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发展史纲要-信息技术基础

互联网发展史纲要-信息技术基础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为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结构。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联网。于是ARPA开始研究很多网络互联的技术,这就导致后来的互联网的出现。1990年,ARPAnet因为试验任务完成正式宣布关闭。

互联网发展史纲要-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为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结构

互联网又称网际网络,或音译因特网(Internet)、英特网,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联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联网。

Internet的基础结构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进,这3个阶段在时间上有部分重叠。

(1)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

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了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其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所有想与之相连的主机都直接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它规模增长很快,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认识到仅使用一个单独的网络无法满足所有的通信问题。于是ARPA开始研究很多网络互联的技术,这就导致后来的互联网的出现。1983年TCP/IP协议成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同年,ARPAnet分解成两个网络,一个是进行试验研究用的科研网ARPAnet,另一个是军用的计算机网络MILnet。1990年,ARPAnet因为试验任务完成正式宣布关闭。(www.xing528.com)

(2)建立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从1985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就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1986年,NSF围绕6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NSFnet,它是个三级网络,分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它代替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要部分。1991年,NSF和美国政府认识到因特网不会限于大学和研究机构,于是支持地方网络接入,许多公司的纷纷加入,使网络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美国政府就决定将因特网的主干网转交给私人公司经营,并开始对接入因特网的单位收费。

(3)多级结构因特网的形成

1993年开始,美国政府资助的NSFnet就逐渐被若干个商用的因特网主干网替代,这种主干网也称为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考虑到因特网商用化后可能出现很多的ISP,为了使不同ISP经营的网络能够互通,在1994创建了4个网络接入点NAP,分别由4个电信公司经营,21世纪初,美国的NAP达到了十几个。NAP是最高级的接入点,它主要是向不同的ISP提供交换设备,使它们相互通信。因特网已经很难对其网络结构给出很精细的描述,但大致可分为5个接入级:网络接入点NAP,多个公司经营的国家主干网,地区ISP,本地ISP,校园网、企业或家庭PC机上网用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