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公共基础真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真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基础教育则则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第七条 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第三十九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因此,我国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以过错责任为主,以过错推定原则为辅。

教育公共基础真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一、判断题(共27小题,每小题1分,共27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

【解析】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衍生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的社会功能对教育的个体功能发挥具有制约作用。

2.√

【解析】(1)从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来看,教育表现为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2)从教育经济效果来看,教育是有限的消费,又是扩大了的生产。(3)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看,教育既是明显的消费,又是潜在的生产。

3.×

【解析】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而基础教育则则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

4.√

【解析】 教师是一种专业的职业,所以教师专业化既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自己地位的途径。

5.×

【解析】西方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要使人的自然本性得到张扬,要求把人作为中心,是要培养自然状态的人,能够充分利用人的自然本性,发扬人的自然本性。道家的“道法自然”教育思想,是要让人完全地融入到大自然中,达到自然与人的统一。所以两者的存在本质差别。

6.√

【解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认识和学习是表征和反映真实客观事实的过程,注重学习者的内部过程,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所以说,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的学习理论是“建构主义”。

7.×

【解析】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教育目标)、专业培养规格是某一层次、类别教育或某一专业的具体要求。

8.√

【解析】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译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早了三百多年。

9.√

【解析】程序教学法是指让学生按照一定程序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过程程序化,使学生按程序进行独立的、个别化的教学。

10.×

【解析】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或“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学科课程,是将人类文化科学分类,从中选出最基本的原则与知识,组织由不同学科构成的课程体系。最早的学科课程是中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

11.×

【解析】强化可以分为立即强化和延缓强化,间隔强化和连续强化、立即强化效果优于延缓强化,间隔强化效果优于连续强化。

12.×

【解析】让魔方复原的过程是典型的算法式策略的应用过程,把魔方复原的每一个步骤、每一种情况都有固定的公式,操作者只要按照这样的程序一步步去操作就可以保证实现魔方复原。

13.×

【解析】负强化是指当所期待的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厌恶刺激,如取消对学生的全程监控后,学生努力学习行为增加。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消除或者抑制此类的反应。题干里面描述的是惩罚。

14.√

【解析】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

【解析】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推理发展阶段不能超越逻辑思维发展阶段,道德推理的发展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前提。

16.×

【解析】虽然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在形成之初,学习者必须了解做什么、怎么做的有关信息与要求,形成对动作的初步认识,即首先要掌握与动作有关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17.×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18.√

【解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决定作用)。

19.×

【解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体现的是学习迁移。

20.×

【解析】《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低年级学生、幼儿上下学时接送的交接制度,不得将晚离学校的低年级学生、幼儿交与无关人员。

21.×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22.×

【解析】由于教师的教育权利是一种公务性质的行为,且涉及学生,因此往往是不能放弃的;而与职业相关的民事权利(如财产权),教师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也可以放弃。

23.×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相关条例:

第六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七条 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第三十九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第四十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因此,我国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以过错责任为主,以过错推定原则为辅。

24.×

【解析】学生损坏公物、违反纪律给予警告处分和要求照价赔偿是合法的,而对学生给以罚款则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罚款是行政处罚的一种,只有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才有行政处罚权,学校是事业单位,当然也就没有行政处罚权,无权对学生进行罚款。

25.×

【解析】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则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师德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6.√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所以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保护学生安全”。

27.√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

(2)勇于实践磨炼,增强情感体验。

(3)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4)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二、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的,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1.D

【解析】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2.B

【解析】材料强调了环境的作用。

3.B

【解析】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4.B

【解析】教育的三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5.C

【解析】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之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6.A

【解析】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一个基本功能,与人类教育共始终。文化是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出现的,文化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传递的形式、手段和工具。

7.A

【解析】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具体体现为:

(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2)对人才培养的定向作用,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明确规定。

(3)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它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如何进行取舍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4)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定向外,还要对培养思想品德方面起着定向作用,使教师知道自己所要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正因为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教育活动才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8.A

【解析】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

9.C

【解析】我国教育目的虽有几次字面上的变化,具体内容也不完全一样,但有两点基本精神是一贯的:第一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第二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在脑力和体力两方面协调发展。

10.C

【解析】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包括: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11.A

【解析】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自我的精神内核。

12.B

【解析】师生关系的类型包括:

(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最基本关系)。

(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13.D

【解析】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一般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

14.D

【解析】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www.xing528.com)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性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15.D

【解析】知行统一是指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16.C

【解析】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基本成员包括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学生,没有学校管理人员。

17.D

【解析】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间与次数有关。大班授课是教师中心的体现,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也不属于开放的教育潮流;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和交流的次数有正相关

18.D

【解析】在公共社交场合出现情绪紧张、脸红等症状属于社交恐惧症

19.B

【解析】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幼儿期(3~6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

20.D

【解析】阿特金森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力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力求成功者喜欢选择难度中等(0.5)的任务,而避免失败者则喜欢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

21.A

【解析】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指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抛锚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造力的教学模式。这里的“锚”指的是支撑课程与教学实施的支撑物,它通常是一个故事、一段历险,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问题情境。

22.C

【解析】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和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道德原则和良心的道德定向阶段。该题干描述的是道德法制的后习俗水平。

23.A

【解析】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习得无力感产生会经历四个阶段:

(1)获得体验。

(2)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

(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4)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影响后来的学习。

24.B

【解析】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幸福感在广义上属于道德情感,但从狭义上来说道德情感不包括幸福感。

25.B

【解析】心智技能,又称认知技能、智力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

26.C

【解析】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指新知识的概括程度和范围小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旧知识(新知识——橄榄树与原有的知识——树)。

27.A

【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会逐渐发展起客体永存性的概念。客体永存性是指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成年人是拥有客体永存性概念的。皮亚杰认为,婴儿并没有这一概念。皮亚杰发现在六个月之前,你将婴儿喜欢的物体比如说拨浪鼓藏起来,隐藏在某物的后面,就像这东西消失了一样。皮亚杰认为婴儿真的会以为他喜欢的东西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只要物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婴儿就会认为物体已经不存在了。

28.B

【解析】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无活动就会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其活动也会感到烦恼。

29.C

【解析】C选项属于建构主义的观点。

30.D

【解析】教师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并非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而是要以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提高问题解决的相关能力。

31.D

【解析】分化是指对类似刺激做出不同反应,如儿童识别“己”“已”和“巳”三个汉字。

32.C

【解析】动机遗忘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也称压抑理论,即认为对自己很重要的信息易被记住,而对自己可能引起痛苦或不快的信息就不大可能记住,如一个因失恋而受伤的女孩将她和前男友之间的点点滴滴都忘了,这并不代表她真的忘了,而是她将这些不愉快的经历都压抑到了自己的潜意识中了。

33.无答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2年10月26日修订)第四十五条规定:

人民法院审判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应当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员或者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依法组成少年法庭进行。

对于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

因此,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应当是不满18周岁。

34.D

【解析】纵观我国教育法的制定过程,一直在完善和修改中,故恒定性不是其特征。

35.A

【解析】立法实践和《立法法》的规定,教育立法一般分为提出法律议案、审议法律草案、通过法律、公布法律四个步骤。

36.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收取费用的,由政府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37.C

【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八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38.D

【解析】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利。它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有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

39 C

【解析】家长委员会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的职责包括:

(1)参与学校管理。

(2)参与教育工作。

(3)沟通学校与家庭。

(4)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0.D

【解析】教育行政执法的特点是,国家制裁手段主要是行政制裁,但以批评教育为主。

41.B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以“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的外在尺度和内部的命令来规范教师的言行,保证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选择正确的教育行为,保证教育行为的正常进行。因此它对教师职业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42.D

【解析】教师不思进取也是不符合师德要求的。终身学习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得不思进取。

43.D

【解析】继承性是指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身发展的历史延续性。每个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都是从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利益出发,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遗产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44.B

【解析】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幼儿园儿童处于前习俗水平的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或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朴素享乐主义定向阶段),根据题意与选项,该儿童是为了逃避惩罚。

45.C

【解析】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主要观点:

(1)知行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罗杰斯倡导的学习原则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自由地学习。

(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者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三、判断解析题(共8题,1、3、5、7题每题1分,2、4、6、8题每题2分,共12分。先判断,正确的选“√”,错误的选“×”,然后选择支撑你的观点的选项。2、4、6、8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

【解析】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有时会超前发展,有时会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2.BDE

【解析】人力资本理论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育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A.C 项说法错误。而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是指教育会超前政治经济的发展或者滞后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产生负向的社会功能。

3.×

【解析】学生划线圈点标注这属于学习策略中的复述策略,是有效促进学习的一种行为,老师的批评是错误的。

4.AD

【解析】画线圈点是属于学习策略中的复述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合理地利用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本题答案应选AD。

5.×

【解析】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没有了解实际情况,没有做到关爱教师和体谅教师,而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没有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所以是不正确的。

6.ADE

7.×

【解析】郑老师的做法没有做到教育公正和教育公平,对待班干部没有严格要求,所以是不正确的。

8.BCE

【解析】首先,在教育中教师没有做到教育公平公正,这样是不利于班级的管理的,故A项的观点是片面的。其次,教师这样放纵班干部,会造成不良风气的形成,降低教师和班长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故B项的说法是合理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平等待人,对班干部严格要求,对错误及时指正。

四、案例分析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ABCE

【解析】王老师没有直接对学生的疑问给予正面回答,而是让学生主动探究,体现了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王老师能冷静理智地处理课堂突发行为,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机智。王老师在课堂上果断地提出将学生提出的疑惑作为课后作业研究,没有影响到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疑问最后由学生共同讨论得出,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2.ABCD

【解析】材料中的教师采用了学生主动探究、小组讨论方法开展,获得了理想的结果,说明该部分教学内容是适合学生主动探究的,因此,教学中提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A项正确。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不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B项正确。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发展。同时,该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疑惑,没有采用批评或制止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威信,而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E项教师的示范性与案例无关,案例更多展现的是教师的创造性,故E项错误。

3.BCD

【解析】教师的严厉批评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惩罚而非负强化,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教师对所有学生都十分严厉,忽略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故B项正确。从材料最后可知,雯雯产生了考试焦虑。另外雯雯个人对考试期望太高也容易导致紧张、焦虑,降低了学习效果。故CD说法正确。从题干无法得出学生基础不好,故E项说法错误。

4.ABCDE

【解析】材料中教师过于严厉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需要改进,故A正确;对于雯雯粗心的不良习惯可通过行为训练进行矫正,故B正确;材料中雯雯对考试失去信心,可通过正强化进行改善,故C正确;针对雯雯学习成绩下降可通过制订学习计划,改善学习提高成绩,故D正确;学生过于重视考试结果容易产生焦虑,因此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结果,减少焦虑,故E正确。

5.CE

【解析】无过错责任,也称为无过失责任,是指当损害发生后,当事人无过错也要承担责任的一种法定责任形式,其目的在于补偿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失。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是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律依据。根据我国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如果没有过错也要承担法律责任。案例中学校虽然无明显过错,但打学生事件发生在学校,学校应该承担民事责任。

6.ABCE

【解析】禁止性法律义务要求人们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禁止体罚学生”就是一种禁止性法律义务,故A项正确。主观故意指行为人为追求某结果的发生而故意采取某行为促成其发生。王老师并非为伤害学生而采取殴打行为,属于过失伤害,故B说法错误,D项说法正确。对于学生不尊重老师,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故E项说法正确。王老师是初犯,故C项说法正确。

7.D

【解析】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教师应该进行教育,但不一定采取批评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故A项错误。面对性格倔强的学生,强硬的方式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抵触心理,产生极端后果,故B项说法错误。教师让学生家长买贺卡的行为并非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这一行为直接指向学生家长,并不对学生行为产生直接后果。故C项错误。教师对亮亮的批评没有做到关爱学生,而是对学生的一种惩罚,故E项错误。

8.BCD

【解析】当学生出现错误时除了严厉批评,老师更应该对学生循循善诱,故A错误,C正确,材料中谢老师对于亮亮的批评教育过于严厉,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该给与学生过多的心理负担,故B正确,在德育的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故D正确,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社区共同的责任,故E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