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如下:
(1)采用不同发射声源级、不同频率和发射信号持续时间,在水下发射噪声,观测水下噪声对鱼类、无脊椎动物和底栖动物的行为变化。
(2)把原始记录到的某海上风电场类比监测水下噪声(取2组典型数据,特别是最大值数据组)作为噪声源,在水下播放观测鱼类等海洋生物的行为变化。
(3)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的行为变化除了肉眼观测外,还将对其进行血液酶活力变化的测量,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去甲肾上腺的测定,其目的是了解海洋生物的活力状态。
2.实验鱼种及底栖生物的选择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对该海上风电场项目海域渔业资源的调查结论,同时结合专题可能进行的实际操作和实验条件,确定在试验中所选用的海洋生物的主要生物材料为大黄鱼、锚尾鰕虎鱼、半滑舌鳎、斜带石斑鱼、真鲷、卵形鲳鲹、花尾胡椒鲷、凡纳滨对虾、锐齿蟳、口虾蛄、菲律宾蛤仔、翡翠贻贝、牡蛎、文蛤、荔枝螺、棒锥螺、缢蛏。
3.噪声对鱼类等海洋生物的影响(www.xing528.com)
(1)噪声对鱼类等海洋生物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营运期水下噪声强度在设定的海洋生物实验条件下,对海域中典型鱼类[大黄鱼(成鱼)、锚尾鰕虎鱼、半滑舌鳎、斜带石斑鱼、真鲷、卵形鲳鲹、花尾胡椒鲷]等影响不明显。
(2)对大黄鱼的声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大黄鱼对声信号的敏感频率在600~800Hz,不同年龄的大黄鱼对声的敏感性略有区别,年龄越小,敏感频率越高。幼苗(1个月,鱼体长约2~3cm)、小鱼(6~7个月,体长10~15cm)及大鱼(12个月,体长20~25cm)在声源级为140dB的连续声脉冲下开始出现行为反应。因此,海上风电场在营运期所产生的120d B的水下噪声对大黄鱼等鱼类无明显影响。
(3)由于不同海洋生物种群间个体差异较大,特别是石首科中的大黄鱼幼鱼,测试表明:幼鱼大黄鱼的发声谱级在800Hz时为110dB,已低于海上风电场在该频段上的背景噪声,风电运营中的水下噪声是否会对幼鱼大黄鱼的通信产生影响还有待研究。
(4)由于水下噪声对不同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研究不多,因此营运期水下噪声对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5)风电场营运期水下噪声谱级分布强度较小,基本上与海洋环境背景噪声谱级相当,风电场营运中频率5k Hz以上的噪声谱级均在95dB以下,因此,不会对该海域中其他的海洋哺乳动物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
(6)要深入研究风电场对水下噪声的影响除了必须对实际海上风电场的水下噪声频谱进行实测外,还需要调查区域海洋鱼类的听阈值,海洋生物对声信号的敏感性研究等方面还需要国家层面、长周期的投入,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数据调查和实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