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共27小题,每小题1分,共27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
【解析】赫尔巴特提出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教材中心,而卢梭等主张自然教育,强调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儿童的发展。
2.×
【解析】新课改的理念改革。教师处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
【解析】德育目标是实施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的基本过程。
4.√
【解析】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包括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等。
5.×
【解析】主张课程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是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及社会改造上,应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6.√
【解析】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7.×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实质教育论主张教育应该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形式教育论强调训练能力。题干所述为形式教育论。
8.√
【解析】班集体是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良好的秩序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是教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
9.√
【解析】教师的劳动需要集体合作,但从本质而言教师的劳动还是源于教师个人自身知识的专业性。
10.√
【解析】隐性课程资源包括学校风气、社会风气、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属于隐性的课程资源,属于校园文化。
11.×
【解析】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高他们学习的实际效果需要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相互配合,从而保证实际学习的精准性,中学阶段年级越高,意义识记的成分越多,机械识记的成分相对减少,机械识记的效果也越来越差,但是部分学生仍然擅长机械识记。机械识记强调与记忆力有关,只能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机械识记的效果会有所不同,但不能保证机械记忆的能力是逐渐减弱的。
12.×
【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就是使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
13.×
【解析】学习的分类言语信息学习。学生掌握的是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也可以说是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是用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时间所采取的行动。题干描述应为态度的学习。
14.√
【解析】罗杰斯认为:“如果自我正常发展的条件得以满足,那么个体就能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就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或称功能完善者、心理健康者。”
15.×
【解析】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应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16.√
【解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根据个体心理能量、兴趣和注意的指向不同将个体划分为内倾和外倾的。指向他人或外部刺激,其行为主要是由外界事物而不是他们个人的思想感情所指导,这是外倾的,否则就是内倾的。
17.×
【解析】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可见,先行组织者指的是一种学习材料而不是管理者。
18.√
【解析】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信任感。一个婴儿出生后最迫切的需要是父母爱他、照顾他。如果他能得到合理的照顾、哺育、关切与爱护,就会感到世界是个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因而发展起对他人的信任的人格。反之,如果父母照顾不周,环境多变,哺喂欠缺,对他态度恶劣,就会使儿童对周围环境产生猜疑,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形成不信任他人的人格。
19.×
【解析】适应性教学强调根据学生的个别能力以及需求特点,动态地组织和呈现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内容信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采用变化的教学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题干中缩小个别差异表述错误。
20.×
【解析】考查“教育道德与教育法规”相关内容,与教育有关行为也受到教育道德的约束。
21.√
【解析】教育法的含义:
(1)教育法是调整和规范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规则。
(2)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教育活动规范。
(3)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则。
(4)教育法是国家大多数公民意志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5)教育法是教育规律的法律体现。
22.×
【解析】根据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
下列情形下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其他有关规定认定:
(一)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二)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
(三)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
(四)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
由此可知,该案中学校不承担责任。
23.×
【解析】学生违反纪律,学校而不是教师可以给予其警告或记过等处分。
24.√
【解析】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关怀、扶持、启发和引导。对教师而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同时,教师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
25.×
【解析】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据此,小强虽未满十六周岁,但属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由于犯抢劫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6.×
【解析】题干所述同一种方法、同一种态度很明显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教育公平指教育机会公平、享受教育资源公平、教育结果公平等。
27.√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教师良心、公正、义务、荣誉、威信),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渊博的学识、崇高的精神等。
二、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1. A
【解析】易混淆的概念: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从宏观上规定教育的方向,属于教育方针,这是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方针的一句话,在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总共有6处,其中一处提到教育中就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句。全句摘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 D
【解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有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等,在本题中,班主任对芳芳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所以是心理辅导者。
3. C
国培计划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它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在职培训。
4. B
【解析】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严而有情。
5. D
【解析】通过题干可以知道,教育学的价值就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6. D
【解析】本题的题干中说的就是教育的负向社会功能。
7. B
【解析】教育部《〈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第八条规定: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教育教学能力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体测试办法和标准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试点的省份,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
(2)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其中语文教师、对外汉语教师不低于二级甲等,语音教师不低于一级乙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其他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有完全的法律行为能力等,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8. C
【解析】德育的方法中的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本题中老师的德育方法是环境(情境)陶冶。
9. D
【解析】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张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学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10. A
【解析】教学组织形式中关于道尔顿制与导师制的论述:道尔顿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出现了许多否定班级上课、倡导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提出并实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安排新的学习任务。导生制是贝尔-兰卡斯特制。
11. C
【解析】课程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以有效的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的任务就是要把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转化成为具体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设计既是一个理论研究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所以它是将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
12. A
【解析】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暗示教学法的原理是整体性原理。他认为,参与学习过程的不仅有大脑,还有身体;不仅有大脑左半球,还有大脑右半球;不仅有有意识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不仅有理智活动,还有情感活动。而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的学习,总是把自己分成几部分:身体、大脑两半球、有意识和无意识、情感和理智等,它们总是不能协调,甚至相互冲突,因而大大削弱了人的学习能力。暗示教学法就是把这几部分有机地整合起来,发挥整体的功能,而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组合。
13. D
【解析】1904年1月13日,《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规定:“各学校置本科正教员一人。”“任教授学生自己的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就实质而论,此乃学级制的肇端。在同年颁布的《各学堂管理通则》中,又规定各校设“监学”或“舍监”,专门负责学生管理。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学监制改为训导主任制。这是班主任制的雏形。所以我们可以说本题题干中的这句话就是班主任制的开端。
14. A
【解析】班级规章制度具有指向、制约、自律、协调等多重作用。班级规章制度的指向作用是指,班级通过制定规章制度的方式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制约作用是指班级规章制度通过告知学生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制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消极负面的学风和作风。自律作用是指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起约束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由他律转向为自律。协调作用是指班级规章制度从班集体出发,规定学生个人如何在集体中生存,如何平衡人际关系。学生依章做事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体现了班级规范的指向作用。因此,A正确。
15. B
【解析】教学组织形式中关于特朗普制的论述:美国学者劳伊德·特朗普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者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其中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20%,个别教学40%。
16. A
【解析】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整合;
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www.xing528.com)
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7. C
【解析】班级目标管理的激励性原则是指班级目标应催人奋进,吸引班上的所有学生,激发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鼓舞大家为达到这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使班级始终朝气蓬勃,不断前进。根据题意,班主任在学生实现目标中,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种激励性原则的做法。
18. D
【解析】学生的品德结构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底面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构成,顶端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合金”——道德信念构成。
19. D
【解析】建构学习论:(1)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4)教学观:情景式教学、合作学习。
20. B
【解析】课堂气氛相关论述: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知觉状态、思维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和定势状态等。课堂心理气氛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在积极的心理课堂气氛中,师生之间的感情和谐、融洽、积极而愉快,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全身心地投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彼此配合默契,教学效果良好;在消极的心理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情绪是压抑的、不愉快的,对老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思维堕化,反应迟钝;在对抗的心理课堂气氛中,师生之间感情冲突、对立,教师对课堂失去了控制能力,课堂纪律混乱。调控课堂气氛有以下三种方式: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采取民主的领导方式对待学生;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题中学生的反应很明显是一种消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21. D
【解析】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和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小轩的做法是属于一种学习环境的管理。
22. D
【解析】有些学生把精力集中在一步一步的策略上,他们提出的假设一般来说比较简单,每个假设只包括一种属性,这种策略被称之为“系列性策略”,就是说从一个假设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进展的;而另一些学生倾向于使用比较复杂的假设,每个假设同时涉及若干属性,这种策略被称之为“整体性策略”,就是指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23. A
【解析】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应地,机械学习就是学生没有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没有将教材的内容真正的理解,也就是传统的教学中的死记硬背。本题中李老师换了种问法学生就不知道答案,所以是属于机械学习。
24. A
【解析】学习迁移:传统迁移理论中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定义的学习之间含有共同成分。
25. C
【解析】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指出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小牧做出发怪声响的行为后,老师没有给与强化物——关注(理睬)小牧,小牧此行为不再出现,故属于消退。
26. B
【解析】前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之一为思维不守恒性。本题中小楠还未形成守恒的概念,小董已形成守恒概念,因此小楠处在前运算阶段,小董处在具体运算阶段。
27. C
【解析】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中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表现为能够排除内部障碍和外部困难,坚决执行道德的动机多引起的行为决定。”
28. D
【解析】行为主义理论:观察学习,也称替代性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小芳通过观察妈妈的行为而帮助同学,属于观察学习。
29. B
【解析】心智技能的学习:ACD说法正确。概念的学习既有接受学习也有发现学习,不能只是反复背诵的学习。故选B。
30. D
【解析】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通过向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提相同的问题,根据不同年龄段个体对海因茨偷药行为的判断来推测其道德发展水平。
31. B
【解析】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对于课本中的内容不能只是记住,而应该进行理解。故选B。
32. D
【解析】行为主义理论:班杜拉指出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33. D
【解析】学习动机的种类: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附属内驱力: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题干中“真棒、真行”属于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占主导,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的附属内驱力逐渐减弱。
34. A
【解析】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真实地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内容效度又称逻辑效度,是指项目对欲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程度,及测量内容的适当性和相符性。效标效度就是考查测验分数与效标的关系,看测验对感兴趣的行为预测得如何。因为效标效度需要有实际证据,所以又叫实证效度。
35. B
【解析】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中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ACD正确。B错误。义务不具有可选择性。
36. A
【解析】教育道德与教育法规:BCD正确,A项违反教育道德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7. C
【解析】教师权利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属于教师的评价学生权。
38. A
【解析】法律救济的渠道。题干中并未体现调解和仲裁。
39. 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D选项中的“无条件接收”错误。
40. D
【解析】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机构和组织、国家。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行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实现权力和义务的作为与不作为;精神产品与其他智力成果,属于非物质财富,主要包括各种教材、著作以及各种具有创造性并行之有效的教案、教法、教具等发明。本题中只有教案属于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
41. B
【解析】行为罚包括责令停产停业,暂扣和吊销许可证、执照等。
42. C
【解析】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首先体现在教育机会平等。
43. A
【解析】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这种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44. B
【解析】原则性规范所确立的行为模式具有抽象性,其操作要求联系具体的教育法律规则来进行。如《教师法》第二十九条关于教师医疗的规定。这里所确立的都是教师医疗待遇享有的原则,具体要联系当地国家公务员享有的医疗待遇实施的具体规定来进行。由此,题干中教师工资具体联系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来进行,故属于原则性规范。
45. C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规定: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由此可知,2008年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首次增加了保护学生安全。
三、判断解析题(共8题,1、3、5、7题每题1分,2、4、6、8题每题2分,共12分。先判断,正确的选“√”,错误的选“×”,然后选择支撑你的观点的选项。2、4、6、8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
【解析】张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改理念,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实施创生取向。
2. BDE
【解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实施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缔造取向。详见华图内部教案课程实施相关内容。与我们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是相互调适取向,也就是说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应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材料中张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情况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体现出课堂的生成性,故B项正确。新课改强调课堂的动态性,鼓励教师在符合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故D、E项正确。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不能被动地听从课程和教材的指令,而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和设置课程,排除A。
学校领导应该支持新课改,鼓励教师创新,排除C。
故正确答案为BDE。
3.√
【解析】李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学评价的促进性原则。
4. B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教学评价和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材料中李老师通过降低难度的方式,学生取得较高的分数,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同时,李老师的做法促进了学生在认知、情感上的发展,符合促进性原则。故正确答案为BD。
5.×
【考点】教育法律法规中的《义务教育法》《教育法》。
【解析】王某选择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的做法不符合《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6. AD
【解析】《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教育法》第五十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材料中,王某将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接回家辅导,这种做法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的相关条款,属于违法行为。
7.√
【解析】按照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学校应该对何老师的行为进行相应处罚。
8. BCE
【解析】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将对违者做出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等处罚,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材料中何老师介绍班上的学生参加有偿补课,虽然个人没有参与有偿补课,也未从中获利,但是这种行为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B项正确。C材料中何老师虽未获利,但事实上间接参加有偿补课,与后果的产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与B项呼应,故选。
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补课来提高成绩,因此E项表述正确。
学校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应该进行相应惩罚,不可一味包容,排除A。
与C项相关相反的选项,何老师虽然未中从获利,但是违反了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应该按规定处罚,排除D。
四、案例分析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ACD
【解析】周老师教育环节比较熟悉,说明备课充分,AC正确。过多的外在形象打扮容易分散学生的无意注意,B错误。用小红花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D正确。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也给了小红花,说明老师没有制定相应的奖励标准,E错误。
2.ACDE
【解析】公开课应该是常态课,实事求是,不做作,不表演,A正确。B选项错误。教学内容是创生的过程,可以改革,周老师只想到给回答问题的学生激励,范围可以再扩大,C正确。E正确。
3.ABC
【解析】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教师和家长应从多角度看待每个孩子,避免以偏概全。小辉的父母和教师认为成绩差的学生就是不好的学生,以偏概全。所以A是正确的。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成为孩子的促进者和引导者,B正确。初二的学生处于青春期,也就是心理断乳期,不能急于求成,这样容易造成逆反心理,C正确。家长对子女有教育的义务,但是不能替小辉选择朋友,D错误。“小辉的父母十分反对他与这几个同学交往,经常与小辉发生争执。前几日,父母又为此事跟小辉大吵一架,父母扬言,若小辉再不与这几个同学断交,就要他转学”这种做法没有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D错误。
4.ABCD
【解析】《儿童权利公约》中说,尊重儿童意见和建议的原则,AC正确。班主任老师要注意发挥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B正确。孩子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进行,家长应为孩子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D正确。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又有消极,E太过于绝对,错误。
5.ABDE
【解析】林老师呵斥王某“耗子屎”。王某不服,与老师对嘴。林老师很生气,叫王某滚出教室,可以看出林老师太过于冲动,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AB正确。林老师剥夺了王某的受教育权,是不允许的,C错误。张老师进了办公室,见王某独自站在办公室,就关切地拉了张凳子要其坐下,问:“吃早饭没有?”张老师先了解情况,体现以学生为本,D正确。等她吃完后,张老师问她怎么回事,张老师能在教育者和朋友的角色间转换,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E正确。
6.ABCD
【解析】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和教师观,AB正确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C正确。师生关系的心理关系包括人之关系和情感关系,D正确。E选项太过于绝对化,之所以导致两位老师的方式不同,不仅有教师观,还有学生观和教育观等,E错误。
7.BCE
【解析】自然后果法是由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式——如果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让他自作自受,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已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接受教训。
案例是马老师主动找高某谈话,A错误。刚开始的时候马老师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事后处理可以看出马老师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方法,BC正确。马老师当时没有现场批评学生不是纵容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D错误。关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E正确。
8.ABCE
【解析】课程是一个创生的过程,A正确。让学生学会体谅和关心他人,B正确。有时候表面上的“冷处理”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C正确。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要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不是多鼓励和批评,D错误。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他的成长需要教育者的关怀,E正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