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主体性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哲学符合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实质。罗素对科学、哲学、文学和神学所进行的区分对我们认识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有启发的。他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在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注: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1.)现代科学能够告诉我们的事物越来越多,但这些事物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我们不知道的事物还有很多,其中有许多问题是科学所永远不能回答的,如关于世界的本质、人类的命运、人的价值、人生活的意义等等,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神学编出了许多神话,但神话虽然美丽却不现实,“在鲜明的希望与恐惧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没有令人慰藉的神话故事的支持下,我们仍希望活下去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忍受这种不确定。……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不至于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的主要事情了”。(注:瞿葆奎.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00.)科学依赖于事实,给人以物质上的满足;神学依赖于信仰,给人以精神寄托;文学依赖于想像,给人以情感慰藉;哲学依赖于理性,给人以启迪和指引。主体性教育理论是科学吗?是文学吗?是神学吗?都不是,它是一种哲学。这种哲学通过对人类历史和现实教育的理性反思和批判,认为教育是人本的,是以尊重和确认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为前提,通过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交互作用,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
如果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哲学的话,就不能把它作为一种科学来构建,不能指望它能够像科学那样为人们提供系统的知识,也不能指望它为教育实践提供具体的方法。作为一种哲学的主体性教育首先是一种本体论。本体论是对事物本源的探讨。把主体性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本体论,就是从人的主体性来把握和分析教育的本质。人的主体性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也就是人积极地、自主地和创造性地生活才是人的生活。如果人不是积极地而是消极地生活,他就会感到悲观,就会对生活失去乐趣;如果人不能自主地生活,他就没有自由,就会感到压抑;如果人不能创造性地生活,他就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把主体性教育理论作为本体论就是在批判传统的“物本教育论”或“工具教育论”的基础上构建“人本教育理论”或“主体发展理论”,运用这种理论唤起教育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并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反思传统教育的优势和局限性,确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运用科学和人文知识启发和促进受教育者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地发展。
作为哲学的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价值论。价值是指客体对人的意义,是人的一种理想、追求或境界。价值论就是对意义问题研究的理论。把主体性教育理论作为一种价值论,旨在说明教育是促进人主体价值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意义过程或价值过程。人不同于动物的主要区别就是人既要存在还要有价值地存在,而动物只是存在。所以,主体性教育也是一种追求有意义的教育的过程。人对价值的追求自人类存在就有之,最基本的价值有真、善、美。真即真实,与假相对;善即道德,与恶相对;美即合乎人性,与丑相对。也就是说做一个真的、善的、美的人既符合个人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社会的要求,是每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既然这些价值是人所追求的,当然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反映,也就是教育所为之追求的。我国古代经典《大学》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日本著名教育学者村井实把“教育”定义为是“使儿童(或每个人)变成善良的各种活动”,还说:“教育只要是实际存在的问题,那么在教育问题中就不能回避价值的问题以及对价值的态度”。(注: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等.教育学的理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17-318.)所以,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基于真、善、美的主体价值选择的理论,旨在帮助和警示人们从真、善、美的角度来发展人的主体性,用真的、善的和美的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真、善、美品质的形成。(www.xing528.com)
作为哲学的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实践论。实践理论和科学理论不同,科学理论是通过实在的方式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解剖,试图对事物进行合规律性说明,其结果具有普遍性;而实践理论则主要是为实践活动提供规则和指导。教育理论是实践性理论,“是由提供给实践的各种建议所组成的。它的结构包含着关于目的的符合需要性、关于人的本性以及儿童的本性、关于知识和教学方法等某些假定,因而它是以提供实践上的建议这些假定为基础的。”(注:瞿葆奎.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3.)所以,作为一种教育理论的主体性教育理论也同样是实践性的。主体性教育理论首先是对教育实践活动可能性提供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人本的观念、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观念、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观念、发挥和发展人的主动性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对教育实践的一种价值选择,这种选择就是使教育成为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把人发展成为具有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而不是相反;再次,是关于改进和指导教育实践的系统原则或方法论,这些原则有启发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交往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
综上,主体性教育理论在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由最初20世纪80年代对教学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到90年代提升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整个教育思想的革命,并由理论进入到实践领域。主体性教育理论是在吸收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建立起来的一种时代的教育理论,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推动着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从传统走向现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