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陆上风电场现状调查方法-风电场环境影响评价

陆上风电场现状调查方法-风电场环境影响评价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声环境现状监测为充分了解陆上风电场工程评价范围内声环境质量现状,布设的现状监测点应能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合理布设监测点,其监测结果能够描述出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质量。

陆上风电场现状调查方法-风电场环境影响评价

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有:资料收集、现场调查、遥感调查等。通常这3种方法是综合应用、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各方法的特点如下:

(1)资料收集法。资料收集是最基础的方法,应用范围广,节省人力物力时间,是高效了解和掌握项目基本情况的重要方法手段。但资料收集只能获取第二手资料,往往缺乏针对性,要深入具体掌握各种评价项目的环境特征,还需要其他方法进行补充。

(2)现场调查法。现场调查法即通过现场踏勘(直观了解、拍照片、摄影像以及必要的环境监测等),掌握第一手资料,但工作量较大,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时间。现场调查的内容可根据评价工作需要选定。

(3)遥感调查法。遥感调查可帮助从整体上了解区域环境状况,不适用于微观环境状况调查,多数利用已有的航片和卫片进行判读和分析,一般作为辅助方法。

4.3.1.1 声环境现状调查

陆上风电场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是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和测量法。

1.噪声源数据的获得

对于风力发电机组噪声和升压站主变噪声等噪声源数据的获得,通常有两个途径:类比测量法、引用已有的数据。首先应考虑类比测量法。评价等级为一级,必须采用类比测量法;评价等级为二级、三级,可引用已有的噪声源声级数据。

(1)类比测量。在噪声预测过程中,应选取与风力发电机组和主变压器等声源具有相似的型号、工况和环境条件的声源进行类比测量,并根据条件的差别进行必要的声学修正。

为了获得声源声级的准确数据,必须严格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测量。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说明声源声级数据的测量方法标准。

(2)引用已有的数据。引用类似的声源声级数据,必须是公开发表的、经过专家鉴定并且是按有关标准测量得到的数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指明被引用数据的来源。

2.声环境现状监测

为充分了解陆上风电场工程评价范围内声环境质量现状,布设的现状监测点应能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合理布设监测点,其监测结果能够描述出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质量。通常升压站场址及风力发电机组站址和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敏感目标均应设置监测点。环境噪声测量一般为等效连续A声级,非稳态噪声测量还应有最大A声级及噪声持续时间。每一测点,应分别进行昼间、夜间时段的测量,以便与相应标准对照。

在实际现状监测中,应根据评价范围内声源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布点方法,具体如下:

(1)评价范围内无明显声源,环境中的噪声主要来自风声等自然声时,不同地点的声级不会有很大不同,因此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测点。

(2)评价范围内有明显的声源,并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有影响,或风电场工程为改扩建工程,应根据声源种类采取不同的监测布点原则。

1)当声源为固定声源时,现状测点应重点布设在既可能受到现有声源影响,又受到风电场工程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处,以及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为满足预测需要,也可在距离现有声源不同距离处加密设监测点,以测量出噪声随距离的衰减。

2)当声源为流动声源,且呈现线声源特点时,例如公路、铁路噪声,现状测点位置选取应兼顾敏感目标的分布状况、工程特点及线声源噪声影响随距离衰减的特点。为满足预测需要,得到随距离衰减的规律,也可选取若干线声源的垂线,在垂线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设监测点。

4.3.1.2 电磁环境现状监测

陆上风电场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及监测方法等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 24—2008)的要求确定。

(1)监测因子包括工频电场、工频磁场。

(2)监测点位及布点方法。监测点位包括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升压站站址和输电线路路径。

1)敏感目标的布点方法以定点监测为主,对于无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输电线路,需对沿线电磁环境现状进行监测,尽量沿线路路径均匀布点,兼顾行政区及环境特征的代表性。

2)升压站站址的布点方法以围墙四周均匀布点监测为主,如新建站址附近无其他电磁设施,则布点可简化,视情况在围墙四周布点或仅在站址中心布点监测。

有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资料的升压站(或集控中心)改扩建工程,可仅在扩建端补充测点;如竣工验收中扩建端已进行监测,则可不再设测点,直接引用竣工验收监测数据。

3)对于输电线路沿线无电磁环境敏感目标时,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的点位数量要求见表4-1。

表4-1 输电线路沿线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点位数量要求

(3)监测频次。各监测点位监测一次。

(4)监测方法及仪器。按照《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 681—2013)、《直流换流站与线路合成场强,离子流密度测试方法》(DL/T 1089—2008)的规定选择。

4.3.1.3 生态现状调查

生态现状调查是生态现状评价、影响预测的基础和依据,调查的内容和指标应能反映评价工作范围内的生态背景特征和现存的主要生态问题。若陆上风电场涉及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包括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或其他特别保护要求对象时,应做专题调查。

(1)调查方法。生态现状调查常用方法包括:资料收集、现场勘查、专家和公众咨询、生态监测、遥感调查等。

1)资料收集法。即收集现有的能反映生态现状或生态背景的资料,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文字资料和图形资料,从时间上可分为历史资料和现状资料,从收集行业类别上可分为农、林、牧、渔和环境保护等,从资料性质上可分为环境影响报告书、有关污染源调查、生态保护规划和规定、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敏感目标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他生态调查材料等。使用资料收集法时,应保证资料的现时性,引用资料必须建立在现场校验的基础上。

2)现场勘查法。现场勘查应遵循整体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考虑主导生态因子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的同时,突出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段的调查,并通过对影响区域的实际踏勘,核实收集资料的准确性,以获取实际资料和数据。

3)专家和公众咨询法。专家和公众咨询法是对现场勘查的有益补充。通过咨询有关专家,收集评价工作范围内的公众、社会团体和相关管理部门对项目影响的意见,发现现场踏勘中遗漏的生态问题。专家和公众咨询应与资料收集和现场勘查同步开展。

4)生态监测法。当资料收集、现场勘查、专家和公众咨询提供的数据无法满足评价的定量需要,或项目可能产生潜在的或长期累积效应时,可考虑选用生态监测法。生态监测应根据监测因子的生态学特点和干扰活动的特点确定监测位置和频次,有代表性地布点。生态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生态监测规范和监测标准分析方法:对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调查,必要时需现场采样、实验室测定。

5)遥感调查法。当涉及区域范围较大或主导生态因子的空间等级尺度较大,通过人力踏勘较为困难或难以完成评价时,可采用遥感调查法。遥感调查过程中必须辅助必要的现场勘查工作。(www.xing528.com)

(2)植物的样方调查和物种重要值。当陆上风电场占地较大,对自然植被的影响较大时或风电场地区生态环境较为敏感脆弱时,或生态评价等级为一级时,自然植被需进行现场的样方调查。样方调查中首先须确定样地大小,一般草本的样地在1m2以上,灌木林样地在10m2以上,乔木林样地在100m2以上,样地大小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其次须确定样地数目,样地的面积须包括群落的大部分物种,一般可用物种与面积和关系曲线确定样地数目。样地的排列有系统排列和随机排列两种方式。样方调查中“压线”植物的计量须合理。

在样方调查(主要是进行物种调查、覆盖度调查)的基础上,可依下列方法计算植被中物种的重要值:

1)密度与相对密度。

2)优势度与相对优势度。

3)频度与相对频度。

4)重要值。

4.3.1.4 鸟类调查

根据《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HJ 710.4—2014),鸟类观测方法有分区直数法、样线法、样点法、网捕法、领域标图法、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等。

1.分区直数法

根据地貌、地形或生境类型对整个观测区域进行分区,逐一统计各个分区中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得出观测区域内鸟类总种数和个体数量,记录表参见表4-2。

表4-2 分区直数法记录表

该方法适用于较小面积的草原湿地,主要应用于水鸟或其他集群鸟类的观测。

2.样线法

观测者沿着固定的线路行走,并记录样线两侧所见到的鸟类。根据生境类型和地形设置样线,各样线互不重叠。一般而言,每种生境类型的样线在两条以上,每条样线长度以1~3km为宜,若因地形限制,样线长度不应小于1km。观测时行进速度通常为1.5~3km/h。根据对样线两侧观测记录范围的限定,样线法又分为不限宽度、固定宽度和可变宽度3种方法。不限宽度样线法即不考虑鸟类与样线的距离,固定宽度样线法即记录样线两侧固定距离内的鸟类,可变宽度样线法需记录鸟类与样线的垂直距离。可变宽度样线法的记录表参见表4-3。

表4-3 可变宽度样线法记录表

3.样点法

样点法是样线法的一种变形,即观测者行走速度为零的样线法。以固定距离设置观测样点,样点之间的距离应根据生境类型确定,一般在0.2km以上,在每个样点观测3~10min。样点法更适合在崎岖的山地或片段化的生境中使用。样点数一般在30个以上。根据对样点周围观测记录范围的界定,样点法又分为不限半径、固定半径和可变半径3种方法。不限半径样点法即观测时不考虑鸟类与样点的距离,固定半径样点法即记录样点周围固定距离内的鸟类,可变半径样点法需记录鸟类与样点的距离。可变半径样点法的记录表参见表4-4。

表4-4 可变半径样点法记录表

4.网捕法

网捕法是使用雾网捕捉鸟类,记录观测区域内活动鸟类的种类和数量的方法。雾网规格为长12m、高2.6m;网眼大小可根据所观测鸟种而定,一般森林鸟类使用的雾网网眼大小为36mm2。设网时间标准为36网时/km2。每天开网时间为12h,开、闭网时间为当地每天日出、日落时间。大雾、大风及下雨时段不开网。天亮前开网,天黑后收网。每1h查网一次,数量较多时可适当增加查网次数,以保证鸟类个体的安全。每次查网时记录上网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并进行测量后就地释放。

5.领域标图法

领域标图法通常适用于观测繁殖季节具有领域性的鸟类。将一定区域内所观测到的每一鸟类个体位点标绘在已知比例的坐标方格地图上,然后将该图进行转换,使得每种鸟都具有单独的标位图,最后确定位点群。每一位点群代表一个领域拥有者的活动中心。总位点群数=完整位点群数+边界重叠的不完整位点群数,鸟类数量通过位点群数乘以每一位点群代表的平均鸟类个体数获得。

领域标图法一般有基本要求如下:

(1)观测区域面积。森林生境0.1~0.2km2,开阔地带0.4~1km2

(2)地图比例。森林生境1∶(1250~2500),开阔地带1∶(2000~5000)。

(3)观测重复次数。5~10次。

(4)某个物种的领域必须不能少于3个,才能进行密度估计。

6.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

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能拍摄到稀有或活动隐蔽的地面活动鸟类。安置红外相机前,应调查鸟类的活动区域和日常活动路线。尽量将相机安置在目标动物经常出没的通道上或其活动痕迹密集处。水源附近往往是动物活动频繁的区域,其他如取食点、求偶场、倒木、林间道路等也是鸟类经常活动的地点,应优先考虑。可采用分层抽样法或系统抽样法设置观测样点。分层抽样法中,观测样点应涵盖观测样地内不同的生境类型,每种生境类型设置7个以上样点(样点之间间距0.5km以上)。系统抽样法中,在观测样地内按照固定间距设置观测样点,每1km2至少设置1个观测样点。记录各样点名称,进行编号,并用GPS定位仪定位。每个样点于树干、树桩或岩石上装设1或2台红外感应自动相机。相机架设位置一般距离地面0.3~1.0m,架设方向尽量不朝东方太阳直射处。每一个样点应该至少收集1000个相机工作小时的数据。在夏季每个样点需至少连续工作30天,以完成一个观测周期。记录各样点拍摄起止日期、照片拍摄时间、动物物种与数量、年龄等级、性别、外形特征等信息,建立信息库,归档保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