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光学中所指的矿物的颜色(Colour)是以白光作光源,矿物在单偏光镜下(或薄片中)的色泽(或色彩),严格地说应称为矿物的镜下颜色,以区别矿物在手标本上的颜色。矿物的镜下颜色是矿物对白光中不同波长单色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白光透过矿片时,矿片对白光中某段波长的单色光部分地或全部吸收,未被吸收的单色光透出矿片混合而成所见的颜色,即矿物的镜下颜色。
图3-18 色光的互补原理示意图
矿物对光波选择性吸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吸收光波的波长有选择,不同的矿物吸收的光波波长不同,造成矿物颜色色彩(即白、灰、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不同;二是不同的矿物吸收光波的强度(量)不同,造成矿物颜色的深浅不同。
矿物的颜色遵从色光混合互补原理。白光主要由红、橙、黄、绿、蓝、青、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红、黄、蓝为三原色,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介于其中间的混合色。图3-18中对顶的两色为互补色,如红与绿,黄与青、蓝与橙等均为互补色。生活中见到互补色的实例有彩色底片(负片)与照片(正片)上的颜色为互补色。更有趣的是,任何强度的颜色,如果在自然环境中看它一会儿,然后把视线移到白色表面上,该表面上就会出现互补色。互补两色混合即成为白色。如果晶体对红光完全吸收,而对其他色光少量的等量吸收,则透出晶体的光混合而成绿色。如果矿物对白光中各种色光均等量的吸收,则透出矿片的光混合仍为白光,仅亮度有所减弱,这类矿物称为无色矿物。
不同的矿物对光波的吸收强度不同,表现为矿物颜色的深浅程度不同:吸收强度愈大,透出矿物的光量愈少,则矿物颜色愈暗(深);吸收强度愈小,透出光量愈大,则矿物愈亮,颜色愈浅。(www.xing528.com)
矿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矿物的本性,即取决于矿物的化学成分、晶体的结构特点、晶体缺陷、杂质及超显微包裹体等。
矿物的化学成分,尤其是过渡族金属元素Fe、Mn、Cr、Ni、Co、Cu、Zn等变价元素或镧系元素的存在是影响矿物颜色的主要因素,这些元素称为色素离子。如含Fe2+常呈绿色(铁辉石、绿泥石、蓝宝石等);含Fe3+呈褐、红色(玄武闪石、褐铁矿等);含Ti4+呈褐、褐红色(榍石)、蓝色(蓝宝石);含Cr3+呈翠绿色(铬透辉石、祖母绿、翡翠)、红色(红宝石、尖晶石);含Mn2+呈玫瑰色(蔷薇辉石)、桔色(锰铝榴石);含Mn3+呈红色(红帘石);含Ni2+呈绿色(镍华);含Cu2+呈蓝色(蓝铜矿、绿松石、硅孔雀石)、绿色(孔雀石);含V2+呈绿色(绿柱石、钙铝榴石)。除色素离子外,其他成分也影响矿物的颜色,而且化学成分对颜色是起综合性影响的。如同样是含Fe2+,其他成分不同,则矿物的颜色不同: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海蓝宝石、金绿宝石都含有Fe2+,但普通角闪石(含OH-)呈蓝色、绿色,普通辉石(无OH-)近于无色,海蓝宝石(含较多的碱金属离子)呈湖绿色,金绿宝石呈黄、橘黄、黄绿色等。
晶体缺陷也能致色。引起颜色的晶体缺陷叫色心。阴离子缺位造成的晶体缺陷叫F心,F心能捕获电子,又叫电子色心。如有的萤石具F心,捕获电子时吸收了黄绿色光而呈紫色(紫萤石)。电子缺位造成的晶体缺陷叫V心,又称空穴色心。如紫晶的紫色就是Fe3+置换Si4+时形成的V心而致色的。晶体受辐射和受热可以引起色心的产生和消失。如紫晶和烟晶受日光长期照射,引起色心消失而退色,退色的紫晶和烟晶受高能辐射又能再现色心而再度呈色。薄片中见黑云母的微细锆石包裹体周围具多色性晕圈,也是因为受锆石中的放射性元素辐射所产生的。在宝石人工优化处理中,常用辐射法对宝石改色。海南碱性玄武岩中的宝石级暗红色锆英石巨晶,在1 000℃条件下灼烧30分钟,变为极淡的玫瑰色,在1 200℃条件下恒温半小时,变为无色。这在宝石加工时是应值得注意的。
由外来带色杂质元素、气-液包裹体引起的晶体颜色实际上是他色。如Cr3+使刚玉呈红色(红宝石),Ni2+使玉髓呈绿色(绿玉髓)等。现在制造人工宝石时,适当加入杂质元素,可以获得所希望的颜色,其鲜艳程度有时超过天然宝石。
矿物的镜下颜色和手标本上的颜色是有差异的。矿物的镜下颜色是偏光透过矿片后引起的视觉效应,而手标本颜色是反射光下的吸收、散射等引起的视觉效应。手标本上有色的矿物,薄片中不一定是有色的;手标本上矿物颜色较深,薄片中一般较浅;手标本上矿物是一种颜色,薄片中可呈现多种颜色。薄片中的颜色除了与矿物的本性有关外,还与矿物的切片方位、矿片厚度、矿片光率体半径同偏光振动方向的交角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