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洛阳伽蓝记:永明寺的历史与建筑简介

洛阳伽蓝记:永明寺的历史与建筑简介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永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在大觉寺东。注释①世宗故立此寺以憩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七:“时佛教盛于洛阳,沙门之外,自西域来者三千余人,魏主别为之立永明寺千余间以处之。”译文永明寺由宣武帝元恪所建造,位于大觉寺的东面。该寺房庑连延绵亘,共有一千余间。百国的和尚,有三千余人居于此寺。公元412年赴荆州,其后又到建康住道场寺。

洛阳伽蓝记:永明寺的历史与建筑简介

原文

永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在大觉寺东。时佛法经像盛于洛阳,异国沙门,咸来辐辏。负锡持经,适兹乐土。世宗故立此寺以憩之。房庑连亘,一千余间。庭列修竹,檐拂高松,奇花异草,骈阗阶砌。百国沙门,三千余人。西域远者,乃至大秦国,尽天地之西垂。耕耘绩纺,百姓野居,邑屋相望,衣服车马,拟仪中国。

注释

①世宗故立此寺以憩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七:“时佛教盛于洛阳,沙门之外,自西域来者三千余人,魏主别为之立永明寺千余间以处之。”

②庑:堂的廊屋。此处“房庑”泛指房屋。

③骈阗:也作“骈填”“骈田”,形容密集而又连续不断。

大秦国: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当时的中国认为罗马帝国就像中国一样拥有高度文明,而罗马正位于贸易路线上的终点,因此把它命名为“大秦”。《魏书·西域传》:“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傍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其地平正,人居星布。其王都城分为五城,各方五里,周六十里。王居中城。城置八臣以主四方,而王城亦置八臣,分主四城。若谋国事及四方有不决者,则四城之臣集议王所,王自听之,然后施行。王三年一出观风化,人有冤枉诣王诉讼者,当方之臣小则让责,大则黜退,令其举贤人以代之。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其土宜五谷桑麻,人务蚕田,多璆琳、琅玕、神龟、白马、朱鬛、明珠、夜光璧。”

⑤垂:通“陲”,边陲,边境。

⑥耕耘:亦作“耕芸”,指犁地除草。泛指农耕之事。绩纺:泛指纺织之事。

⑦邑屋:邑里的房舍、村舍。

⑧拟仪:模仿其法度,仿效。

译文

永明寺由宣武帝元恪所建造,位于大觉寺的东面。当时佛法佛经佛像在洛阳极为昌盛,异国的和尚都聚在这里。他们背负锡杖,手持经书,来到这片乐土。因此世宗建造此寺以供他们休息。该寺房庑连延绵亘,共有一千余间。庭院里修竹成列,高松在檐宇上拂动,各种奇花异草布满台阶。百国的和尚,有三千余人居于此寺。西域遥远的,要数大秦国,已经在天地的最西边了。那里的百姓也耕耘土地,绩麻纺纱,人民都居住在野地里,房屋错落相望。其衣服车马,与中国相似。

原文

南中有歌营国,去京师甚远,风土隔绝,世不与中国交通,虽二汉及魏,亦未曾至也。今始有沙门菩提拔陁至焉。自云:“北行一月,至句稚国;北行十一日,至典孙国;从典孙国北行三十日,至扶南国。方五千里,南夷之国,最为强大。民户殷多,出明珠金玉及水精珍异,饶槟榔。从扶南国北行一月,至林邑国。出林邑,入萧衍国。”拔陁至扬州岁余,随扬州比丘法融来至京师。京师沙门问其南方风俗,拔陁云:“古有奴调国,乘四轮马为车。斯调国出火浣布,以树皮为之,其树入火不燃。凡南方诸国,皆因城郭而居,多饶珍丽民俗淳善,质直好义,亦与西域、大秦、安息、身毒诸国交通往来。或三方四方,浮浪乘风,百日便至。率奉佛教,好生恶杀。”

注释

①南中:古地域名三国魏晋时特有名称。相当于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地。此处泛指南部地区、南方。歌营国:古国名,亦称加营国,关于其故地,法国人伯希和谓在今马来半岛南部。或以为在今印度南端,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引《南州异物志》曰:“歌营国在句稚南,可一月行到,其南文湾中有洲名蒲类,上有居人,皆黑如漆,齿正白,眼赤,男女皆裸形。”又卷三百五十九引三国康泰《吴时外国传》曰:“加营国王好马,月支贾人常以舶载马到加营国,国王悉为售之。若于路失羁靽,但将头皮示王,王亦售其半价。”苏继庼《加营国考》:“南印有古国曰恭瞿奄,有今加因八多及南部莎楞一带,为太米耳族所建诸国之一。当其盛时,没来海岸地多隶属之。窃意《吴时外国传》与《扶南土俗传》著录之加营国,《南州异物志》与《洛阳伽蓝记》著录之歌营国,殆即Koyam(Padi)或Koyam(Muturu)之省译也。 ”

②“风土隔绝”四句:三国吴孙权时,曾派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海南。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晋代通中国者盖少。宋、齐以后渐多。风土:指习惯风俗以及地理环境。隔绝:此指相去甚远,大相径庭。

③菩提拔陁:一说即佛驮跋陀罗,又称觉贤,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甘露饭王后裔。五岁丧父,十七岁出家。以精于禅定和戒律出名。曾与同学僧迦达多游罽宾,遇后秦僧人智严。受智严邀请,赴中国弘法。辗转三年,到达青州东莱郡。公元408年,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便前往拜见。初和罗什相处甚好,后不和,被迫与弟子慧观等赴庐山,备受东晋高僧慧远欢迎。留居庐山年余,译出《达摩多罗禅经》二卷。公元412年赴荆州,其后又到建康住道场寺。与法显等译出《摩诃僧祇律》四十卷、 《大般泥洹经》六卷。又创译《华严经》六十卷。其所译经论共13 部,125 卷。所译《华严经》对中国佛学的发展影响甚大。据查考,观觉贤生平,显与菩提拔陁非一人。

④句稚国:古国名,位于今马来半岛西岸一带。《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引《南州异物志》曰:“句稚,去典游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苏继庼《加营国考》:“《南州异物志》与《洛阳伽蓝记》均以句稚为自歌营国来中国之中途要站。按句稚,《吴时外国传》作拘利,为马来半岛西岸北纬十度泊沾河一带地方称。”

⑤典孙国:古国名,又称典逊、顿逊,位于今马来半岛。《梁书·扶南国传》:“其(扶南国)南界三千余里,有顿逊国,在海崎上,地方千里。城去海十里,有五王,并羁属扶南。顿逊之东界通交州;其西界接天竺、安息徼外诸国,往还交市。所以然者,顿逊回入海中千余里,涨海无崖岸,船舶未曾得径过也。其市东西交会,日有万余人,珍物货宝,无所不有。又有酒树似安石榴,采其花汁,停瓮中,数日成酒。”《太平御览》卷七百八十八引《南州异物志》:“顿逊在扶南三千余里,本为别国,扶南先王范蔓有勇略,讨服之。今属扶南。”又引竺芝《扶南记》曰:“顿逊国属扶南国,主名昆仑。国有天竺胡五百家,两佛图,天竺婆罗门千余人。顿逊敬奉其道,嫁女与之,故多不去,唯读《天神经》。以香花自洗,精进不舍昼夜。疾困便发愿鸟葬,歌舞送之邑外,有鸟啄食,余骨作灰,瓮盛沉海。鸟若不食,乃蓝盛火,葬者投火,余灰函盛埋之。祭祠无年限。”

⑥扶南国:古国名,又作夫南国、跋南国,位于今中南半岛,其辖境大致相当于当今柬埔寨全部国土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梁书·扶南国传》:“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湾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余里。城去海五百里,有大江,广十里,西北流,东入于海。其国轮广三千余里,土地洿下而平博,气候风俗,大较与林邑同。出金、银、铜、锡、沉木香、象牙、孔翠、五色鹦鹉。扶南国俗本裸体,文身被发,不制衣裳。以女人为王,号曰柳叶。年少壮健,有似男子。今其国人皆丑黑,鬈发。所居不穿井,数十家共一池引汲之。俗事天神,天神以铜为像,二面者四手,四面者八手,手各有所持,或小儿,或鸟兽,或日月。其王出入乘象,嫔侍亦然。王坐则偏踞翘膝,垂左膝至地,以白叠敷前,设金盆香炉于其上。国俗,居丧则剃除须发。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瘗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人性贪吝,无礼义,男女恣其奔随。”

⑦水精:水晶。无色透明的结晶石英,是一种贵重矿石。

⑧林邑国:古国名,又作林邑国、占城、占婆,位于今中南半岛东部,辖境约在今越南南部顺化等处。《梁书·林邑国传》:“林邑国者,本汉日南郡象林县,古越裳之界也。伏波将军马援开汉南境,置此县。其地纵广可六百里,城去海百二十里,去日南界四百余里,北接九德郡。其南界,水步道二百余里,有西国夷亦称王,马援植两铜柱表汉界处也。其国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金夜则出飞,状如萤火。又出玳瑁、贝齿、吉贝、沉木香。其国俗:居处为阁,名曰于阑,门户皆北向;书树叶为纸;男女皆以横幅吉贝绕腰以下,谓之干漫,亦曰都缦;穿耳贯小镮;贵者著革屣,贱者跣行。自林邑、扶南以南诸国皆然也。其王著法服,加璎珞,如佛像之饰。出则乘象,吹螺击鼓,罩吉贝伞,以吉贝为幡旗。国不设刑法,有罪者使象踏杀之。其大姓号婆罗门。嫁娶必用八月,女先求男,由贱男而贵女也。同姓还相婚姻,使婆罗门引婿见妇,握手相付,咒曰‘吉利吉利’,以为成礼。死者焚之中野,谓之火葬。其寡妇孤居,散发至老。国王事尼乾道,铸金银人像,大十围。”

⑨萧衍国:即南朝梁国。

⑩奴调国:当即姑奴国,位于南洋群岛中。《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引《南州异物志》曰:“姑奴国去歌营可八千里,民人万余户,皆乘四辕车,驾二马或四马,四会所集也。舶船常有百余艘,市会万余人,昼夜作市,船皆鸣鼓吹角。人民衣被同中国。”

⑪斯调国:古国名,故地在今斯里兰卡,一说为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南的一岛。《太平御览》卷七百八十七引《南州异物志》云:“斯调,海中洲名也,在歌营东南可三千里。上有王国,城市街巷。土地沃美。”又引康泰《扶南土俗》曰:“斯调洲湾中有自然监,累如细石子。国人取之,一车输王,余自入。”火浣布:指用石棉纤维纺织而成的布。由于其具不燃性,在火中能去污垢。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四》引《异物志》曰:“斯调国有火州,在南海中。其上有野火,春夏自生,秋冬自死。有木生于其中而不消也,枝皮更活,秋冬火死则皆枯瘁。其俗常冬采其皮以为布,色小青黑;若尘垢汙之,便投火中,则更鲜明也。”又《梁书·扶南国传》:“又传扶南东界即大涨海,海中有大洲,洲上有诸薄国,国东有马五洲。复东行涨海千余里,至自然大洲。其上有树生火中,洲左近人剥取其皮,纺绩作布,极得数尺以为手巾,与焦麻无异而色微青黑。若小垢洿,则投火中,复更精洁。或作灯炷,用之不知尽。”

⑫珍丽:此指珠玉。

⑬安息:西亚古国。汉武帝时,领有全部伊朗高原即两河流域。《魏书·西域传》:“安息国,在葱领西都蔚搜城。北与康居,西与波斯相接,在大月氏西北,去代二万一千五百里。”身毒:即今印度。始见于《史记》,为中国对印度的最早译名。《后汉书·西域传》:“身毒有别城数百,城置长。别国数十,国置王。”

⑭或三方四方:其义未详。疑指通南夷之水路需经过三四次曲折。

⑮率:大概,大多。

⑯好生恶杀:爱惜生命,不好杀戮。

译文

南方夷国中有个歌营国,距离京师非常远,那里的风土人情与中国大相径庭,世代不与中国交通,即使是两汉与魏,也未曾有使者来访。如今才有和尚菩提拔陁到来。自称说:“我向北走了一个月,到达句稚国;又向北走了十一天,到达典孙国;从典孙国往北走了三十天,到达扶南国。扶南国方圆五千里,在南夷国家中最为强大。其民户殷实众多,出产明珠金玉和水精等珍异物品,盛产槟榔。再从扶南国往北走一个月,到达林邑国。出了林邑国,就进入萧衍的国家了。”拔陁到扬州一年多,跟随扬州和尚法融来到京师洛阳。京师和尚问他南方夷国的风俗,拔陁说:“古代有奴调国,乘坐四轮马车。又有斯调国,出产火浣布,是用树皮制成的,这种树投入火中也不会燃烧。凡是南方诸国,都靠近城郭居住,多富有珍珠宝玉。那里民风淳朴和善,正直好讲义气,也与西域、大秦、安息、身毒等国家交通往来。有时候到了三四个国家,驾船乘风,只需百日,便可到达。那些国家大抵信奉佛教,好生恶杀。”

原文

寺西有宜年里,里内有陈留王景皓、侍中安定公胡元吉等二宅。景皓者,河州刺史陈留庄王祚之子。立性虚豁,少有大度,爱人好士,待物无遗。夙善玄言道家之业,遂舍半宅安置佛徒,演唱大乘数部。并进京师大德超、光、日延、荣四法师,三藏胡沙门菩提流支等咸预其席。诸方伎术之士,莫不归赴。时有奉朝请孟仲晖者,武威人也。父宾,金城太守。晖志性聪明,学兼释氏,四谛之义,穷其旨归。恒来造第,与沙门论议,时号为玄宗先生。晖遂造人中夹纻像一躯,相好端严,希世所有。置皓前厅,须弥宝坐永安二年中,此像每夜行绕其坐,四面脚迹,隐地成文。于是士庶异之,咸来观瞩。由是发心者,亦复无量。永熙三年秋,忽然自去,莫知所之。其年冬,而京师迁邺。武定五年,晖为洛州开府长史,重加采访,寥无影迹。

注释

①陈留王景皓:元景皓,陈留王元祚子,袭爵为王。北齐天保时为高洋所诛。《北齐书·元景安传》:“天保时,诸元帝室亲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元景皓叔父元永子)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云:‘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自外听从本姓。”胡元吉:即胡祥,字元吉,胡国珍之子,胡太后异母弟,历官殿中尚书、中书监、侍中,改封平凉郡公。薨,赠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谥曰孝景。(www.xing528.com)

②陈留庄王祚:元祚,陈留王拓跋虔之后。《北史·魏诸宗室传》:“(陈留王)建弟嫡子祚,字龙寿。宣武校艺,每于岁暮诏令教习讲武。初,建以子罪失爵,祚欲求本封,有司奏听祚袭公,其王爵不轻与,求更议,诏从之。卒于河州刺史。节闵时赠侍中尚书仆射。”据此则元祚未袭爵为王。又《北齐书·元景安传》:“永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此又言元祚袭爵为王。二者有异,未知孰是。

③无遗:此指周到,没有失礼之处。

④道家:此指佛教。《四十二章经》称佛教为释道或道法,《牟融理惑论》称释教为佛道,又僧徒亦称道人,可证古时称道家非是专指道教而言。

⑤演唱:此指念诵经文。大乘:即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逐渐形成的佛教派别。强调利他,普渡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比喻修行法门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称“大乘”。《华严经》《涅槃经》《法华经》均为大乘经典。

⑥超、光、日延、荣四法师:事迹未详。疑指僧超、惠光、智诞、道荣四僧。

⑦三藏:三藏法师的简称。“三藏”原本是指佛教经典的总集。佛教以经藏、律藏、论藏为三藏。经藏总说根本教义,论藏是经义的解释,律藏记戒律。后把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为“三藏法师”,简称“三藏”。

⑧武威:郡名,古称凉州,又名姑臧,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⑨金城:郡名,治所在今甘肃永靖西北。东汉始置,晋时迁治所至今甘肃兰州东。

⑩四谛:佛教以苦、集、灭、道为四谛,又作“四圣谛”“四真谛”。据查考,三界六趣之苦报曰苦;一切善恶之业曰集,以其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也;灭生死苦果而得涅槃曰灭;正见思惟等八正道曰道,以其能通于涅槃也。此四者为圣者所见之真理,故名四谛。《大般涅槃经》:“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又云:“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

⑪人中:“人中尊”的略称。人中尊为佛的德号,意谓人世间最尊贵者。此处代指佛。夹纻:亦作夹纾、挟纻。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

⑫相好:佛家语。相:指佛身各部之相状。好:指相之细微者。佛经称,佛之化身有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

⑬希世:世所罕有。

⑭须弥宝坐:佛教语,指佛座。亦称须弥坛,形象须弥山,中细之台坐,其上安置本尊。据佛教解释,须弥山就是佛祖居住的地方。一本作“须臾弥宝坐”,指不一会儿就入了佛座。弥:通“眯”,意为入、安。

⑮发心:佛教语。指为达到佛果之心,在修行之前,便发菩提之心,以求修成正果。是一种佛教修炼功夫。菩提心包括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涅槃经》卷三十八:“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华严经》:“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⑯无量:形容数量多到无法计算。

⑰洛州:北魏改司州置,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开府长史:官名。南北朝时,凡是州刺史带将军称号开府者,其幕府设长史,以总理幕府。

译文

寺的西面有宜年里,里内有陈留王元景皓、侍中安定公胡元吉二人的住宅。元景皓,是河州刺史陈留庄王元祚之子。他秉性豁达,年少时就有大度,爱惜百姓,喜欢士子,待人接物十分周到。早就精通玄妙的佛学,于是捐出住宅的一半来安置佛教徒,讲诵大乘佛教数部经典。并且宴请京师中大德僧超、慧光、智诞、道荣四位法师,以及通晓三藏的外国和尚菩提流支等,都参与法席。四方伎术之士,无不前来归附。当时有位奉朝请叫孟仲晖,是武威人。其父孟宾,官至金城太守。孟仲晖志性聪明,兼通佛学,对四谛的旨意完全了解。他经常造访永明寺,与和尚议论佛学,当时人称他为玄宗先生。孟仲晖于是造了一尊夹纻佛像,相貌端庄严肃,世间所稀有。佛像安置在元景皓的前厅的佛座上。永安二年中,此佛像每夜起来绕着它的佛座行走,四面的脚印,隐约地在地上成为纹路。于是士人和庶民觉得奇异,都前来观看。因此而发动意念皈依佛教的,也是无数。永熙三年秋,佛像忽然自行离去,谁也不知道它去了哪里。那年冬天,京城迁到邺城。武定五年,孟仲晖任洛州开府长史,重新加以查访,还是没有发现任何踪迹。

原文

出阊阖门城外七里,有长分桥。中朝时以谷水浚急,注于城下,多坏民家,立石桥以限之。长则分流入洛,故名曰长分桥。或云:晋河间王在长安遣张方征长沙王,营军于此,因名为张方桥也。未知孰是。今民间语讹,号为张夫人桥。

朝士送迎,多在此处。

注释

①浚急:湍急,水深而急。

②长:此指水涨。

③晋河间王:即司马颙,字文载,晋宣帝司马懿三弟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太原烈王司马瑰之子,西晋“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少年时有名声,轻钱财厚待贤士。晋武帝赞叹其为藩王的表率。赵王司马伦篡位时,他响应齐王司马冏起兵,因功授任侍中、太尉,加三锡之礼。永宁二年(302),李含假称受帝密诏说服司马颙讨伐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后又废太子司马覃,立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永兴三年(306),东海王司马越率义军讨伐司马颙,司马颙接连挫败。义军逐占据关中,司马颙保守孤城。同年,司马越以诏书征召司马颙入朝任司徒之职,司马越之弟南阳王司马模派将军梁臣将司马颙掐死。张方:西晋名将。身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迁兼振武将军。奉命讨伐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荡阴之役后,纵兵大掠,挟持晋惠帝及司马颖前往长安,受封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后司马颙听信参军毕垣之谗,将其杀死。长沙王:即司马乂,字士度,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亦为“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永宁元年(301),齐王司马冏等诸侯王起兵讨伐篡位的赵王司马伦,司马乂率军响应,因军功升任抚军大将军。次年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司马冏,司马乂暗中作为内应攻入洛阳将司马冏捕杀。永兴元年(304),被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杀害。《晋书·张方传》:“永宁中,(河间王)颙表讨齐王冏,遣方领兵二万为前锋。及冏被长沙王乂所杀,颙及成都王颖复表讨乂,遣方率众自幽谷入屯河南。惠帝遣左将军皇甫商距之,方以潜军破商之众,遂入城。乂奉帝讨方于城内,方军望见乘舆,于是小退。方退壁于十三里桥。乃夜前进,逼洛城七里。乂既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乃出战,败绩。东海王越等执乂送于金墉城,方使郅辅取乂还营炙杀之。于是大掠洛中官私奴婢万余人而西还长安。”

译文

出阊阖门城外七里,有座长分桥。晋朝时因谷水深急,流到城下,冲毁了很多民居,所以立石桥来阻止它。水涨便分水流入洛河,所以叫作长分桥。有说法称:晋朝的河间王在长安派遣张方征讨长沙王,在此驻军,因此叫作张方桥。不知道哪一种说法是对的。如今民间错讹,称这座桥为张夫人桥。

朝廷士人迎来送往,多在此处。

原文

长分桥西,有千金堰。计其水利,日益千金,因以为名。

昔都水使者陈勰所造,令备夫一千,岁恒修之。

注释

①千金堰:即千金堨,古代水利工程,在今河南洛阳东北。李善注沈约《三月三日率尔成篇》引杨佺期《洛阳记》曰:“千金堰在洛阳城西,去城十五里。堰上有谷水坞。”《水经注·谷水》:“《河南十二县境簿》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堨。《洛阳记》曰:千金堨旧堰谷水,魏时更修此堰,谓之千金堨。堨是都水使者陈勰所造。《语林》曰:陈勰数进阮步兵酒。后晋文王欲修九龙堰,阮举协,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成。水历堨东注,谓之千金渠。逮于晋世,大水暴注,沟渎泄坏,又广功焉。后张方入洛,破千金堨。永嘉初,汝阴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运,公私赖之。水积年,渠堨颓毁,石砌殆尽,遗基见存。朝廷太和中修复故堨。”

②都水使者:官名。秦有都水长、丞,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西汉治水之官,原来分散在太常、少府、水衡都尉、三辅各部门,官名都叫都水长、丞。武帝始设左右都水使者,总领水官。西汉末哀帝省都水使者。东汉改置河堤谒者。西晋置都水台,主官即称使者,以河堤谒者为都水台属官。隋以后改都水台为都水监,唐代的都水监犹以都水使者为其主官。

译文

长分桥的西面,有座千金堰。因为计算它带来的利益,每天可增益千金,因此以“千金”命名。

这座堰从前是都水使者陈勰所造,配备役夫一千人,常年加以修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