京市20余年来的城市扩展情况分析表明,北京市城区面积已由1978年的326平方公里增长到2004年的834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增长了1.6倍,相当于26年来新建了一个原北京城。上海、天津、成都等几乎全国所有城市均呈现出相似的快速膨胀。
表3-2 上海市不同年代城市扩张情况
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河流具有提供水源、涵养绿地、支撑水生态系统和服务于旅游娱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各项功能。
迅速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甚至完全改变了流域下垫面特性,进而引起水文系统特性的变化。图3-9清晰表明植被覆盖区与完全城市区降水、汇流、渗流等自然水文循环过程的差异。
图3-9 植被覆盖区与城市河流水文循环过程对比
在城市区,硬质化的雨洪排泄系统会迅速收集大气降雨,直接排入河道,汇流时间明显缩短,截留、填洼、下渗、蒸发量减少,产生的地面径流量却增大,地下径流减少,城市水文循环过程大为简化。
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河流两岸土地开发利用,城市河流功能遭到损害,主要问题表现在河道形态的改变、水文情势的改变、河流养分和污染物的增多、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河流是自然的动力系统,通过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塑造了丰富的河床形态及水流条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外部环境。
从长期河流演变来看,自然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是由相对稳定的水文循环过程和河床边界物质组成决定的,系统处于输入条件与系统内部形态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动平衡状态。另外由于气象条件千变万化,汇流进入河道的水沙量及其过程年际之间也是不尽相同的,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河流形态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因此,河流生物栖息地具有相对稳定中时刻动态变化的特性。影响河流栖息地演变的因素主要有流量、沙量、气候、地质、周围土地使用、植被、河谷坡降等,任何一项发生变化,均会打破河流生物栖息环境原有的平衡,而一旦干扰量积累到临界值,任何微小外力都可能导致系统失衡,栖息环境迅速遭到破坏。(www.xing528.com)
整体完整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结构特征。一旦系统形成,系统各要素不可分割,无法孤立存在。河流中各种生物互为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了稳定的食物链结构。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多样性越丰富,食物链越复杂,系统稳定性越高,其抵抗外界干扰的承载力也越高。此外,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不但生物种类多,而且数量比较均衡,没有哪一物种占有优势。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治理工程措施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硬质化后的城市河流失去了自然多样性,包括河床形态、河床组成、岸线形态、河间带等,进而造成水流条件多样化消失。
丰富、活跃的生命体系被混凝土覆盖,防洪墙和笔直的岸线形成单调死板的硬质空间,城市河流丧失了生境多样性的前提,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生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图3-10为渠化后的城市河道,尤其我国北方城市,枯水期河流基本断流,河床、河岸完全裸露,生境僵化。图3-11为地处我国西北的酒泉市枯水期的北大河。
图3-10 渠化后的城市河道
图3-11 甘肃省酒泉市枯水期的北大河
城市河流治理工程改变了水流和河床形态,使城市洪水呈现涨落速度快、洪峰流量大、洪水频率高的特点。城市面积扩大使流域的地形地貌、江河的汇流条件及水域的水质等发生显著变化。
城市具有集聚能源、人口、财富的特征,而来自于工业、生活等过程的污染物质与城市的繁荣共生共存。污染物质排放到河道内会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变化,群落结构趋于简单,某些物质甚至会消失,小型浮游生物增加,最终导致食物链变短,生物多样性指数直线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同时直接或间接威胁到人群身体健康。
由于城市集水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迅速,城市流域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相互关系如图3-12所示。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所受影响很大程度上由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引发。首先使得水文、栖息环境、河流水质等外界环境恶化,最终导致生物种群做出响应,整个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透水表面增加,地表径流增大,排水管网改造落后,涝灾加剧;排水量增大,受纳河流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泄洪能力无法满足需要,洪水灾害加剧。为了减轻灾害,排水系统进一步扩展,河流以最大限度排洪为目标进行治理,形成恶性循环。
图3-12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干扰机制
目前全国80%以上的城市河流受到污染,许多大江大河的城市段已达不到Ⅲ类水水质标准,鱼虾生物基本绝迹,而代之适应污染的各类底栖微小生物类群,河流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