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彬
2000年初,荷兰教文科部在充分征询各层次教育机构、学校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荷兰全面实施国际化的教育计划。教育文化科学大臣赫尔曼斯发表了《知识:平等交换荷兰国际化教育》的公开信,强调了他的主张。推行国际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荷兰教育质量,将公民教育与荷兰的全面外交政策联系起来。其具体措施是:全面开花,在各个教育层次实施国际化教育;有目的地确定优先国家,注重国际化教育的战略发展;学校和教育机构独立自主,开展国际化教育,树立国际形象;政府全面推动与他国之间的内容广泛的文凭相互认同和可比工作;引入信息交流技术(ICT),发展国际化教育;加强荷兰高等教育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
中国加入WTO,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教育如何走向世界,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怎样才能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占有一席之地?荷兰的国际化教育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国民的国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使高科技市场得到不断拓展,企业中IT技术使用愈来愈广泛,整个经济活动中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公司和高科技公司更是希望拥有高技术和更具灵活性的工人;经济的全球化要求各国劳动力面向世界,适应为经济全球化服务的世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因此,21世纪人类必须进一步自我完善、全方位提高素质。国民国际素质的提高将决定我们在21世纪中所处的位置,如何适应21世纪的竞争来培养下一代,给中国教育提出了更加务实的要求。荷兰全面推行国际化教育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启示,一项好的政策可以使国家走在世界前列。培养公民的国际素质也是我国教育急需重视的课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考虑先在城市或有条件地方的学校、教育机构增设有利于提高公民国际素质的课程,让中国公民了解更多国外的情况,掌握必要的工作、生活知识和技能;引进国际公认的专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文凭课程,等等;先试行,再逐步推广。同时,努力与各国进行教育双边谈判,促进学历文凭互认;继续强调实施“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十二字方针,除了国家公派、单位公派留学人员以外,大力支持中国公民赴国外自费留学、培训,促进经济全球化人才的培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之中一定会出现更多的新时代的学术、科学和经济巨人,为21世纪中国的腾飞作出更大的贡献。
努力普及外语,全面推动外语教学。经济的全球化更加突出国际语言的重要性,普及外语,是我国教育为走向全球化经济服务的根本战略措施。荷兰本国语言应用范围很小,只能在本国和世界上极个别的荷兰语区域使用。荷兰的国际化教育要求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进入中学,再增加学习2至3门外语。荷兰的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一律要求用英语。在荷兰,学术层次越高的人,英语越好,而且不仅掌握一门,还会多门外语。这就为荷兰知识界在国际上开展广泛合作交流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荷兰人外语普及率高,也为荷兰实施走向世界的经贸立国政策提供可靠保护。中国的人才很多,中国有许多取得巨大学术成就的知名人士,但是,中国学术界知名人士在国际上知名的却不多。荷兰的国际出版物在世界上排行在前五名以内,而中国在这一方面就大大落后了,这其中一个致命的薄弱环节就是外语水平不过关。我国要争取逐步从小学开始普及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可先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城市推行,再逐渐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几门与全球化经济密切相关的外语进行重点强化教育,大学的外语教学要求要提高。目前,可以先从博士生开始,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先行要求用汉语和英语撰写博士论文,以后再逐渐扩展到硕士生。其次,大学讲师以上人员发表论文,都要求有英语副本。实践证明,国际语言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学术与科研的合作与交流,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将有利于中国学术界尽快进入国际前沿领域。全民外语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中国进军世界劳务市场、适应经济全球化在中国的发展需要,这是历史造成的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1999年,印度信息产业总产值达59亿美元,软件出口约达39亿美元,其主要原因就是得益于英语语言的优势。法国一直是不愿意接受英语的国家,现由于因特网和ICT的兴起而大大吃亏。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值得我国借鉴和深思。(www.xing528.com)
我国大学要着重培养“国际大师”,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办成国际一流大学。荷兰大学的知名学者除了具有国际领先的学术水平之外,许多人还在国际学术组织任主席、副主席和执行委员等等。他们参与国际学术组织有关游戏规则的制定,有利其本校或本国学者参加竞争。学者本身的知名度带动了他们所在国家和学校的知名度,学者的专业也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我国大学这样的国际级大师很少,需要引起重视。政府可有意识地在政策和财力方面支持和培养外语水平高、交际能力强的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以及高层次的专家加入国际学术组织。与其把他们推上大学的行政岗位、不如争取让他们成为国际学术组织的委员、执行委员乃至副主席、主席,这对中国大学走向世界,办好国际一流大学,以及推动中国教育文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教育、文化和科研的合作与交流。学校肩负有创造、发现、储存和传播知识的任务,尤其是大学,其根本任务是教学与研究。积极开展与国际学术界、科技界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以及与公司、企业的合作,将极大地丰富知识数量,提高知识的层次,以追求高水平的处于国际前沿的教学和科研。荷兰教文科部、经济事务部、外交部以及跨国公司等,对大学的国际合作交流都有专项经费资助。目的在于获取世界最新科技、学术研究的前沿信息,结交学术界的朋友,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这对荷兰致力于树立世界知识中心的形象是十分有意义的。当今,中国面临国际教育文化科学合作与交流的大好机遇。经济全球化已经使世界各国都把目光聚焦在中国这一大市场上,荷兰十分重视中国,赫尔曼斯大臣在公开信中也把中国定为重点国家。我们应有相应的对策,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尽力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走出去,请进来,这是加强中国教育与世界各国教育之间合作与交流的完整的两个方面。弘扬中华文化,吸引更多的各国学生、学者来华学习、合作科研,增进了解,建立友谊,认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真谛,也是合作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不仅在政界,而且在商界、学术界、科技界开始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认识到在今后国际社会的发展中我国先哲的哲学思想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如今他们津津乐道的第三条路线、中间路线,其实就是接受了中国儒家学说的中庸之道。要将开展这项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加大力度,长期坚持下去,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中国人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了解当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等等。这样做有利化解误导,消除隔阂,弥补文化差异,正确认识中国,为中国尽快步入经济全球化世界,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打下基础。
在推动国际化教育的进程中要注意防微杜渐以维护国家利益。西方提出国际化教育有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当然也包含其政治企图,目的是兜售西方的价值观,全盘西化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要开展对西方国家提出的国际化教育的研究,要有目的、有对策,既要借鉴他们有益的经验,又要注意把握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我有利的原则,保持高度警惕,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