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了解兰州市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情况,以《兰州市公众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的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问卷中包含了22个问题,主要分为公众的基本情况、空气质量调査、参与行为调查、知识调查以及参与意识调查五个板块。调查过程中共发放100份、收回82份调查问卷。主要以随机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发放范围包括兰州市六城区的社区、街道、广场、公园、学校、单位等人口密集场所,并在此基础上为了增加问卷可信度,相关学者得到兰州市环境保护局、兰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兰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兰州绿色绿盟、兰州大学环保社团等政府环保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多位专家点拨、环保专业人士指导,从中获取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在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目前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的现状。
1.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调查问卷中,将兰州市公众对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认识区分为两类:一般认知和具体认知。在一般认知方面,65%的公众认为相比较3年前,兰州市空气质量现状在逐渐好转;46%的公众认为空气质量能够影响生活;37.5%的公众会重复使用塑料包装袋;73%的公众表示自己在没有垃圾箱的情况下会把垃圾包装好带走,到有垃圾箱的地方再扔掉;81%的公众目前选择公交车、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出行减少空气污染;60%的公众赞同与经济发展比需要优先保护环境。数据表明,市民环保意识在增强,空气质量与健康生活关系密切,但判断上仍然有主观性。
在具体认知方面,63%的公众了解雾霾天气与PM2.5,主要获取渠道为气象报道、网络关注热点、政府积极应对、环保部门公布监测数据等。在空气污染源方面,公众认为工业废气(40.2%)和汽车尾气(42.9%)是最重要的空气污染来源,这与兰州市污染源一致;对于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知晓率依次为:引起呼吸道疾病(91.4%)、下酸雨(69.1%)、温室效应(66.7%)、植物减产(59.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众对大气污染对自身健康危害的认识度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受职业、年龄差异、教育程度因素影响,与性别、居住地等因素无关。在调查中,部分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对空气质量存在乐观态度。最终学者得出结论,无论社会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应该积极鼓励公民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公众参与主体趋于组织化(www.xing528.com)
2004年11月甘肃省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绿驼铃成立,其主要职责是致力西部环境保护事业,为改善已经恶化仍在加重的西部生态环境做贡献。绿驼铃自成立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促进甘肃的环境保护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甘肃环境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促进甘肃高校环境类社团发展、组织环保志愿者培训和能力建设项目等。先后组织举行了绿色中国迎奥运、水果贺卡、保护母亲河、甘肃省大学生绿色营、退耕还林(草)与当代大学生论坛等活动,同时积极参与“赛加羚羊角市场调查”“民勤环境宣传教育”“羚羊车环教培训”“兰州市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兰州市动物园义务宣讲”等宣传教育活动。绿驼铃组织为兰州市绘制了第一份“绿色地图”,先后出版发行了《绿驼铃通讯》《甘肃省大学生绿色营文集》等环保交流材料,向兰州市政协提交了“建议保留并发展兰州无轨电车”的议案。
3.公众参与行为逐渐常态化
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呈常态化发展趋势。调查数据表明59%的公众关注空气质量报告,其中34%的公众愿意关注。30.1%的市民主动学习、运用节能减排知识,41.5%的公众能够做到积极参加公益环保活动。据有关报道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已作为环境受害者开始通过法律途径等多种措施维护自身的权益。作为环保公益组织成员,志愿者对于生态环境问题长远关注,对有关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等大气污染投诉也逐渐增多。
近年来,在环境治理、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等方面兰州市政府部门做出了极大努力并得到了公众认可,公众与政府之间开始建立信任,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
总之,随着市民采取“从我做起”的积极行动,公众环保治理活动日益常态化。公众日常环保行为主要表现为节约水电、使用节能电器、短途外出选择公共交通、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等生活行为。人们已逐渐接受环保理念,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等实际行动,努力从源头控制空气污染。但空气环境治理工作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专业性等特点,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受职业、教育程度影响较高,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向更广方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