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民的特点及兴趣需求:网络传播导论

网民的特点及兴趣需求:网络传播导论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传统媒体用户不同,互联网网民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虚拟性同时也意味着网民可以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多重设定,自由分解。网民,在网络传播中是广泛的群体,数量巨大、成员分布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群体有其相似的特性,在网民总体的共同兴趣和共同信息需求之外,会形成特殊的兴趣和特殊的需求。

网民的特点及兴趣需求:网络传播导论

传统媒体用户不同,互联网网民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些特点的产生,一方面源于网络技术的特性以及互联网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源于用户个人特点。

一、网民的特点

1.广泛性

它指网民群体在地域分布和社会阶层分布上的广泛性。互联网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从广义上讲,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互联网的现实或潜在的用户群,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这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网民。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也使网民超越了地域的间隔和限制,在相同或者相近的时间内,聚合成为互联网媒介的用户。

2.混杂性

网民常常是分属于不同阶层,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造就了网民群体的混杂性特征。他们在同为互联网用户这一点上是同一的,但他们彼此之间却又同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份、定位的悬殊,贫富的差别,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等。这种混杂性必然会造成他们各自兴趣爱好和信息需求的丰富、多样。这既给互联网媒体满足受众需求带来了一定挑战,也给互联网媒体发展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3.虚拟性

网民在互联网这一以数字技术为承载的虚拟的环境下进行信息活动。网民不像现实世界大众媒体的受众那样清晰可感。很多时候,网民在互联网上完全不使用名称进入一种 “完全匿名”状态,或使用注册账号、昵称等这样一种代称进入 “半匿名”状态。

虚拟性同时也意味着网民可以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多重设定,自由分解。人在网络环境下的表现,往往不是单一的。有时人会在不同心情下或不同环境里扮演不同角色。甚至一个人可能会分化成几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角色,有时候网民连自己都很难对自己的这种行为进行清楚的描述。

但 “匿名”状态并不等于人们的表现是虚假的。美国网络专家埃瑟·戴森认为 “假名可能是这样一种面具:人们使用它来表现自己的真实面目而不是隐藏自己的本性;或者说他允许一个人真正表现其性格的某一方面。”[1]

然而,网络中的完全匿名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从技术上说,在互联网上对网民进行跟踪与定位是可以实现的。

4.自主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以满足各方面需求成为可能,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站、信息、服务。在媒介使用方面,与传统大众传媒的受众相比,网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信息的主动权、自主权。他们不需要根据电视台、电台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行动,也不需要守在电视机收音机旁,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网民可以使用多种终端随时获取各类信息。

受众的自主性是对媒体,尤其是传统大众传媒权力的挑战,这意味着传播中心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化。同时也促使网络媒体需要不断研究受众的需求、心理及行为习惯,在传播内容、方式上更迎合受众的要求。(www.xing528.com)

5.参与性

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在互联网上,网民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在社交网络、微博等自媒体时代,网民的参与性得到激发,更多地加入到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过程中,他们可以发布自己的见闻,对新闻、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发布到互联网上。

互联网参与性的增强不仅仅意味着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界限的日趋模糊,也不仅仅意味着网民的信息地位的提高,它还意味着网上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传播过程的复杂化以及网络意见的多元化。

二、网民的类别细分

网络传播研究要深入了解网民、准确定位,仅仅把握它的总体特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对网民群体做更为细致的分类研究。

网民,在网络传播中是广泛的群体,数量巨大、成员分布社会各个阶层。从不同角度出发,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其常接触的网络服务类别,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网络新闻用户、社交网站用户、微博用户、网络论坛用户、网络游戏用户等。不过,这些类型的网民并非截然分开,而常常是彼此交叉的,很多网民既是网络新闻用户,又是微博用户,同时也是社交网站用户。

(2)按照人口统计学分类,网民群体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划分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有其相似的特性,在网民总体的共同兴趣和共同信息需求之外,会形成特殊的兴趣和特殊的需求。如:在不同年龄段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网民敏感、适应性强、求知欲旺盛,渴望了解外界变化,在调查中显示出热衷于新闻和知识类信息,与此同时青少年网民对网络游戏的需求也比其他年龄段网民更强。女性群体受众对时尚、娱乐类内容青睐有加。

(3)按照网民不同需求,可以分为一般需求网民和特殊需求网民。一般需求网民是指剔除了年龄、性别、学历、职业、地域等方面的特性区别和相应兴趣区别,对于网络媒介的各种传播内容和服务抱有一致的共同需求。这些网民兴趣广泛,信息需求旺盛,但其目的性不是十分明确,信息需求的指向性比较模糊。特殊需求网民则与之相反,基于其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兴趣,对某类或某几类信息产生兴趣和相应信息需求。这类受众目的明确,信息需求指向性鲜明。

(4)按照网络媒体接触的确定性,分为现实用户与潜在用户。凡是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某类网络媒体或服务的网民,称为现实用户。凡是具备正常的接触媒介能力,但目前还没有接触、使用的网民称为潜在用户,即这类网民具备成为该类媒介或服务的用户的可能性。网络媒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成为各类网络媒体的用户,即任何的网民群体都有潜在的、不断扩大的可能性,这是网络媒介中,网络媒体得以不断扩展用户面的基础。

网民群体的细致划分方式还有很多,这不仅说明了受众组合情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这种为网民的定位提供了一个详细的参考体系。只有在进行细分研究、认真区分的基础上,网民定位才有可能做得准确、鲜明,符合媒介发展和研究的实际需要,为今后网络媒介的长远、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用户根基。

[1] 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