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陆上风电场环境评价方法与内容

陆上风电场环境评价方法与内容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陆上风电场生态现状评价的方法选用,应根据项目特点、区域生态系统特征、评价目的和要求等因素决定。

陆上风电场环境评价方法与内容

4.4.1.1 地表环境现状评价

根据陆上风电场区域地表水环境调查资料和环境概况,概要说明风电场周边水系、污水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现状。

4.4.1.2 声环境现状评价

1.评价内容

陆上风电场声环境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如下:

(1)分析评价风电场升压站拟建场址、风力发电机组站址以及评价范围内的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的超标、达标情况,若有超标,需对超标原因进行分析。

(2)分析评价风电场调查评价范围内各敏感目标的超标、达标情况,说明其受到现有主要声源的影响状况。

(3)分析评价范围内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超标范围内的人口数及分布情况。

2.评价方式

陆上风电场声环境现状评价包括噪声源现状评价和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其评价方法是对照相关标准评价达标或超标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同时评价受到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情况。

(1)对于噪声源现状评价,应当对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进行评价,并进行主要噪声源分析等。

(2)对于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应当就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敏感区、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噪声功能区的划分情况等,来进行评价,包括:各功能区噪声级、超标状况及主要影响的噪声源分析;升压站场址、风力发电机组站址及敏感目标的噪声级、超标状况,并进行主要噪声源分析。此外,还要说明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状况。

(3)声环境现状评价结果应当用表格和图示来表达清楚,说明主要噪声源位置、场址(站址)测量点和环境敏感目标测量点位置,给出相关距离和地面高差。

4.4.1.3 电磁环境现状评价

陆上风电场电磁环境现状评价通常根据电磁环境监测结果,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给出拟建升压站场址、风力发电机组站址及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处现状电磁环境的超标、达标情况,分析现状电磁环境受影响的原因。

4.4.1.4 生态现状评价

1.评价内容

陆上风电场生态现状评价应在区域生态基本特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价区的生态现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评价,评价应采用文字和图件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评价内容一般包括评价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状况、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系统的总体变化趋势;评价范围内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现状组成、分布;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物种时,应重点分析该敏感物种的生态学特征;当评价区域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或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应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

2.评价方法

目前,生态评价方法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大部分评价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而且许多定量方法由于不同程度的人为主观因素而增加了其不确定性。

HJ 19—2011中推荐的生态现状评价方法有列表清单、图形叠置、生态机理分析、景观生态学、指数与综合指数、类比分析、系统分析、生物多样性评价等。陆上风电场生态现状评价的方法选用,应根据项目特点、区域生态系统特征、评价目的和要求等因素决定。

(1)列表清单法。列表清单法是Little等于1971年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简单明了,针对性强,列表清单法适合于规模较小,工程简单的项目。

列表清单法的基本做法是,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因素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析,并逐条阐明影响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影响。

该方法可应用于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分析,生态保护措施的筛选,物种或栖息地重要性或优先度比选等。

(2)图形叠置法。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本方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图形叠置法有两种基本制作手段:指标法和3S叠图法。

1)指标法。指标法步骤为:①确定评价区域范围;②进行生态调查,收集评价工作范围与周边地区自然环境、动植物等的信息,同时收集社会经济环境污染及环境质量信息;③进行影响识别并筛选拟评价因子,其中包括识别和分析主要生态问题;④研究拟评价生态系统或生态因子的地域分异特点与规律,对拟评价的生态系统、生态因子或生态问题建立表征其特性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定性分析或定量方法对指标赋值或分级,再依据指标值进行区域划分;⑤将上述区划信息绘制在生态图上。

2)3S叠图法。3S叠图法步骤为:①选用地形图,或正式出版的地理地图,或经过精校正的遥感影像作为工作底图,底图范围应略大于评价工作范围;②在底图上描绘主要生态因子信息,如植被覆盖、动物分布、河流水系、土地利用和特别保护目标等;③进行影响识别与筛选评价因子;④运用3S技术,分析评价因子的不同影响性质、类型和程度:⑤将影响因子图和底图叠加,得到生态影响评价图。

图形叠置法主要用于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和影响评价;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大型建设项目评价中,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新能源基地建设、矿业开发项目等;土地利用开发和农业开发中。

(3)生态机理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是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受其影响的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依照生态学原理分析、预测工程生态影响的方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的工作步骤为:①调查环境背景现状,搜集工程组成和建设等有关资料;②调查植物和动物分布、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③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植物或动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描述其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和演化等级;④识别有无珍稀濒危物种及重要经济、历史、景观和科研价值的物种;⑤预测项目建成后该地区动物、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⑥根据项目建成后的环境(水、气、土和生命组分)变化,对照无开发项目条件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项目对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

评价过程中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生物模拟试验,如环境条件、生物习性模拟试验、生物毒理学试验、实地种植或放养试验等;或进行数学模拟,如种群增长模型的应用。

该方法需与生物学、地理学、水文学、数学及其他多学科合作评价,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

(4)景观生态学法。景观生态学法是通过研究某一区域、一定时段内的生态系统类群的格局、特点、综合资源状况等自然规律,以及人为干预下的演替趋势,揭示人类活动在改变生物与环境方面的作用的方法。景观生态学对生态质量状况的评判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空间结构分析;功能与稳定性分析。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的结构与功能是相当匹配的,且增加景观异质性和共生性也是生态学与社会学整体论的基本原则。

空间结构分析基于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是一个清晰的和可度量的单位。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其中基质是景观的背景地块,是景观中一种可以控制环境质量的组分。因此,基质的判定是空间结构分析的重要内容。判定基质有3个标准,即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有动态控制功能。基质的判定多借用传统生态学中计算植被重要值的方法。决定某一斑块类型在景观中的优势,也称优势度值(D0)。优势度值由密度(Rd)、频率(Rf)和景观比例(LP)3个参数计算得出。其数学表达式为

上述分析同时反映自然组分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和分布,因此能较准确地表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www.xing528.com)

景观的功能和稳定性分析包括如下4个方面内容。

1)生物恢复力分析。分析景观基本元素的再生能力或高亚稳定性元素能否占主导地位。

2)异质性分析。基质为绿地时,由于异质化程度高的基质很容易维护其基质地位,从而达到增强景观稳定性的作用。

3)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分析动物、植物物种能否持久保持能量流、养分流,分析物种流可否顺利地从一种景观元素迁移到另一种元素,从而增强共生性。

4)景观组织的开放性分析。分析景观组织与周边生境的交流渠道是否畅通。开放性强的景观组织可以增强抵抗力和恢复力。景观生态学方法既可以用于生态现状评价,也可以用于生境变化预测,目前是国内外生态影响评价学术领域中较先进的方法。

(5)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指数法是利用同度量因素的相对值来表明因素变化状况的方法,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评价方法,指数法同样可将其拓展而用于生态影响评价中。指数法简明扼要,且符合人们所熟悉的环境污染影响评价思路,但困难之处在于需明确建立表征生态质量的标准体系,且难以赋权和准确定量。综合指数法是从确定同度量因素出发,把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变成能够同度量的方法。

1)单因子指数法。选定合适的评价标准,采集拟评价项目区的现状资料,可进行生态因子现状评价。例如以同类型立地条件的森林植被覆盖率为标准,可评价项目建设区的植被覆盖现状情况,也可进行生态因子的预测评价。如以评价区现状植被盖度为评价标准,可评价建设项目建成后植被盖度的变化率。

2)综合指数法。

a.分析研究评价的生态因子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b.建立表征各生态因子特性的指标体系。

c.确定评价标准。

d.建立评价函数曲线,将评价的环境因子的现状值(开发建设活动前)与预测值(开发建设活动后)转换为统一的无量纲的环境质量指标。用1~0表示优劣(“1”表示最佳的、顶级的、原始或人类干预甚少的生态状况;“0”表示最差的、极度破坏的、几乎无生物性的生态状况),由此计算出开发建设活动前后环境因子质量的变化值。

e.根据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赋予权重

f.将各因子的变化值综合,提出综合影响评价值。生态质量变化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 ΔE——开发建设活动前后生态质量变化值;

Ehi——开发建设活动后i因子的质量指标;

Eqi——开发建设活动前i因子的质量指标;

Wi——i因子的权值。

指数法可用于生态因子单因子质量评价,生态多因子综合质量评价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价中。

(6)类比分析法。类比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一般有生态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和生态问题类比等。

类比分析法通常根据已有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或预测拟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选择好类比对象(类比项目)是进行类比分析或预测评价的基础,也是该法成败的关键

类比对象的选择条件是:工程性质、工艺和规模与拟建项目基本相当,生态因子(地理、地质、气候、生物因素等)相似,项目建成己有一定时间,所产生的影响已基本全部显现。

类比对象确定后,则需选择和确定类比因子及指标,并对类比对象开展调查与评价,再分析拟建项目与类比对象的差异。根据类比对象与拟建项目的比较,做出类比分析结论。

类比分析法可用于生态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评价目标生态系统的质量(以原始生态系统作为参照),可进行生态影响的定性分析与评价,或进行某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可预测生态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及其危害,还可用于确定环保目标,以及寻求最有效、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

(7)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是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具体步骤包括:限定问题、确定目标、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提出备选方案和评价标准、备选方案评估和提出最可行方案。

系统分析法因其能妥善地解决一些多目标动态性问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在进行区域开发或解决优化方案选择问题时,系统分析法显示出其他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在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中使用系统分析的具体方法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排序法、系统动力学法、灰色关联法等,这些方法原则上都适用于生态影响评价。

(8)生物多样性评价法。生物多样性评价法是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生态系统和生物种的历史变迁、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的方法,评价目的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通常用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表征,即

式中 H——样品的信息含量(彼得/个体)=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S——种数;

Pi——样品中属于第i种的个体比例,如样品总个体数为N,第i种个体数为ni,则Pi=ni/N。

4.4.1.5 鸟类现状评价

鸟类现状评价应说明评价区各季节鸟类分布和密度、特有物种、受保护物种、受胁物种和关注物种的生态学特征,评估项目区域作为鸟类栖息、觅食、繁殖和/或换羽地的重要性。宜以图表详细列出评价区域历史和现场调查观测到的种类和数量,表格中应包括鸟类名称、记录数量、发现地点、时间、是否有受保护物种、区域水鸟总数、区域具有代表性指标物种等,鸟类名称除显示中文外,应附上学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