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闪石的化学成分可用下列角闪石标准化学式表示:,式中,A=Na、Ca、K,B=Na、Li、K、Ca、Mg、Fe2+、Mn,C=Mg、Fe2+、Mn、Al、Cr、Fe3+、Ti,T=Si、Al、Cr、Fe3+、Ti。
角闪石Amphibole(Амфиболы)一词源自希腊词Amphbolos,意为模糊不清的,反映了该族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外貌形态的多种多样性。角闪石还有另一个来自德语的矿工术语Hornblende,它由Horn(角)和Blende(伪装,欺骗)两词组成,意思为该矿物具有类似牛角的黑褐色,解理面上闪烁着金属光泽(实际为强烈的黑色玻璃光泽),貌似金属矿物,但实际上不能提炼出有用的金属。中文名称“角闪石”即按Hornblende一词原意译成。俄文按其词意译成Роговаяобманка(意为角状颜色的蒙骗石)。
角闪石族的类质同象现象很普遍,种属很多。国际矿物学会新矿物和矿物名称委员会(IMA-CNMMN)建议采用以晶体化学为基础的命名法(Leake,1978)。
该分类法首先根据角闪石标准化学式B位置中Ca、Na原子系数之和(Ca+Na)B和B位置中的Na原子系数(Na)B,分为四个基本闪石组:
·铁镁锰质闪石组(Ca+Na)B<1.34;
·钙质闪石组(Ca+Na)B≥1.34,(Na)B<0.67;
·钠钙质闪石组(Ca+Na)B≥1.34,0.67≤(Na)B<1.34;
·碱质闪石组(Na)B≥1.34。
其中铁镁锰质闪石组又分为斜方角闪石和单斜角闪石两个亚族。其他三个组均属单斜角闪石亚族。
然后,再根据Si原子数和M[Mg/(Mg+Fe2+)]值以及(Na+K)A、Ti、Fe3+值等细分为许多种属(图10-30)。
角闪石族有如下一些共同的鉴定特征:
(1)除直闪石、铝直闪石属于斜方晶系外,绝大多数角闪石属于单斜晶系。晶体通常呈沿c轴延伸的长柱状、针状,有时为纤维状,晶体的横切面为菱形或六边形(图10-31,图版Ⅲ-5)。
(2)具{110}完全解理,两组解理交角为56°、124°(图10-31)。这种类型解理,在岩矿鉴定中简称为角闪石式解理。
(3)薄片中,低温角闪石为绿色,高温角闪石为褐色(图版Ⅲ-5、Ⅷ-3),二者多色性明显,吸收性强,吸收性为Ng>Nm>Np;碱性角闪石为蓝、紫色,吸收性为Np>Nm>Ng;仅少数不含Fe的角闪石为无色或浅色调。
(4)正中突起,但由于颜色较深,给人一种高突起的感觉。
(5)斜方角闪石消光类型:具一向解理纹的切面多为平行消光,具两向解理纹的切面多为对称消光。单斜角闪石消光类型:平行b轴、与c轴交角较小的长方形切面为平行消光,垂直c轴、近于垂直c轴的切面为对称消光,其他切面为斜消光。多数单斜角闪石Ng∧c<25°,正延性,仅碱性角闪石为负延性。
图10-30 角闪石命名图
图10-31 角闪石横切面解理图
(6)可见以(100)为结合面的简单双晶和聚片双晶。
(7)绝大多数角闪石为二轴(-),光轴角较大。仅镁铁闪石、浅闪石、韭闪石为二轴(+)。角闪石与辉石的主要区别见表10-4。
表10-4 角闪石与辉石的主要区别
直闪石-铝直闪石 Anthophyllite-Gedrite Антофиллит-Гедрит(Жедрит)
直闪石Anthophyllite源自希腊Anthophyllum,意为石竹(康乃馨),反映了该矿物具有类似石竹的褐色、褐绿色。铝直闪石Gedrite是根据其首次发现地——法国比利牛斯山脉的Gedre命名的。
成分 参见图10-30。直闪石为含铝较少的铁镁质闪石,铝直闪石为含铝较多的(Al2O3达23.79%)铁镁质闪石,当其M值大于0.9或小于0.1时,分别冠以“镁”或“铁”前缀。
光性 薄片中无色或呈淡褐黄、淡绿色。铝直闪石具多色性:Ng=黄、淡绿,Nm=淡褐,Np=淡褐。吸收性为Ng>Nm≥Np。
直闪石:Np=1.598~1.647,Nm=1.616~1.651,Ng=1.623~1.664,Ng-Np=0.017~0.025。正中突起。最高干涉色为Ⅰ级橙—Ⅱ级绿。
铝直闪石:Np=1.642~1.674,Nm=1.651~1.681,Ng=1.658~1.691,Ng-Np=0.016~0.017。正中—正高突起。最高干涉色为Ⅰ级橙。
直闪石-铝直闪石为平行消光,正延性。双晶少见。富镁者为二轴(-),2V=65°~90°;富铁者为二轴(+),2V=60°~90°。光性方位见图10-32。
变化 易变为蛇纹石和滑石。
图10-32 直闪石-铝直闪石光性方位
产状 直闪石-铝直闪石产于富镁的结晶片岩、片麻岩、蛇纹岩及白云岩同岩浆岩的接触带中,与镁铁闪石共生。此外,也可作为橄榄石的分解物包裹橄榄石。
鉴定 直闪石-铝直闪石以平行消光区别于单斜闪石;以干涉色较高、长柱状晶形、角闪石式解理区别于斜方辉石。
镁铁闪石 Cummingtonite Куммингтонит
镁铁闪石Cummingtonite是据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的库明格东(Cummington)地名命名的。俄文按字母转译或按音译成Куммигтонит。中文名称则是反映了它的化学成分。
成分 化学式为(Mg,Fe2+)7[Si4O11]2(OH)2。成分与直闪石-铝直闪石有些相似,也属于铁镁质闪石,但二者的晶体形态不同。自然界中尚未发现铁闪石分子数小于25%的镁闪石。
图10-33 镁铁闪石光性方位
形态 属单斜晶系。晶体呈板状、柱状、针状、纤维状,集合体有时呈放射状。
光性 薄片中无色或呈淡色色调。含铁多时,微弱的多色性:Np、Nm=无色或淡黄,Ng=淡褐或淡绿。正中—正高突起。Np=1.635~1.665,Nm=1.644~1.675,Ng=1.655~1.698,Ng-Np=0.020~0.030。最高干涉色为Ⅰ级紫红—Ⅱ级黄。单斜角闪石式消光类型,Ng∧c=15°~20°。简单双晶和聚片双晶常见。二轴(+),2V=65°~90°。光性方位见图10-33。
产状 镁铁闪石属变质矿物,主要产于与铁铜矿床有关的接触变质岩和某些结晶片岩中。
鉴定 以其斜消光和常见双晶区别于斜方角闪石;以其极淡色调、多色性不显著、正光性符号和特殊的产状区别于其他单斜角闪石。
铁闪石 Grunerite Грюнерит
铁闪石Grunerite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L.Gruner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首次分析出铁闪石的化学成分。纤维状铁闪石形成的石棉叫铁石棉,铁石棉Amosite一词是由Asbest Mains of South Africa(南非美因斯的石棉)一句话中各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复合词或缩略词,俄文转译成Амазит。高质量铁石棉的商业名称Montasite则与南非德兰士瓦省、美国匹兹堡的蒙大拿(Montana)矿山有关,俄文转译成Монтазит。中文名称“铁闪石”则反映了其化学成分,“铁石棉”既反映了矿物的化学成分,也反映了矿物的形态。
成分 化学式为(Fe2+,Mg)7[Si4O11]2(OH)2。含铁闪石分子数大于70%,小于70%者则过渡为镁铁闪石(图10-34)。
形态 属单斜晶系。晶形与镁铁闪石相似。
光性 薄片中呈浅黄褐色。具多色性:Ng=褐黄、绿,Nm=浅黄、浅褐,Np=浅黄、无色。吸收性为Ng>Nm≥Np。正高突起。Np=1.665~1.696,Nm=1.675~1.709,Ng=1.698~1.729,Ng-Np=0.030~0.045。最高干涉色为Ⅱ级黄—Ⅲ级绿。折射率和双折射率随含铁量增多而增大(图10-34)。单斜角闪石式消光类型,Ng∧c=10°~15°。正延性。简单双晶和聚片双晶很常见。二轴(-),2V=84°~90°。光性方位见图10-35。
产状 铁闪石是一种变质矿物,主要产于角闪片岩和铁矿附近的铁闪石片岩中。
鉴定 以其突起高、干涉色高、消光角较小及二轴(-)区别于镁铁闪石;以其突起和干涉色较高区别于阳起石。与普通角闪石的区别是,铁闪石的突起及干涉色较高,消光角较小,颜色较淡。
图10-34 镁铁闪石-铁闪石的光性变化与成分的关系
(据Bowen和Schairer,转引自穆斯豪斯,1986)
图10-35 铁闪石光性方位
图10-36 透闪石光性方位
透闪石 Tremolite Тримолит
透闪石英文名称以瑞士圣哥达山系的一个叫Temo的地名命名。
成分 晶体化学式为Ca2Mg5[Si4O11]2(OH,F)2。常含少量Fe2+,含铁闪石分子小于10%,大于10%则过渡为阳起石(图10-30)。
形态 属单斜晶系。晶体呈长柱状、针状,常呈放射状、纤维状集合体。有时透闪石可代替辉石并呈其假象,此时,称其为假象纤闪石。
光性 薄片中无色。正中突起,Np=1.600~1.619,Nm=1.613~1.630,Ng=1.624~1.640,折射率随含铁量增多而增大,Ng-Np=0.021~0.023。最高干涉色为Ⅱ级蓝。单斜角闪石式消光类型,Ng∧c=16°~21°。正延性。简单双晶、聚片双晶常见。二轴(-),2V=83°~86°。透闪石光性方位见图10-36,透闪石成分与光性的关系见图10-37。
图10-37 透闪石-阳起石系列成分与光性的关系
(特吕格,1971)
变化 易变为滑石。
产状 透闪石属变质矿物,主要产于透闪石大理岩和某些富镁的结晶片岩中,也是和田玉的主要造岩矿物。假象纤闪石产于超基性、基性岩中,是由辉石蚀变而成的。
鉴定 透闪石以其负光性符号区别于镁铁闪石;以其无色、突起较低、消光角大于15°区别于阳起石。
阳起石 Actinolite Актинолит
阳起石英文名称源于希腊词Aktis(辐射、放射),以强调这种矿物常呈束状、放射状集合体。中文名称强调了该矿物的温肾壮阳功效,是我国古老中医药中的一味矿石药物,至今仍在应用。
成分 化学式为Ca2(Mg,Fe2+)5[Si4O11]2(OH,F)2,阳起石比透闪石含较多的Fe2+,M值为0.9~0.5。M小于0.5者,为铁阳起石。
形态 属单斜晶系。晶体呈长柱状、针状,集合体呈放射状、纤维状。
光性 手标本上为鲜绿、褐绿、黄等色,一般不呈黑色、绿黑色;薄片中呈浅绿色。微弱多色性:Ng=绿、浅绿,Nm=浅黄绿,Np=浅黄。正中突起。Np=1.619~1.688,Nm=1.630~1.697,Ng=1.640~1.705。随着含铁量的增高,多色性变得愈加明显,折射率也随之增大。Ng-Np=0.023~0.027。最高干涉色为Ⅱ级蓝—Ⅱ级绿。单斜角闪石式消光类型,Ng∧c=10°~15°。常见简单双晶和聚片双晶。二轴(-),2V=65°~83°。光性方位与透闪石类似。
产状 常产于金属矿脉附近,是早期矽卡岩和基性、中性岩浆岩中的普通辉石和透辉石经高温热液蚀变而成的,常与绿帘石伴生。此外,阳起石也产于绿片岩相的结晶片岩中。阳起石也是和田玉最主要的造岩矿物。
鉴定 以其浅绿色、弱多色性、消光角小区别于透闪石。(www.xing528.com)
隐晶致密块状的阳起石岩或透闪石岩叫作和田玉。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和田玉是由无数交织成毡状的阳起石或透闪石晶体所组成的。
普通角闪石 Common hornblende Обыкновеннаяроговаяобманка
Hornblende(Роговаяобманка)曾译为普通角闪石。但Hornblende一词包括普通角闪石、浅闪石—低铁浅闪石、钙镁闪石—铁钙镁闪石、韭闪石—铁韭闪石等,因此,中文名称“普通角闪石”应对应于英文的Common hornblende和俄文的Обыкновеннаяобманка,意指该矿物是岩浆岩、变质岩中最常见、最普通的角闪石。
成分 化学式为(Ca,Na)2~3(Mg,Fe2+,Fe3+,Al)5[(Al,Si)4O11](OH)2,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大。按IMA-CNMMN命名法,普通角闪石不是一个独立的种属,它包含许多亚种。使用此命名法时,要在普通角闪石(Hornblende)之前冠以前缀。自然界多见镁普通角闪石(Magnesiohornblende)。
形态 属单斜晶系。晶体多呈长柱状、杆状、针状,偶呈短柱状、纤维状。具角闪石式解理。
图10-38 普通角闪石光性方位
光性 手标本上多呈暗绿色、暗褐—黑色;薄片中呈绿色、褐色。中性、酸性侵入岩中的普通角闪石(低温型)多为绿色,多色性为:Ng=深绿、蓝绿,Nm=绿、黄绿,Np=淡绿、淡黄绿。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及火山岩中的角闪石(高温型)多为褐色,多色性为:Ng=暗褐、红褐,Nm=褐,Np=浅褐;吸收性为Ng>Nm>Np。正中—正高突起。Np=1.620~1.618,Nm=1.630~1.691,Ng=1.638~1.701,Ng-Np=0.018~0.020。最高干涉色为Ⅰ级橙红—Ⅱ级蓝,由于颜色的叠加,致使干涉色不鲜艳。单斜角闪石式消光类型,Ng∧c=12°~24°,但通常在20°左右。结合面为(100)的简单双晶和聚片双晶常见。二轴(-),2V=52°~89°,但多数为66°~85°。光性方位见图10-38。
变化 易变为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纤维状阳起石、黑云母、绢云母、石英、磁铁矿等。
产状 普通角闪石分布很广:①各类岩浆岩中均有产出,但最常见于中性、中酸性岩中,如闪长岩、正长岩、花岗闪长岩及其相应的火山岩等,在火山岩中多以斑晶产出;②普遍产于角闪片麻岩、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以及变粒岩、角闪大理岩等变质岩中;③沉积重砂中也有普通角闪石碎屑。
鉴定 普通角闪石以其长柱状晶形、角闪石式解理、多色性明显、消光角一般小于25°、负光性符号等区别于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与阳起石的区别:①手标本上,前者为黑色、绿黑色,后者不呈黑色,而呈绿、黄、褐等色;②在薄片中,前者呈褐色或绿色,颜色较深,多色性明显,而后者呈淡绿色,多色性微弱,从不呈褐色,即呈褐色者一定不是阳起石;③前者干涉色比后者略低;④前者为岩浆岩矿物或中高级变质矿物,而后者为热液蚀变矿物或浅变质矿物。
浅闪石 Edenite Эденит
浅闪石英文名称源自纽约的Edenvill(地名)。中文名称有可能是因其薄片中的颜色比普通角闪石较浅(淡色调—无色)的缘故。
成分 化学式为NaCa2(Mg,Fe2+)5[(Si7Al)O22](OH)2,M>0.5。M<0.5者称铁浅闪石(图10-30)。
形态 属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
光性 手标本上多呈褐色;薄片中无色。正中突起。Np=1.606~1.649,Nm=1.617~1.660,Ng=1.631~1.672,Ng-Np=0.016~0.023。最高干涉色为Ⅰ级橙—Ⅱ级蓝。斜消光。Ng∧c=17°~27°,通常为20°左右。二轴(+),2V=52°~83°,2 V通常小于75°。
产状 产于含硬玉的钠长岩和其他富钠的岩浆岩中,也产于白云质灰岩与岩浆岩的接触带中。
鉴定 以其正光性符号区别于透闪石;以其角闪石式解理、干涉色较低、消光角较小区别于单斜辉石。
韭闪石 Pargasite Паргасит
韭闪石英文名称是以其首次发现地——芬兰的Pargas(地名)命名。中文名称则是因为它常呈韭绿色。
图10-39 韭闪石光性方位
成分 化学式为NaCa2Mg4Al[(Si6Al2)O22](OH)2,化学成分中含有Fe2+,M≥0.70。0.70>M≥0.30者,称含铁韭闪石;M<0.30者称铁韭闪石(图10-30)。
形态 属单斜晶系。晶体呈长柱状。
光性 手标本上呈韭绿色、褐色;薄片中多为无色,有时具淡绿色调和弱多色性。正中突起。Np=1.613~1.662,Nm=1.618~1.668,Ng=1.635~1.677,Ng-Np=0.015~0.022。最高干涉色为Ⅱ级蓝。单斜角闪石式消光类型,Ng∧c=25°~30°。可见简单双晶和聚片双晶。二轴(+),2V=60°±。光性方位见图10-39。
产状 主要产于白云质灰岩与岩浆岩的接触带中。
鉴定 韭闪石与浅闪石相似,但韭闪石具淡颜色和微弱多色性,消光角较大。韭闪石与镁铁闪石也很相似,可根据其折射率和产状加以区分。
氧角闪石 Oxyhornblende Оксироговообманка
成分 为含TiO2和Fe2O3较多的钙质闪石,旧称玄武闪石,相当于IMA-CNMMN的镁绿钙闪石或含镁绿钙闪石。当含TiO2高时,便过渡到钛角闪石。
形态 属单斜晶系。晶体呈较自形的长柱状。薄片中常见熔蚀现象和暗化边。
光性 薄片中多呈褐色(图版Ⅷ-3)。多色性、吸收性都明显,Np=黄色,Nm=深褐,Ng=深红褐。正高突起。Np=1.667~1.693,Nm=1.679~1.730,Ng=1.688~1.760,Ng-Np=0.019~0.068。最高干涉色为Ⅲ—Ⅳ级。单斜角闪石式消光类型。消光角较小,Ng∧c=0°~18°,通常小于10°。二轴(-),2V=65°~85°。光性方位与钛角闪石相似。
鉴定 以其较浓的褐红色多色性、较高的干涉色及较小的消光角区别于普通角闪石。
钛角闪石 Kaersutite Керсутит
钛角闪石的英语名称源自北格陵兰的Kaersute(地名)。中文名称反映了矿物的化学成分富含钛。
成分 化学式为NaCa2Mg4Ti[(Si6Al2)O22](O,OH)2,含有少量Fe2+、Fe3+等,比氧角闪石含有更多的(7%~10%)TiO2,Ti≥0.50,M≥0.50。M<0.50者称铁钛角闪石。
形态 属单斜晶系。晶体多呈自形短柱状。角闪石式解理和{100}、{001}裂理。
光性 薄片中呈褐色,常带蓝色色调。多色性:Np=浅黄褐,Nm=红褐,Ng=暗红褐。正高突起。Np=1.667~1.689,Nm=1.680~1.741,Ng=1.691~1.772,Ng-Np=0.024~0.083。最高干涉色为Ⅱ级—Ⅳ级。单斜角闪石式消光类型,消光角Ng∧c=10°。二轴(-),2V=75°~85°。光性方位如图10-40。
产状 主要产于碱性的中基性岩中,如碧玄岩、沸煌岩、粗面玄武岩、粗面安山岩等,与钛辉石、钛黑云母、钛铁矿等富钛的矿物共生。
10-40 钛角闪石光性方位
图10-41 钠闪石光性方位
钠闪石 Riebeckite Рибекит
钠闪石的英文名称Riebeckite是以I.Riebeck的名字命名的。中文名称强调其化学成分富含钠。
成分 化学式为,含少量Mg、Ca、Al等,是富Na、Fe3+的碱性角闪石。
形态 属单斜晶系。晶体常呈长柱状、针状、纤维状。纤维状变种又称青石棉。
光性 薄片中呈蓝色。多色性:Np=深蓝,Nm=蓝,Ng=浅黄绿。吸收性为Np>Nm>Ng,为明显的反吸收。正高突起。Np=1.685~1.695,Nm=1.687~1.697,Ng=1.689~1.699,Ng-Np=0.004。最高干涉色多为Ⅰ级灰,由于本身颜色较深,看起来也呈蓝色调。消光角(Np∧c)很小,多在5°左右,一般不超过10°。负延性。简单双晶少见。二轴(-),2V=80°~90°。光性方位见图10-41。
变化 常变为褐铁矿和磁铁矿。
产状 主要产于富钠的碱性正长岩、霞石正长岩、碱性花岗岩及相应的火山岩中,在某些碱性的变质岩中也有产出。
鉴定 以其特征的蓝色、反吸收性、负延性区别于非碱质角闪石;以其负延性区别于蓝闪石。细小针状、柱状钠长石,其解理纹难以看清,易与电气石混淆。二者的相同点:均为负延性,多色性相似;二者的不同点:钠闪石针状、柱状长轴与PP(∥Np)一致时为深色调,而电气石针状、柱状长轴与PP(∥Ne)一致时为浅色调。
钠铁闪石 Arfvedsonite Арфведсонит
钠铁闪石的英文名称Arfvedsonite是以瑞典化学家Arfvedson教授的名字命名的。其中文名称则反映了矿物的化学成分。Arfvedsonite后来也译作亚铁钠闪石,但没有“钠铁闪石”上口,且以前文献中大多以“钠铁闪石”相称,故本书仍采用此名称。
成分 化学式为,含少量Ca、Mg、Al等,比钠闪石更富含Na、Fe2+、Al,而少Fe3+。
形态 属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板状。
图10-42 钠铁闪石光性方位
光性 薄片中呈黄绿色、灰紫色。多色性显著:Np=深绿、深蓝绿,Nm=蓝绿、灰紫,Ng=黄绿、灰蓝。多数为反吸收,少数为正吸收。正高突起。Np=1.702,Nm=1.705,Ng=1.707,Ng-Np=0.005。最高干涉色为Ⅰ级灰白,有时较高,可达Ⅰ级黄,但往往被本身颜色所掩盖。多数为斜消光。消光角Np∧c=5°~20°,多数大于10°。负延性。简单双晶少见。二轴(-),2V=30°~70°。光性方位见图10-42。
产状 主要产于碱性花岗岩、正长岩和霞石正长岩中。
鉴定 钠铁闪石在光性、次生变化和产状上都与钠闪石很相似,其区别是:钠铁闪石消光角较大,干涉色较高,沿Np方向有时呈绿色,而钠闪石沿Np方向只能显蓝色。绿色钠铁闪石与霓石的区别是:①它们的解理夹角不同;②钠铁闪石的突起较低,消光角略大。钠铁闪石的光性方位也很特别,为Ng∥b,OAP⊥(010)。
蓝闪石 Glaucophane Глаукофан
蓝闪石英文名称源于希腊词Graukos(天蓝—绿色)和Phainesthai(呈现),意为该矿物呈现特征的天蓝色。其中文名称按英文词意译而成。
成分 化学式为Na2Mg3Al2[Si4O11]2(OH)2,富含Al。
形态 属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粒状、纤维状。
图10-43 蓝闪石光性方位
光性 薄片中呈蓝色或紫色。多色性显著:Np=淡黄绿、淡蓝,Nm=蓝、红紫,Ng=深天蓝。正吸收性明显。正中突起。Np=1.595,Nm=1.614,Ng=1.620,Ng-Np=0.025。最高干涉色为Ⅰ级黄—Ⅱ级蓝,由于本身颜色叠加,总显蓝紫色调。消光角Ng∧c=4°~14°,多数为4°~6°;近于平行消光。正延性。二轴(-),光轴角变化范围大,多数在45°左右。光性方位见图10-43。
变化 可变为阳起石、绿泥石等。
产状 属高压矿物,主要产于蓝闪片岩、片麻岩、榴辉岩及其他结晶片岩中,常与绿辉石、硬柱石、多硅白云母等共生。
鉴定 以特征的天蓝色、较低的突起区别于普通角闪石类。以其正延性区别于钠闪石、钠铁闪石。以较低的突起、明显的多色性、角闪石式解理、与高压变质矿物共生区别于碱性辉石。
青铝闪石 Crossite Кроссит
青铝闪石Crossite以美国地矿局克劳斯(Cross)的名字命名。中文名称则反映了该矿物在手标本上多为青色、化学成分上较富含铝。
成分 化学式为Na2(Mg,Fe)3(Al,Fe)2[Si8O22](OH)2,比蓝闪石含较多的Fe和较少的Al,成分上介于蓝闪石与镁钠闪石之间(图10-30)。
形态 单斜晶系,形态与蓝闪石类似。
光性 具较明显的多色性,无色、淡绿色—紫蓝色。正中—正高突起。Np=1.642,Nm=1.656,Ng=1.657,Ng-Np=0.004~0.015。最高干涉色Ⅰ级橙。延性有正有负。光性方位为Ng∥b,Nm∧c=5°~9°,OAP⊥(010)。二轴(-),2V=0~40°。
产状 与蓝闪石类似,产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是蓝闪片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与其他高压变质矿物共生,也产于硬玉岩或翡翠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