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公共基础真题汇编与答案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真题汇编与答案解析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第三十九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教育公共基础真题汇编与答案解析

一、判断题(共27小题,每小题1分,共27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

【解析】考察课程章节“课程三个层次的文件”部分。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由国家教委和各地教委编制,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前半句关于课程管理的表述是正确的,后半句错误,学校没有制定课标的权限。

2.√

【解析】考察“教育社会、个体的关系”章节,教育功能部分。教育同时具有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这里需要明确:人的发展需要社会发展作为前提与基础,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在本题中,教育所直接作用的是人,最终也是通过促进社会发展来推动人的进步。

3.×

【解析】考察学习理论章节“奥苏贝尔的理论”。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比较而言,发现学习要耗费许多时间,对学生、教师要求较高,学习效率可称“有效”,但“高效”表述不当。

4.×

【解析】考察“德育章节,德育的方法”部分。情感陶冶法是指班主任通过自觉地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一种方法。侧重点在于“情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而不侧重学生“主体性”“自觉”的转变。

5.×

【解析】考察教育目的章节“我国的教育目的”部分。美育是五育之一,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两者并非等同。

6.√

【解析】考察教育目的章节“我国的教育目的”部分。马克思主义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7.√

【解析】超纲内容,翻转课堂是时下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形式。“翻转”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的翻转,学生掌握主动权,教师给予配合来完成课程任务。翻转课堂要求在课前学生先完成新知识的学习,然后在课上进行辅导。课前学习的形式是灵活多变的。

8.√

【解析】变式是指用不同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一边突出本质属性。

9.√

【解析】考察教育与个体关系章节“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对关键期概念的考查。

10.×

【解析】启发式是一种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和实验法

11.√

【解析】这里要区分小班教学和小班化教学两个概念。小班教学就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符合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并无特殊。但是“小班化教学”的形式虽脱胎于班级授课制,但有自己新的特点,如教学时空更加灵活、师生交往、针对性教学更加频繁。它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式。

12.×

【解析】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

13.√

【解析】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又分两类: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

14.×

【解析】考察传统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的关键是对各种官能的训练而不是训练的内容。

15.×

【解析】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提出了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说,即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先后顺序不能改变。

16.×

【解析】卡特尔智力形态论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17.√

【解析】这是结构主义教学观的主要观点:形成认知结构,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18.√

【解析】定势有时会促进问题解决,但大多表现是一种阻碍作用。

19.×

【解析】强化都是在最终增加了行为或反应发生的频率。负强化是指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

20.×

【解析】教育行政复议机关的复议结果不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不服还可以诉讼。

21.×

【解析】私立学校也是学校,学校都是在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的管辖之下的,不得随意增删。其与学生间关系的建立与解除也都要经过教育部门同意。

22.√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23.√

【解析】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在教育机构受侵害时,教育机构适用过错推定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

第三十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第三十九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第四十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24.×

【解析】职权法定,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权力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不能自行设定。行政机关要做到依法行政,首先必须有法律明确授予的行政职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非经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能作出行政管理行为;超出法律授权范围,行政机关也不享有对有关事务的管理权,否则都属于行政违法。

25.×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规定: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6.√

【解析】教师的教育伦理范畴师德范畴可以做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师德范畴包括教师道德原则、规范中所有的基本概念,也包括反映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基本概念(如“谦虚”“朴实”“仁爱”“乐观”等),还包括教师道德评价、道德修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如“善”“恶”“自制”“慎独”等)。狭义的师德范畴则专指可以纳入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并需要专门研究的基本概念。

27.√

【解析】 教师道德由教师职业伦理与教师个人道德组成,对教师道德的评价应该从教师职业伦理、教师个人道德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入手。

二、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1.A

【解析】通过100种不同方式判断,选择复杂性。

2.B

【解析】“一般发展”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基本思想中的中心概念,它是指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

3.C

【解析】通过排除法判断。

4.D

【解析】考察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含义。心理相容,指的是师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5.A

【解析】通过排除法判断。

6.B

【解析】陶冶教育法也称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情感和环境的因素,以境陶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方法。潜移默化是做题的关键词。

7.B

【解析】相对评价是指在某一团体中确定一个基准,将团体中的个体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评出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的评价。

8.C

【解析】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题干中唯有班级管理方式不符合观念性、隐性特征。

9.A

【解析】疏导性原则(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循循善诱是关键词。

10.D

【解析】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验需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到实地直接观察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法。

11.D

【解析】该题目在B和D之间存在争议。要注意的是,在教材和讲义中,观察学习是高频出现,而模仿学习极少出现。此题目考察班杜拉的替代强化,属于观察学习理论的一部分。

12.B

【解析】终生教育的特征有:民主性;连贯性;形式多样化;自主性。也可将终生教育理解为终身教育,运用排除法,排除民族性。终身教育主张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内容是广泛的,并不局限于民族性。

13.C

【解析】符号学习理论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他认为学习者所学到的东西并不只是简单的机械运动反应,而是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意义。其最著名的实验是“小白鼠认知地图”实验,其中并未体现出C选项的内容。

14.A

【解析】主体性原则和内化性原则是在运用学习策略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是基本的要求,而内化性原则是最终的目的。

15.A

【解析】知觉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彩色的笔画和标记正是体现了知觉的选择特性。

16.D

【解析】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内部的和外部的,A、B属于内部的影响因素,而C属于外部的影响因素。唯有D与题干关联不明显。

17.C

【解析】排除法,A、B、D都是明显的外显的动作技能,只有C是内隐的心智技能。

18.C

【解析】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19.A

【解析】同化用于描述“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同化经历以下三种形式:

(1)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相同的重复反应。

(2)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

(3)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www.xing528.com)

该题干属于概括性同化。

20.C

【解析】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

(1)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2)能建立积极而和谐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需。

(3)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题干与第二点相同。故选C。

21.B

【解析】考察过度学习的知识点,过度学习的程度是150%。

22.C

【解析】维果茨基的工具理论认为,区别人与动物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工具和符号。能使用工具和符号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正是对这些工具的使用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教育的过程,就是把这些工具和符号“内化”到人自身的过程,从而产生高级的心理机能。内化学说是在工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23.C

【解析】感觉记忆就是一种瞬时记忆。在我们看动画时,对每一帧数的记忆时间非常短暂,符合瞬时记忆的时长,2秒之内。瞬时记忆的存在使我们能够知觉到帧数的连续性,从而将每秒24帧的24张图片知觉为一个整体,一个连续的动画。

24.D

【解析】话到嘴边想说却忘了要说什么,这是一种“舌尖效应”,舌尖现象是因为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这属于一种提取失败。

25.A

【解析】考察科尔博格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着眼于行为的奖惩结果,属于第一个阶段,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26.C

【解析】概率问题的计算是一种抽象的逻辑运算,结合我们自身学习经验,是在初中进行概率问题的学习,大约是在11~12岁之后,故选择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27.D

【解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科学世界,也就是把他们的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D项符合。

28.D

【解析】考察学习的分类,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就是一种表征学习。

29.C

【解析】原型启发,意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在本题中,蜻蜓直升机的原型。

30.A

【解析】考察德育章节内容。运用代入法解答,带入具体方法或原则来进行判断。例如:在A项中,陶冶法、榜样法具有预测功能,显然说法错误,故选择A。

31.B

【解析】考察学习理论章节。斯金纳的小白鼠实验,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其中有著名的“学习即强化”观点。

32.D

【解析】考察维纳的归因理论。运气较易判断:其是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归因。

33.B

【解析】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另外,图式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B符合题意。

34.B

【解析】由于反对形式训练说对学习迁移的解释,许多心理学家纷纷向形式训练说提出挑战,其中,桑代克的影响最大。1903年,美国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以大学生为被试,首先训练大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估计,然后对他们进行两种测验。结果表明,被试对矩形面积的判断成绩提高了,但对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判断成绩并没有提高。据此,他认为,学习中训练某一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他认为两种学习之间只具有相同因素时,才会发生迁移。

35.A

【解析】考试焦虑,是指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引发的系列异常生理心理现象,包括考前焦虑、临场焦虑(晕考)及考后焦虑紧张。心理学认为,适度的心理紧张,可以使人对考试有种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但过度的考试紧张则导致考试焦虑,影响考场表现,并波及身心健康。该题干属于临场焦虑。

36.A

【解析】首先,注意本题目是选非题;其次,短时记忆顾名思义,时间较短,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组块记忆,容量有限,通过复数,能够有效地促进其转化为长时记忆。故选A。

37.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38.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39.B

【解析】通过排除法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是属于行政法规。

40.A

【解析】依法决策就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起点。在教育中依法行政起点依然是依法决策。

41.B

【解析】《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

本条例所称校车,是指依照本条例取得使用许可,用于接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上下学的7座以上的载客汽车。

接送小学生的校车应当是按照专用校车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小学生专用校车。

42.D

【解析】依法治校需体现出法与校之间的关系,D项只体现出教师与学校环境的关系,认识上不够深入。

43.D

【解析】广义的师德范畴包括教师道德原则、规范中所有的基本概念,也包括反映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基本概念(如“谦虚”“朴实”“仁爱”“乐观”)。

44.D

【解析】衡量一个人品德的主要标志是品德行为,此题与前文中的例子关系不大。

45.C

【解析】通过关键词进行判断:“纠正行为”“指导活动”表明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调节功能。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功能不仅指向教育过程,而且也指向教师本身。

三、判断简析题(共8小题,1、3、5、7题每题1分,2、4、6、8题每题2分,共12分。2、4、6、8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正确

2. ABE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学方法中的榜样法,同时穿插了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行为的“示范者”,是学生观察、模仿的榜样,因此C选项错误。在该案例中,老师影响学生的主要途径是“身教”,因此D选项错误。正确的是A、B、E。

3.正确

4. BD

【解析】本题考查点是动机理论中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而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更具有挑战性。因此选择BD。

5.错误

6. BCE

【解析】材料中学校与家长签订协议的做法是错误的,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具有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不能用协议来免责,这种协议是没有必要、无效且错误的。BCE正确。

7.错误

8. ABD

【解析】材料中的老师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老师的言行没有尊重学生,言语有失规范,说明老师没有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学习的积极性会受挫,因此ABD正确。学生和老师顶嘴,老师批评了学生,正常的课堂秩序已经被打破,C错误。教师批评学生言语不当,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E错误。

四、案例分析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ABE

【解析】该教师存在以下两点问题:对学生“一刀切”评价(二班学生真笨);错误理解主导性(盲目主导,忘记了主导的对象)。A选项中,老师的“一刀切”行为体现出其完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该老师没有因材施教。B选项中,该老师明显缺乏反思,教学出现问题,未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推卸责任。C选项中,该案例并未体现导学(自称主导并无法证明)。D在材料中也未体现。E是教师的第二点问题。故选ABE。

2.ABCD

【解析】深入分析以上问题,着重要落实教育三大基本要素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应该真正扮演引导者角色,而非传授者,A正确。其次,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照顾他们的个体差异,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培养他们自学能力,BCD正确。E选项中,教师需要重新备课,包括备教材、学生、和教法,重新进行讲解,耐心与否并不是核心问题。故不选E。

3.ABD

【解析】A老师教学进行得很顺利,教学环节紧凑、完整,对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掌握。说明其备课比较充分,对学生较为了解,且教学设计良好。A正确。该老师运用提问(问句)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做好了教学铺垫,顺利地展开了教学设计。因此,BD也是正确的。C项的“预设”在材料中体现的不明显,故不选。E项在文中并未体现出老师的及时调整,故不选。

4.ABCDE

【解析】B老师在A老师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说明这次课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A正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B教师有许多“留白”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说明其预设有一定弹性,BC正确。这样的引导—发现式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将所学的内容与之前的经验,以及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故DE正确。此题全选。

5.ABCD

【解析】张老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对班级学生进行“一刀切”划分优秀和不优秀,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班级发展,极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成绩下降。A正确。张老师在工作过程中“吃不香”“ 睡不好”,对学生不理不睬,人也变得消沉起来。这体现出了张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感情疲劳、缺乏活力的现象,有着职业倦怠的表征(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B正确。此外,年级组长制定了年级教学目标,给本就状况不好的张老师一定的压力,C正确。张老师对个别学生以不平等的眼光看待,甚至用不良的做法去对待,体现出了歧视,D正确。E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任何体现,不选。

6.BCD

【解析】班级管理要宽严相济,张老师无法把握宽严尺度,更加严厉恐怕不利于班级建设,A不选。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张老师首先要克服自身的职业倦怠,其次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BC正确。此外,张老师还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干部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特征,D正确。当下,张老师应以学生发展为重,如果一味追求成绩,反而不利于班级建设,E错误。

7.BDE

【解析】本题核心争议在于“教师没收学生集邮册是否违法”。解答如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财产所有权包括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其核心权能是处分权。学校、教师没收学生集邮册属于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权转移,所有权并未变更。而民法上的占有分为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学校和教师没收学生集邮册的行为是为了维护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属于民法上的善意占有,其行为并不违反民法的规定。因此,没收集邮册的行为并不违法。

具体到题目,在学校中,校方与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权,教师有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的权利,小童上课看集邮册,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因此,为保障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善意占有(没收)集邮册,但是要保管好,并及时归还给家长,B正确。教师对没收的集邮册没有处分权,要将其保管好,及时归还所有人,D正确。该集邮册所有人是小童的父亲,教师没收后要尽快归还,因此应及时通知家长来领取,E正确。反之,AC错误。本题选择BDE。

8.C

【解析】集邮册丢失,法律关系要理清楚。

(1)学校和小童父亲之间:学校作为法人,对教师的职务行为承担责任,承担对于小童父亲的赔偿责任。

(2)学校与老师之间:实施聘任制,是劳动关系,学校有对老师的管理权,针对集邮册丢失,可以对老师进行追偿。

(3)老师和小童父亲之间:没有直接法律关系,老师不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可得出结论:针对集邮册丢失,学校负主要责任,承担赔偿责任,可对教师进行追偿。小童父亲没有看管好自己财务致其丢失,承担一定责任。A错误,在此事件中,教师没有法律责任。B错误,家长不是主要责任,承担一般责任。C正确,教师没收是职务行为,学校作为法人对其承担赔偿责任。D项属于无稽之谈,小钟无责任。E项小童自行负责说法错误。本题选择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