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11标准定义了3种不同类型的帧用于通信,即数据帧、控制帧和管理帧。每一种帧都有一个头,该头部包含了各种用于MAC子层的域。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头是由物理层使用的,但这些头绝大多数被用来处理所涉及到的调制技术。
数据帧的格式如图6-4所示。首先是控制帧(Frame Control)域。它本身有11个子域,其中第一个子域是协议版本(Protocol Version),由于有了这个版本域,因此在同一个单元内,协议的两个不同版本可以同时工作。接下来是类型域(Type,如数据帧、控制帧或者管理帧)和子类型域(Subtype,如RTS或者CTS)。ToDS和FromDS域表明了该帧是发送到或者来自于跨单元的分布系统(比如以太网)。MF域意味着后面跟着还有更多的分片。Retry域表明了这是以前发送的某一帧的重传。电源管理域(Power management,Pwr)是由基站使用的,基站利用这个域使接收方进入睡眠状态,或者从睡眠状态中唤醒过来。More域表明发送方还有更多的帧要发送给该接收方。W位指定了该帧的帧体已经用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算法加密过了。最后,O位告诉接收方,凡是该位已被设置(为1)的帧序列,必须严格按照顺序来处理。
图6-4 802.11数据帧(www.xing528.com)
数据帧的第二个域为持续时间(Duration)域,它提供了这样的信息,该帧和它的确认帧将会占用信道多长时间。该帧也会出现在控制帧中,其他站通过该域来实现NAV(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网络分配向量)机制。帧头中包含了4个地址,这些地址都是标准的IEEE 802格式。很显然,源和目标地址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其他两个地址是做什么用的呢?有的帧可能会通过一个基站进入或者离开一个单元。对于跨单元的通信流量,另外两个地址被用于源和目标基站。
序列号(Sequence)域使得分片可以被编号。在Sequence域的16位中,12位标识该帧,4位标识该分片。数据(Data)域包含了净荷,其长度可以达到2312个字节,后面跟着常用的校验和(Checksum)域。
管理帧的格式与数据帧的格式非常类似,唯一不同的是,管理帧少了一个基站地址,因为管理帧被严格限定在一个单元中。控制帧也要短一些,它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地址,没有Data域,也没有Sequence域。对于控制帧,关键的信息在于Subtype域,通常为RTS、CTS或者ACK。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