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电场环境简况及影响评价

风电场环境简况及影响评价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程区50年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区域构造稳定性好。弃渣场内地表第四系残坡积物广布,未发现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体,在自然状况下,边坡稳定性较好。此外还有1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3的哺乳类保护物种。

风电场环境简况及影响评价

1.地形、地貌、地质

该风电场工程区域地貌类型为丘陵~中低山~低中山,高程500.00~1400.00m,场区地面高程一般为400.00~500.00m,地形坡度一般为5°~20°。

区域大地构造部位属扬子准地台之江南台隆(原江南地轴)南侧,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北缘一部分,无区域性断裂通过,也未发现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体,场地稳定。

工程区50年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区域构造稳定性好。

各渣场布置范围内无大的水系通过,地表近东西向短浅冲沟较发育,冲沟多为干沟,水量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弃渣场内地表第四系残坡积物广布,未发现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体,在自然状况下,边坡稳定性较好。

2.水文

工程区无大的河流通过。地表近东西向短浅冲沟较发育,大部分为干沟,水量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每年5—8月为汛期。场址区地下水位埋深大于15m,水量较稳定。

3.气候与气象

风电场所在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7.2℃,年平均降水量为1471.7mm,年平均日照时数1566h。冬春季盛行北风,夏秋季盛行偏南风。

4.生物资源

(1)植物

1)景观生态系统。通过卫片解译、结合现有资料和实地调查,得到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及景观拼块数量统计情况见表10-6。计算得到评价区各景观拼块指数和景观优势度值结果见表10-7。

表10-6 工程区土地利用现状及景观拼块数量统计表

表10-7 评价区各景观拼块指数计算表%

各拼块的优势度值中,灌草地的最高,说明灌草地是评价区的模地,在区域内对景观具有控制作用。

2)植被类型及其生产力。评价区植被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低山针叶林、灌丛、灌草丛、草甸、沼泽、水生植被等9个类型。

评价区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条件较好,土地生产力处于较高水平,为1979.73g/(m2·a),区域恢复稳定性较强。

3)主要植物群落特征。经调查,评价区有15个主要植物群落:马尾松群落、杉木群落、细叶水团花群落、金荞麦群落、野生大豆群落、假俭草群落、青葙群落、葎草群落、芒萁群落、五节芒群落、白茅群落、毛竹群落、樟树+檫木+冬青群落和盐肤木-山苍子-山矾群落。

4)物种资源。评价区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区内很少原生植被,地表覆盖物以农田植被为主,兼有林带、旱地草丛和河滩草甸植被。植被覆盖率高,但森林覆盖率低。

评价区共有维管植物161科675种,其中蕨类植物24科63种,种子植物137科612种(含栽培种、变种)。其中种子植物数量占该地3973种种子植物的15.05%。

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评价区分布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和金荞麦(Rhizoma Fagopyri)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在评价区内主要分布于第16号机组所在山脚下的河边、渠旁、芦苇塘边缘、排水沟边等潮湿处,但不在工程建设区内。金荞麦(Rhizoma Fagopyri)主要分布在第17~20号机座附近的山坡田边、旱土边和路边较潮湿的地段,但不在工程建设区内。评价区内居民村寨房前屋后分布有2棵挂牌保护的古树:枫香,树龄150年,三级保护;南酸枣,树龄200年,三级保护,但均不在该风电工程建设区内。

(2)陆生动物。该风电场不在该地的候鸟迁徙通道上,该评价区分布野生脊椎动物共136种,隶属于24目59科,其中鱼类17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14种,鸟类84种,哺乳类15种,动物种类组成见表10-9,但风电场建设区域不是动物的主要栖息地。除发现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外,未发现其他国家级重点保护Ⅰ、Ⅱ级保护物种,但有该地保护物种和珍稀濒危物种,详见表10-8。

表10-8 风电场工程评价区珍稀濒危物种一览表

注:84种鸟类中,有国家Ⅱ级保护鸟类8种:雀鹰(Accipiter Nisus)、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白尾鹞(Circus Cyane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草鸮(Tyto Capensis Chinensis)、东方角鸮(Otus Sunia Malayanus)、领鸺鶹(Glaucidium Brodiei)、斑头鸺鶹(Glaucidium Cuculoides);国际贸易公约附录2保护物种9种,附录3保护物种3种,其中公约附录2中的物种有8种与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相重叠。该地的鸟类有49种系该地地方重点保护物种,IUCN认定的近危物种5种,中日保护的候鸟25种,中澳保护的候鸟7种。此外还有1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3的哺乳类保护物种。(www.xing528.com)

(3)鱼类资源。评价区地表河流水系不发达,旱季工程区内基本没发现河流与溪沟,但在评价区所在山脉的山脚下有溪沟与小河,区域水系分布有17种淡水鱼,隶属4目,8科。其群落结构如下:

1)鲤形目:2科11种,即鲤科10种,鳅科1种。

2)鲇形目:2科2种,即鲇科1种,鲿科1种。

3)合鳃目:1科1种。

4)鲈形目:3科3种,即鮨科1种,虾虎鱼1种,鳢科1种。

在已发现的17种鱼类中,未发现国家级保护物种,也未发现该地地方重点保护物种,但有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带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us Cinctus)和溪栉虾虎鱼(Ctenogobius Wui)3种中国特有种。

5.土壤

场址区岩土体普遍具二元结构,基岩自上而下按风化程度可分2层,上层为黄红色的残坡积土,该土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度为3~6m,局部大于10m;下层为浅灰色的强风化白云岩或弱风化灰岩或白云岩。水田土壤为灰泥田和黄泥田,旱土主要为黄泥土和灰红土。山地土壤为薄腐厚层石灰岩黄红壤。土壤质地为中壤至黏壤土。

6.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该风电场工程所在区域主要占地类型为草地、交通设施用地和林地。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土壤侵蚀模数小于500t/(km2·a)。该区域水土流失容许值为500t/(km2·a),根据当地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该工程所涉及的两个县属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7.水、气、声环境质量

(1)地表水环境。

1)监测断面:风电场场址最南端省道旁的河段。

2)监测项目:水温、p H值、悬浮物、粪大肠菌群、石油类、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等11项。

3)监测时段、频率:2010年10月13—15日。

4)监测结果:对照GB 3838—2002中Ⅲ类水质标准值分析得知,项目区地表水水质完全满足GB 3838—2002中Ⅲ类水质标准。

(2)环境空气。

1)监测点位:当地省道与进入该工程第21号风力发电机组施工场地道路的交汇处。

2)监测项目、时段与频率:监测项目为二氧化氮(NO2)、总悬浮颗粒物(TSP),监测时段为2010年10月13—15日连续监测3天。NO2日平均浓度每天采样18h,分两个时段进行(即:08:00—17:00、20:00—05:00);TSP日平均浓度每天连续采样12h。

3)监测结果:对照GB 3095—1996及其修改通知中的二级标准值分析得知,该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达到GB 3095—1996二级标准。

(3)声环境。

1)监测点位:当地省道与进入该工程第21号风力发电机组施工场地道路的交汇处,以及第19号风力发电机组与升压站附近的集中村寨2个点。

2)监测项目:等效连续A声级(LAeq)。

3)监测时段及频次:2010年10月14日分昼夜监测1天。

4)监测结果:对照GB 3096—2008中的2类标准值分析得知:项目所在区域满足GB 3096—2008中的2类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