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永宁寺①,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②,在宫前阊阖门③南一里御道西。其寺东有太尉④府,西对永康里⑤,南界昭玄曹⑥,北邻御史台⑦。阊阖门前御道东有左卫府⑧,府南有司徒府⑨。司徒府南有国子学⑩,堂内有孔丘像,颜渊问仁、子路问政在侧⑪。国子南有宗正寺⑫,寺南有太庙⑬,庙南有护军府⑭,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卫府⑮,府南有太尉府⑯,府南有将作曹⑰,曹南有九级府⑱,府南有太社⑲,社南有凌阴里,即四朝⑳时藏冰处也。
注释
①永宁寺:据《魏书·释老志》,北魏献文帝时,曾于都城平城建起永宁寺,构七级佛图,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此洛阳之永宁寺当沿平城之旧制。《魏书·释老志》又云:“肃宗熙平中,于城内太社西起永宁寺。灵太后亲率百僚,表基立刹。佛图九层,高四十余丈,其诸费用,不可胜计。”
②熙平:516—518年,北魏孝明帝元诩之年号。灵太后胡氏:名不详,或作胡充华、胡仙真,北魏宣武帝之妃,孝明帝生母。孝明帝即位后,尊胡氏为皇太后。孝明帝年幼,故胡太后临朝称制,大权独揽。胡太后当政,虽亦有贤明之举,但行事专断,淫乱纵情,宠信奸佞,招致朝野不满,天下生乱。后为尔朱荣所执,溺死黄河。《魏书·皇后传》曰:“宣武灵皇后胡氏,安定临泾人,司徒国珍女也。太后性聪悟,多才艺,姑既为尼,幼相依托,略得佛经大义。亲览万机,手笔断决。”据查考,北魏为防母氏乱政,曾有“子立母死”之制度,即儿子立为皇太子,其母受死。胡氏子元诩被立为皇太子时,宣武帝却打破了这一制度,使胡氏得以保全。然此一念之仁,给北魏朝的打击是巨大的。史家多认为胡太后是北魏灭亡之魁首,《魏书·肃宗纪》曰:“魏自宣武已后,政纲不张。肃宗冲龄统业,灵后妇人专制,委用非人,赏罚乖舛。于是衅起四方,祸延畿甸,卒于享国不长。”
③阊阖门:北魏洛阳宫城正南门名。与洛阳西门阊阖门同名,但并非一门。
④太尉:官名,秦朝始置,为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西汉初为全国军事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后世多有撤立,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北魏官号多同晋朝。
⑤永康里:在西阳门内御道南。
⑥昭玄曹:即昭玄寺。北魏文成帝复兴佛教,设监福曹为中央僧官机构,主事僧官,以道人统为正,都维那为副。和平元年(460)改为昭玄寺,设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及功曹、主簿员等,统摄诸州之沙门曹与州统、郡统、县统等,并裁决杀人罪以下之僧尼罪犯。北朝诸代皆沿用此制,仅略作更动。南朝则无此名称,而设僧正、僧主、法主等僧官。隋代改昭玄寺为崇玄署,属鸿胪寺。
⑦御史台:御史之官署,西汉初称御史府,后称御史台,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为三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乌台的别称。御史台为监察机构,掌监察之事。
⑧左卫府:左卫将军之官署。北魏沿袭晋制,有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
⑨司徒府:即丞相府,为司徒及属官处理政务之所。
⑩国子学: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始置,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⑪颜渊问仁:见《论语·颜渊》。子路问政:见《论语·子路》。此处指以颜渊问仁、子路问政为主题的壁画或塑像。
⑫宗正寺:官署名。掌皇族事务,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谱牒、守护皇族陵庙。秦汉始多以皇族中人充任,历代沿置。唐代为中央政事机构九寺之一。
⑬太庙:古代帝王为祭祀先祖而建立的庙。
⑭护军府: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属大司马。西汉哀帝时改名为司寇,汉平帝时又改回护军。魏晋改称护军将军,主武官选,并领营兵。
⑮右卫府:右卫将军的官署,与左卫府皆为禁卫军指挥机构。
⑯太尉府:《元河南志》作“太府寺”,掌财物库藏之官署。
⑰将作曹:北魏有将作大匠,掌治宫室陵园土木之功。
⑱九级府:其指未详。一说为叙官之府。魏文帝有九品官人之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品第人才,由小中正以九等第其高下,上诸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上诸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晋、南北朝皆沿袭之。
⑲太社:古代天子为百姓祈福、报功而设立的祭祀土神、谷神的场所,祭祀时由各级官僚贵族和国人参加。汉班固《白虎通·社稷》曰 :“太社为天下报功,王社为京师报功。”
⑳四朝:即晋朝四帝:晋武帝、晋惠帝、晋怀帝、晋愍帝。一说为东汉、魏、晋及北魏四朝。
译文
永宁寺是在熙平元年由灵太后胡氏下令修建的,它位于皇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处的御道西面。寺东面有太尉府,西面对着永康里,南面与昭玄曹分界,北面靠着御史台。阊阖门前御道的东面有左卫府,左卫府南有司徒府。司徒府南有国子学,堂内供奉着孔丘像,颜渊问仁、子路问政的壁画在两侧。国子学南有宗正寺,宗正寺南有太庙,太庙南有护军府,护军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面有右卫府,右卫府南有太尉府,太尉府南有将作曹,将作曹南有九级府,九级府南有太社,太社南有凌阴里,即晋武帝、惠帝、怀帝、愍帝四朝专门用以储藏冰块的地方。
原文
中有九层浮图①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②。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初掘基至黄泉③下,得金像三十躯④,太后以为信法之征,是以营建过度也。刹上有金宝瓶⑤,容二十五斛⑥。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⑦重,周匝皆垂金铎⑧。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并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铃,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⑨,殚⑩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⑪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⑫,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注释
①浮图:或作浮屠,梵文的音译,意指佛塔。其塔盘、塔座上常有附刻文字,即镌刻造塔年月、造塔者姓名等。有时也意指佛陀。
②举:总计。九十丈:一本作“九十余丈”“四十九丈”“十四丈”等,该此处为虚指。据实地勘探,永宁寺浮屠在寺之正中,今残存土台基全高约八米,塔基平面正方有三层。底层东西一百零一米,南北九十八米,高二米;中层五十米见方,高三米六;顶层约十米见方,高二米。佛殿在塔后。
③黄泉:本指地下深处的泉水,此指地下深处。后多指阴曹地府。
④三十:一本作“三十二”“三千”。关于地下佛像,《水经注·谷水》云:“其地是曹爽故宅。经始之日,于寺院西南隅得爽窟室,下入土可丈许。地壁悉累方石砌之,石作细密,都无所毁,其石悉入法用。”
⑤宝瓶:佛教盛装佛具法具的瓶器。
⑥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⑦三十:一本作“一十一”。
⑧铎:古代乐器,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所用。
⑨铺首: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以金为之,称金铺;以银为之称银铺;以铜为之,称铜铺。其形制,有冶蠡状者,有冶兽吻者,有冶赡状者,盖取其善守济。又有冶龟蛇状及虎形者,以用其镇凶辟邪。《风俗通义》曰:“昔公输班见水中蠡引闭其户,终不可开,遂象之立于门户。按今门上排立而突起者,公输班所饰之蠡也。”
⑩殚:穷尽,发挥到极致。
⑪佛事:此指佛教建筑,即佛寺。
⑫高风:强劲的风。永夜:长夜。
译文
永宁寺中有一座九层宝塔,是用木材构造而成的,高达九十丈。宝塔上有金饰的塔刹,又高达十丈,二者合计离地有一千尺。在京城百里开外,就能远远望见。当初建造永宁寺时,地基挖得很深,挖出铜铸佛像三十尊,胡太后认为这是笃信佛法而生出的感应征兆和灵验瑞相,于是更加过度地营建寺庙。永宁寺宝塔塔刹上有金宝瓶,容量二十五斛。宝瓶下有一个承露金盘三十层,周围都悬挂着金铎。又有四道铁锁链,从塔刹连向宝塔的四角。锁链上也有金铎,金铎大小像一个石瓮子。宝塔有九层,每个角都悬挂着金铎,总计从上到下共有一百三十个。宝塔有四面,每面有三扇门六扇窗,全都刷上朱漆。每扇门上各有五行金铃,总计共有五千四百枚。又有金环铺首,在建造设计上真是穷尽了土木构造的功能,毕集了造型设计的巧思,如此精妙绝伦的佛教建筑,真是令人不可思议。绣饰的柱子,金饰的门面,观之骇人心目。每当长夜深深,强风吹来,宝塔上金铎和鸣,铿锵悦耳的声音,十里之外都能听见。
原文
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①。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②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工奇巧,冠于当世。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璅绮疏③,难得而言。栝④柏椿松,扶疏檐霤⑤;丛竹香草,布护阶墀⑥。是以常景碑云:“须弥⑦宝殿,兜率⑧净宫,莫尚⑨于斯也。”
注释
①太极殿:北魏洛阳宫正殿,在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故城中。《三国志·魏志·明帝纪》:“青龙三年大治洛阳宫,起太极殿,上法太极,故名。”
②中长:此指佛像与人等长。一本作“等身”。
③青璅(suǒ):亦作“青锁”,指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汉书·元后传》:“曲阳侯根骄奢僭上,赤墀青琐。”颜师古注曰:“孟康曰:以青画户边镂中,天子之制也。……孟说是。青琐者,刻为连环文,而青涂之也。”后华贵的宅第、寺院等门窗亦用此种装饰。绮疏:亦作“绮疎”,指雕刻成空心花纹的窗户。《后汉书·梁冀传》:“窻牖皆有绮疎青琐,图以云气仙灵。”李贤注曰:“绮疎谓镂为绮文。”
④栝(guā):古书上指桧树。
⑤扶疏: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霤(liù):指屋檐。
⑥墀(chí):台阶。
⑦须弥:即须弥山,佛教传说中的山名,本梵语,又译为苏迷卢山、弥楼山,意谓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实即印度北面的雪山。佛教认为山顶上为帝释天所居,其半腹为四天王所居,其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其第七金山外有咸海,其外围曰铁围山,故称九山八海。四周有四大部洲,用以说明佛教臆想世界的玄妙高远。
⑧兜率:兜率宫。即天宫。本梵语,旧译作兜率陀、睹史多、斗瑟哆等,意谓具有欢喜。佛教有欲界六天之说,四天王、仞利天、焰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其中第四层即为兜率天,它的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净土,外院是天上众生居住的地方。
⑨尚:胜过。
译文
宝塔北面有一处佛殿,形状像太极殿。殿中有一丈八尺高的铜佛像一尊,与人体等高的铜佛像十尊,绣缀宝珠的佛像三尊,金线织成的佛像五尊,玉石佛像二尊。这些佛像制作奇特巧妙,冠绝当时。永宁寺中有僧房楼观一千余间,梁柱雕刻图像,墙壁粉饰人物,门有青纹,窗有镂空,难以用语言描绘。栝柏椿松,枝叶覆盖檐首;丛竹香草,分散布满阶石。所以常景碑说:“须弥山的宝殿,兜率天上的净宫殿,都不能胜过这里。”
原文
外国所献经像,皆在此寺。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也。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阁道①,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②。图以云气,画彩仙灵③,列钱④青璅,赫奕⑤华丽。拱门有四力士、四狮子⑥,饰以金银,加之珠玉,庄严焕炳⑦,世所未闻。东西两门亦皆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两重。北门一道,上不施屋,似乌头门⑧。其四门外,皆树以青槐,亘⑨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飞尘,不由渰云⑩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⑪之发?
注释
①阁道:指建筑物上面架设起来的通道。
②端门:凡宫城之正南门称端门。
③灵:神灵奇异之物。又左思《吴都赋》云:“雕栾镂楶,青琐丹楹。图以云气,画以仙灵。”
④列钱:宫殿墙上的装饰物。用镶嵌着玉石的金环排列在一条横木上,像连贯成串的钱,故称。班固《西都赋》:“金衔璧,是为列钱。”李善注曰:“列钱,言金衔璧,行列似钱也。”《后汉书·班固传》:“是为列钱。”李贤注曰:“谓以黄金为,其中衔璧,纳之于壁带,为行列历历如钱也。”
⑤赫奕:显赫貌,美盛貌。
⑥力士:即金刚力士,本梵语,音译为那罗延,意译为坚固力士,乃具有大力之护法神。《仁王经》有五大力菩萨:一金刚吼菩萨,手持千宝相轮。二龙王吼菩萨,手持金轮灯。三无畏十力吼菩萨,手持金刚杵。四雷电吼菩萨,手持千宝罗网。五无量力吼菩萨,手持五千剑轮。狮子:此指守护寺庙的狮子塑像。一本作“师子”。《佛说太子瑞应经》云:“佛初生时,有五百师子从雪山来,侍列门侧。”
⑦焕炳:光彩灿烂貌。
⑧乌头门:也称乌头大门,俗称棂星门,其形制为:门前有两个华表,高随其长短不同,在腰部一分为二,门腰上半部装雕花的格子。
⑨亘:回绕,连绵不断。
⑩渰(yǎn)云:含雨的阴云。
⑪合欢:合欢扇,古代一种团扇。上有对称图案花纹,象征男女欢会之意。汉班婕妤《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译文
外国所进献的经文、佛像,都收藏在永宁寺中。寺的院墙都加了短的木椽,以瓦盖上,就像如今的宫墙。四面各开一扇门。南门楼有三层,通往三条阁道,距离地面有二十丈,形制与今端门相似。门楼上画上云气和仙灵,再装上列钱和青纹门户,整个气象光明显赫而华丽。拱卫大门前有四个力士、四只狮子的雕像,上以金银装饰,再加上珍珠宝玉,庄严华美,光彩炫目,世间所未曾见过。东西两门的形制也如南门一般,所不同的,只是门楼是两层。北门一路,上面不盖屋,就像乌头门。四门之外,都种上青槐,周围绿水环绕,往来京城的行人,多在树荫下歇息。路上没有飞扬的尘土,并不是因为湿云的润湿;清风送来凉意,哪里又是靠团扇的扇动?
原文
诏中书舍人常景为寺碑文①。景字永昌,河内②人也。敏学博通③,知名海内。太和十九年,为高祖所器,拔为律博士④。刑法疑狱,多访于景。正始⑤初,诏刊律令,永作通式⑥。敕景共治书侍御史高僧裕、羽林监王元龟、尚书郎祖莹、员外散骑侍郎李琰之等撰集其事⑦。又诏太师彭城王勰、青州刺史刘芳入预其议⑧。景讨正科条⑨,商榷⑩古今,甚有伦序⑪,见行于世,今律二十篇是也。又共芳造洛阳宫殿门阁之名,经途里邑之号。出除⑫长安令,时人比之潘岳⑬。其后历位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仪同三司⑭。学徒以为荣焉。景入参近侍,出为侯牧⑮,居室贫俭,事等农家⑯,唯有经史,盈车满架。所著文集数百余篇,给事中封伯作序行于世⑰。
注释
①中书舍人:先秦置舍人,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常景:字永昌,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魏太常卿常林八世孙、宣威将军常爽孙。北魏文学家、藏书家。
②河内:郡名,故地在今河南沁阳。
③博通:广泛地通晓各种知识。《魏书·常景传》:“景少聪敏,初读《论语》《毛诗》,一受便览。及长,有才思,雅好文章。廷尉公孙良举为律博士,高祖亲得其名,既而用之。后为门下录事、太常博士。正始初,诏尚书、门下于金墉中书外省考论律令,敕景参议。”
④律博士:或作“律学博士”,官名,三国魏明帝时始设,属廷尉,负责讲授律令。
⑤正始:504—508年,北魏宣武帝年号。
⑥通式:通行的规范、样式。《魏书·世宗纪》:“世宗正始元年冬十二月,诏群臣议定律令。”
⑦治书侍御史:亦称治书御史,东汉为御史台属官,掌依据法律审理疑狱,与符节郎共平廷尉奏事,选御史考试高第、明习法律者充任。魏晋南北朝为御史中丞佐贰,分领侍御史诸曹,监察、弹劾较高级官员,亦奉命出使,收捕犯官等。南朝不为世族所重,梁武帝始重其选。北朝则威权甚重。高僧裕:即高绰,字僧裕,渤海(今属河北)人。沈雅有度量,博涉经史。尝为洛阳令,为政强直,不避豪右,京邑惮之。历官尚书右丞、散骑常侍、豫并二州刺史。羽林监:官名,掌皇帝宿卫侍卫。王元龟:史书无传,事迹不详。尚书郎:官名,东汉时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后,尚书省分曹,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政务,通称为尚书郎。祖莹:字元珍,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人。北魏大臣,著名文学家。历官国子祭酒、秘书监、仪同三司等职,进爵文安县伯。《魏书·祖莹传》:“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员外散骑侍郎:皇帝近侍官之一。掌管侍从左右、得失献纳等。李琰之:字景珍,陇西狄道(今属甘肃)人,北魏大臣,文学家。历官国子博士、中书侍郎、太常卿、荆州刺史、侍中等职。《魏书·李琰之传》:“早有盛名,时人号曰神童。从父司空冲雅所叹异,每曰:‘兴吾宗者,其此儿乎?’恒资给所须,爱同己子。琰之少机警,善谈,经史百家无所不览,朝廷疑事多所访质。当时物议,咸共宗之,又自夸文章,从姨兄常景笑而不许。每休闲之际,恒闭门读书,不交人事。”
⑧太师:古代“三公”之一。周代始置,为辅弼国君之官。后代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彭城王勰:元勰,字彦和,北魏献文帝第六子。太和九年(485)封始平王,加侍中,拜征西大将军。后为中书令,改封彭城王,深得孝文帝信任。孝文帝驾崩,元勰辅佐孝文帝长子宣武帝元恪,进为大司马。寻除录尚书侍中,又为太师。元勰辅政虽受好评,却遭宣武帝猜疑,永平元年(508)在宣武帝默许下为高肇毒死。追谥武宣王。刘芳:字伯文,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本南朝人,后归北朝,为著名文学家。历官中书博士、中书令、国子祭酒、青州刺史、太常卿等职。《魏书·刘芳传》:“芳虽处穷窘之中,而业尚贞固,聪敏过人,笃志坟典。昼则佣书,以自资给,夜则读诵,终夕不寝,至有易衣并日之敝,而澹然自守,不汲汲于荣利,不戚戚于贱贫,乃著《穷通论》以自慰焉。芳才思深敏,特精经义,博闻强记,兼览《苍》《雅》,尤长音训,辨析无疑。”
⑨讨正:研究,讨论修正。科条:法律条文。
⑩商榷:斟酌,考量。
⑪伦序:有条理,顺序。
⑫除:对官员的任命。
⑬潘岳:字安仁,西晋著名文学家,曾任长安令。有《西征赋》记其事。
⑭黄门侍郎:官名,为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因供职黄门(宫门)之内,故称黄门侍郎。南北朝以后,因掌管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职位日渐重要。秘书监:官名,秘书省的最高掌管,掌图书著作。仪同三司:东汉始置。本意指非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而给以与三公同等的待遇。魏晋以后,将军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南北朝末期,仪同三司为一种称号。隋唐以后,仅是散官。
⑮侯牧: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此指地方长官。
⑯事等农家:指常景生活俭朴,与农家相当。《魏书·常景传》:“景自少及老,恒居事任。清俭自守,不营产业,至于衣食,取济而已。耽好经史,爱玩文词,若遇新异之书,殷勤求访,或复质买,不问价之贵贱,必以得为期。”
⑰给事中:官名,秦始置,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分平尚书奏事,负责实际政务,为中朝要职。南北朝时,给事中常侍从皇帝左右,献纳得失,谏诤纠弊,收发传达诸奏闻文书,虽可封驳,权不甚重。亦负责管理图书文翰、修史等事。封伯:《魏书》有封伟伯传,封轨长子,字君良。博学有才思,弱冠除太学博士,每朝廷大议,伟伯皆参与决策。
译文
孝明帝下诏命中书舍人常景为永宁寺撰写碑文。常景,字永昌,是河内人。他聪敏好学,博学通达,海内知名。太和十九年,为高祖所器重,提拔为律学博士。刑法和狱案有疑问,高祖多向常景问策。世宗正始初年,下诏刊定律令,永远作为通用的法式。先是命令常景同治书侍御史高僧裕、羽林监王元龟、尚书郎祖莹、员外散骑侍郎李琰之等编著为书。又下诏令太师彭城王勰、青州刺史刘芳参与讨论。常景研究修正科律条文,斟酌以往的旧律和当今的实情,所制律令很有次序,通行于世,这就是现在的法律二十篇。常景又与刘芳为洛阳的宫殿门阁以及经过的路和里邑起名号。常景后出外任长安令,当时人将他比作潘岳。此后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仪同三司。他的学徒以其为荣耀。常景在朝为参与机密谋划的近侍,出朝为一方长官,但他生活贫苦俭朴,与农家没有什么差别,家中之物,只有经史典籍满车满架。所著文集数百余篇,给事中封伯为其作序,通行于世。
原文
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浮图①。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②升。衒之尝与河南尹胡孝世共登之③,下临云雨,信哉不虚!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④者,波斯国⑤胡人也。起自荒裔⑥,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⑦,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⑧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⑨,合掌⑩连日。
注释
①浮图:一本作“之”,据前后文,当改“浮图”。《魏书·崔光传》:“熙平二年八月,灵太后幸永宁寺,躬登九层佛图。”
②听:听任,允许。
③河南尹:官名,是当时都城洛阳的最高行政长官。胡孝世:史书无传,事迹不详。
④菩提达摩:波斯人,或谓南天竺(印度南部)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传说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南朝梁普通年间,他自印度航海至广州,又渡江北行至北魏都城洛阳,到处以禅法教人。后栖止于嵩山少林寺。武泰元年(528)示寂。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续高僧传》:“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悲此边隅,以法相导。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
⑤波斯国:古代国名,即今伊朗。
⑥荒裔:指边远荒僻的地区。
⑦含风:被风吹拂,迎在风中。
⑧阎浮:亦称阎浮提、南阎浮提,为须弥山四方的四洲之一。即位于南方的南赡部洲,上面生长许多南赡部树。“阎浮”即“赡部”,一种树名。佛经中专指天竺(印度),后泛指人间世界。
⑨南无(nā mó):梵语音译,意谓赞美、赞颂,引申为皈依之意。佛教用语中,表示发自内心赞美诸神佛,由此代表信仰的誓言。佛教仪规,凡合掌低头,口云南无,即致敬之义。
⑩合掌:《释氏要览·卷中》云:“合掌,若此方之叉手也。必须指掌相著,不令虚。”按中土旧时以拱手为敬,天竺则以合掌为敬。
译文
永宁寺装饰完毕后,孝明帝与胡太后一起登临九层宝塔。在塔上看宫城犹如掌中之物,巡视京城就像自家庭院。因为在宝塔上能看见宫中,所以限制游人不让登临。衒之曾与河南尹胡孝世一起登临宝塔,俯视云雨,确信此话不虚!
当时有西域的僧人菩提达摩,是波斯国的胡人。他出生于荒原的地区,云游至中土,看见永宁寺金盘炫耀在日光里,光彩照射在云层上;宝铎迎风作响,声音响彻天外。他歌咏赞叹,认为这实在是神功。他自称已一百五十岁,经历了许多国家,天下之大,没有他未曾游历过的,而永宁寺之精美华丽,是印度所没有的。就算极尽佛的境界,佛国也没有这样壮丽的建筑。菩提达摩口唱南无,合掌赞美,连日不绝。
原文
至孝昌①二年中,大风发屋拔树②,刹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余。复命工匠更铸新瓶。
注释
①孝昌:公元525—528年,北魏孝明帝的年号。
②发:掀起。《魏书·灵徵上》:“大风:孝昌二年五月丙寅,京师暴风,拔树发屋,吹平昌门扉坏,永宁九层撜折。于时天下所在兵乱。”
译文
到孝昌二年中,狂风大作,刮掉屋顶,拔起大树,永宁寺塔刹上的宝瓶也随风吹落,埋入地下一丈多深。于是命工匠铸造新的宝瓶。
原文
建义①元年,太原王尔朱荣②总士马于此寺。荣字天宝,北地秀容③人也。世为第一领民酋长④,博陵郡公。部落八千余,家有马数万匹,富等天府⑤。武泰⑥元年二月中,帝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钊以绍大业⑦,年三岁。太后贪秉朝政,故以立之。荣谓并州刺史元天穆⑧曰:“皇帝晏驾⑨,春秋⑩十九,海内士庶⑪,犹曰幼君。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平,其可得乎?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今欲以铁马五千,赴哀山陵⑫,兼问侍臣帝崩之由。君竟谓何如⑬?”穆曰:“明公世跨并、肆⑭,雄才杰出,部落之民,控弦⑮一万。若能行废立之事,伊、霍⑯复见于今日。”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穆年大,荣兄事之。荣为盟主,穆亦拜荣。于是密议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⑰。遂于晋阳⑱,人各铸像⑲不成,唯长乐王子攸⑳像光相具足,端严特妙。是以荣意在长乐。遣苍头㉑王丰入洛,约以为主。长乐即许之,共克期契㉒。
注释
①建义: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年号(528)。
②尔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今山西朔州)人,契胡人,北魏将领、权臣。北魏末年在镇压各族人民起义中势力渐强。武泰元年(528)进军洛阳,发动河阴之变,杀北魏胡太后、少帝与百官两千余人,立孝庄帝,专断朝政。同年,破葛荣起义军。次年,灭北海王元颢,镇压韩楼与万俟丑奴等起义军。后被孝庄帝袭杀。
③秀容:地名,在今山西朔县西北。《魏书·地形志》:“秀容郡,明元帝永兴二年置。”唐韦澳《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秀荣在宜芳县南,刘元海所筑也。元海因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名其城也。”
④第一领民酋长:北魏颁予部落人民酋帅之官名。第一,为品级。《魏书·尔朱荣传》:“其先居于尔朱川,因为氏焉。常领部落,世为酋帅。高祖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定中山。论功拜散骑常侍。以居秀容川,诏割方三百里封之,长为世业。祖代勤,继为领民酋长。以外亲兼数征伐有功,除立义将军。高宗末,假宁南将军,除肆州刺史。高祖赐爵梁郡公。以老致仕,岁赐帛百匹以为常。卒赠镇南将军、并州刺史,谥曰庄。父新兴,太和中,继为酋长。家世豪擅,财货丰嬴。曾行马群,见一白蛇,头有两角,游于马前。新兴异之,谓曰:‘尔若有神,令我畜牧蕃息。’自是之后,日觉滋盛,牛羊驼马,色别为群,谷量而已。朝廷每有征讨,辄献私马,兼备资粮,助裨军用。高祖嘉之,除平北将军、秀容第一领民酋长。肃宗世,以年老启求传爵于荣,朝廷许之。”
⑤天府:本为周代官名,主管祖庙的收藏,后也称朝廷收藏财物的府库。
⑥武泰:北魏孝明帝元诩年号(528)。
⑦临洮王世子钊:北魏孝文帝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孙,临洮王元宝晖之子,武泰元年被胡太后立为皇帝。尔朱荣入洛阳,元钊被杀,在位仅四十五天。据查考,在立元钊之前,胡太后曾以孝明帝宫嫔潘充华之幼女冒充皇子,立为帝。《魏书·皇后传》:“肃宗之崩,事出仓卒,时论咸言郑俨、徐纥之计。于是朝野愤叹。太后乃奉潘嫔女言太子即位。经数日,见人心已安,始言潘嫔本实生女,今宜更择嗣君。遂立临洮王子钊为主,年始三岁,天下愕然。”绍:继承。
⑧元天穆:北魏皇族,善射,有能名。与尔朱荣结拜,任并州刺史,权倾一时。后与尔朱荣一起被杀。
⑨晏驾: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
⑩春秋:此指人的年龄。
⑪士庶:古代士大夫阶层与庶民的合称,泛指百姓。
⑫山陵:此指皇帝的陵寝。
⑬谓:意谓。何如:一本作“如何”。《资治通鉴》曰:“孝昌三年二月,魏肃宗(孝明帝)亦恶郑俨、徐纥等,逼于太后,不能去。密诏尔朱荣举兵内向,欲以胁太后。俨、纥恐祸及己,阴与太后谋酖帝。癸丑,帝暴殂。”据此,孝明帝为胡太后毒杀,而尔朱荣入洛阳亦与孝明帝有前约。孝明帝死后,尔朱荣曾上抗表,认定孝明帝是被胡太后毒杀,誓要入洛阳讨要说法。《魏书·尔朱荣传》曰:“寻属肃宗崩,事出仓卒。荣闻之大怒,谓郑俨、徐纥为之,与元天穆等密议称兵,入匡朝廷,讨定之。乃抗表曰:‘今从佞臣之计,随亲戚之谈,举潘嫔之女以诳百姓,奉未言之儿而临四海,欲使海内安乂,愚臣所未闻也。伏愿听臣赴阙,预参大议,问侍臣帝崩之由,访禁旅不知之状,以徐、郑之徒付之司败。雪同天之耻,谢远近之怨。’于是遂勒所统将赴京师。”
⑭明公:古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并、肆:并州和肆州,今山西太原和忻县。
⑮控弦:拉弓。借指士兵。
⑯伊、霍:伊尹和霍光。伊尹是商朝名相,商汤孙太甲继位,因荒淫失度,伊尹将他放逐到桐宫。三年后太甲改过,又迎还复位。霍光:西汉昭帝时大将军。昭帝死,无后,迎立昌邑王刘贺。刘贺继位失德,霍光废黜他,改立宣帝刘询。
⑰当璧:指继承君位。《左传·昭公十三年》:“初,(楚)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 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杨伯峻注:“厌同压。压纽即当璧。”后以“当璧”喻立为国君之兆。
⑱晋阳:地名,今山西太原西南,为北方军事重镇,亦为尔朱氏大本营。
⑲铸像:铸造铜像。《魏书·尔朱荣传》曰:“犹疑所立,乃以铜铸高祖及咸阳王禧等六王子孙像,成者当奉为主,唯庄帝独就。”北魏制度,将立皇后,必令手铸金人,以成者为吉,不成则不能立为皇后。据查考,铸像以问天意为北魏风俗,不止立后从此制。
⑳长乐王子攸:孝庄帝元子攸,北魏第九位皇帝,献文帝之孙,彭城王元勰第三子。姿貌俊美,有勇力。年轻时作为孝明帝伴读,颇为友爱。孝昌二年(526),进封长乐王。后被尔朱荣立为帝。因不甘为尔朱荣傀儡,设计袭杀尔朱荣。尔朱兆攻破洛阳,孝庄帝被俘,被勒死于晋阳三级佛寺,时年二十四岁。庙号敬宗。
㉑苍头:指奴仆。古时奴隶头上都裹着深青色的头巾,故称苍头。
㉒克:约定,订立。契:盟约。
译文
孝庄帝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领兵马驻扎在永宁寺中。尔朱荣,字天宝,是北地秀容人。世代为第一领民酋长,封博陵郡公。他的部落八千多户人家,家有马数万匹,富裕如同天府。武泰元年二月中,孝明帝驾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元钊继承大业,时元钊年仅三岁。胡太后贪恋权势,欲把持朝政,故立元钊。尔朱荣对并州刺史元天穆说:“皇帝晏驾,享年十九,国内的士庶况且说他是幼君。如今奉立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来君临天下,却希望天下升平,岂能如愿?我家世代蒙受国恩,不能坐看国家的衰败,如今想以铁骑五千,奔赴洛阳,哀悼先帝,同时问问侍臣们先帝驾崩的原因。您意下如何?”元天穆说:“明公世代占据并州、肆州,雄才杰出,部落的百姓中,善射兵士有一万。若能行废立之事,那就是伊尹、霍光重见于今日了。”尔朱荣随即与元天穆结为异姓兄弟。元天穆年长,尔朱荣以事兄之礼事之。尔朱荣为盟主,元天穆也拜伏他。于是两人密议立年长的诸王之中可当大位的人选。就在晋阳为诸王铸像向天问卜,但没有成功,只有长乐王元子攸的像光彩相貌圆满,端庄严谨,特别神妙。因此尔朱荣有意立长乐王。于是派遣苍头王丰前往洛阳,约定立长乐王为君主。长乐王立即应允,共同订立誓约。
原文
荣三军皓素①,扬旌南出。太后闻荣举兵,召王公议之。时胡氏专宠,皇宗怨望,入议者莫肯致言。唯黄门侍郎徐纥②曰:“尔朱荣马邑③小胡,人才凡鄙④,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⑤,所谓穷辙拒轮⑥,积薪候燎⑦!今宿卫⑧文武,足得一战,但守河桥⑨,观其意趣⑩。荣悬军⑪千里,兵老师弊,以逸待劳,破之必矣。”后然⑫纥言,即遣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领众五千⑬,镇河桥。
四月十一日,荣过河内,至高头驿⑭。长乐王从雷陂⑮北渡,赴荣军所⑯。神轨、季明等见长乐王往,遂开门降⑰。十二日,荣军于芒山⑱之北,河阴⑲之野。十三日,召百官赴驾,至者尽诛之,王公卿士及诸朝臣死者二千余人⑳。十四日,车驾入城,大赦天下,改号为建义元年,是谓庄帝。
注释
①皓素:白色孝服。
②徐纥:字武伯,乐安博昌(今山东博兴南)人,北魏大臣。徐纥出身寒门,少好学,习名理,以文词见称。举孝廉,对策及第,高祖提拔为主书。世宗初,除中书舍人。徐纥无品,先后谄事赵脩、清河王元怿、领军元乂。胡太后执政,任徐纥为中书舍人。纥又曲事郑俨,是以特被信任,俄迁给事黄门侍郎,仍领舍人,总摄中书门下之事,军国诏命,莫不由之。纥既处腹心,参断机密,势倾一时,远近填凑。与郑俨、李神轨宠任相亚,时称徐郑焉。然性浮动,慕权力,外似謇正,内实谄谀。亦无经国大体,好行小数,劝说胡太后以铁券离间尔朱荣亲信左右,尔朱荣得知大怒,欲诛之。尔朱荣将入洛阳时,徐纥逃出洛阳,投靠泰山太守羊侃,后与羊侃一起投奔南梁。事见《魏书·恩幸传》。
③马邑:即朔州(今山西朔县一带)。尔朱荣家起自朔北,故云。《十三州志》:“马邑,昔秦人筑城于武州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其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蹄迹筑城,城乃不崩,遂名之为马邑。其故城今朔州也。”
④凡鄙:平庸鄙陋。
⑤长戟:代指兵锋、军队。阙:皇宫。此指洛阳。
⑥穷辙:比喻穷困的处境。拒轮:阻挡车轮。《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穷辙拒轮,言困顿穷途,徒奋螳螂之臂也。
⑦积薪候燎:堆积的柴薪等待燃烧,比喻自取灭亡。《汉书·贾谊传》:“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⑧宿卫:在宫禁中值宿,担任警卫的军士。
⑨河桥:黄河上古桥名,故址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东北黄河上。晋泰始中杜预以孟津渡险,始建浮桥于富平津,世称河桥。北魏、东魏先后筑河阳三城于桥北桥南及河中洲上,为洛阳外围戍守要地。每遇战争,攻者常夺据河桥以逼郊郭,守者每纵火船于上流以烧河桥。唐通称河阳桥,《唐六典》载天下河桥有三,此其一。历代屡毁屡作,北宋时尚存。
⑩意趣:此指动向。
⑪悬军: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到敌人战区。悬:空无所倚。
⑫然:以为然,赞同。
⑬李神轨:字青肫,司州黎阳郡顿丘(今河南浚县)人。北魏大臣,太尉李崇之子。袭父爵,为陈留侯。自给事中,稍迁员外常侍、光禄大夫。累出征讨,颇有将领之气。孝昌中,为灵太后宠遇,势倾朝野。频迁征东将军、武卫将军、给事黄门侍郎,常领中书舍人。先后平定安乐王元鉴、蛮帅李洪叛乱。尔朱荣之进攻洛阳,复为大都督,率众御之。出至河桥,值北中不守,遂便退还。河阴之变时遇害。郑季明: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东)人。释褐太学博士。正光中,累迁平东将军、光禄少卿。武泰中,潜通尔朱荣,谋奉庄帝。及在河阴,遂为乱兵所害。
⑭高头驿:当在河内之南。
⑮雷陂:地名,所指未详。《通鉴考异》作“霤陂”,《魏书》作“高渚”。
⑯赴荣军所:《魏书·尔朱荣传》:“尔朱荣师次河内,帝与兄彭城王劭、弟始平王子正于高渚潜渡以赴之。荣军将士咸称万岁。于时武泰元年四月九日也。”
⑰开门降:《魏书·郑先护传》:“庄帝之居藩也,先护深自结托。及尔朱荣称兵向洛,灵太后令先护与郑季明等固守河梁,先护闻庄帝即位于河北,遂开门纳荣。”据此,尔朱荣军不战而胜。
⑱芒山:即邙山,也称“北邙”,在洛阳故城北。《水经注·谷水》:“洛阳广莫门北对芒阜,连岭修亘,苞总众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阴,悉邙陇也。”《方舆纪要》曰:“邙山绵亘四百余里,古陵寝多在其上。”
⑲河阴:地名,在今河南孟津东,洛阳东北。
⑳“十三日”四句:即河阴之变,是公元528年由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一起针对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大屠杀。尔朱荣借助此次军事政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河阴之变彻底改变了北朝统治集团的素质结构,也最终改变了北朝社会的历史走向。《魏书·尔朱荣传》:“十三日,荣惑武卫将军费穆之说,乃引迎驾百官于行宫西北,云欲祭天。朝士既集,列骑围绕,责天下丧乱,明帝卒崩之由,云皆缘此等贪虐,不相匡弼所致。因纵兵乱害,王公卿士皆敛手就戮,死者千三百余人。皇弟、皇兄并亦见害,灵太后、少主其日暴崩。”《北史·尔朱荣传》:“及度河,太后乃下发入道,内外百官皆向河桥迎驾。荣惑武卫将军费穆之言,谓天下乘机可取,乃谲朝士,共为盟誓。将向河阴西北三里,至南北长堤,悉命下马西度,即遣胡骑四面围之,妄言丞相高阳王欲反,杀百官王公卿士二千余人。皆敛手就戮。又迁帝于河桥,沉灵太后及少主于河。荣遂铸金为己像,数四不成。至四更中,乃迎庄帝,望马首叩头请死。”
译文
尔朱荣三军身穿素服,扬起旌旗向南进军。胡太后听闻尔朱荣起兵,召集王公商议对策。当时胡太后专断独行,皇族心里早已怨恨,所以进宫参与议事的人没有人肯发言。只有黄门侍郎徐纥说:“尔朱荣不过是马邑的一个小胡,才质平庸鄙陋,不掂量自己的德行和力量,就敢将长戟指向宫廷。他就像是弱小的螳螂抵挡车轮,积蓄的柴薪等待燃烧,是自取灭亡!如今保卫皇宫的警卫部队及其文武臣属,就足以一战,只需守住河桥,观察他的动向即可。尔朱荣孤军深入千里,兵困军疲,我们以逸待劳,必能击败他。”太后同意徐纥的话,随即派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率领五千军士,镇守河桥。
四月十一日,尔朱荣过河内,到达高头驿。长乐王从雷陂北渡,直赴尔朱荣军营。李神轨、郑季明等见长乐王投奔了尔朱荣,于是打开城门投降。十二日,尔朱荣驻军在邙山的北面、河阴的野地。十三日,召集洛阳百官拜见新帝,前来的人尽被诛杀,王公卿士及诸朝臣遇难的有二千余人。十四日,车驾进入洛阳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义元年,长乐王就是孝庄帝。
原文
于时新经大兵,人物①歼尽,流迸②之徒,惊骇未出。庄帝肇升太极③,解网垂仁④,唯散骑常侍山伟⑤一人拜恩南阙。加荣使持节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北道大行台、都督十州诸军事大将军、领左右、太原王⑥。其天穆为侍中、太尉公、世袭并州刺史、上党王⑦。起家为公卿牧守者⑧,不可胜数。二十日洛中草草⑨,犹自不安。死生相怨,人怀异虑。贵室豪家,弃宅竞窜;贫夫贱士,襁负⑩争逃。于是出诏:“滥死者,普加褒赠。三品以上,赠三公。五品以上,赠令仆⑪。七品以上,赠州牧。白民赠郡镇⑫。”于是稍安。帝纳荣女⑬为皇后。进荣为柱国大将军、录尚书事⑭,余官如故。进天穆为大将军,余官皆如故。
注释
①人物:此指具有才德名望的人。
②流迸:流离,逃亡。当时乱象,《魏书·尔朱荣传》载曰:“于时或云荣欲迁都晋阳,或云欲肆兵大掠,迭相惊恐,人情骇震,京邑士子不一存,率皆逃窜,无敢出者。直卫空虚,官守废旷。”
③肇:开始。升:登上。
④解网垂仁:指下大赦令,施行仁政。《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此为“网开一面”之典,后誉仁德无所不至,连禽兽都施及。(www.xing528.com)
⑤山伟:字仲才,河南洛阳人,北魏、东魏时期大臣。《魏书·山伟传》:“尔朱荣之害朝士,伟时守直,故免祸。及庄帝入宫,仍除伟给事黄门侍郎。孝静初,除卫大将军、中书令,监起居。后以本官复领著作,卒官。守旧而已,初无述著。故自崔鸿死后,迄终伟身,二十许载,时事荡然,万不记一,后人执笔,无所凭据。史之遗阙,伟之由也。外示沉厚,内实矫竞。”
⑥使持节:官名。古时大臣出使,需要持节作为凭证。魏晋南北朝时,以“持节”为官名,掌管地方军政的长官通常加使持节、持节、假持节的称号。开府:官号。开府本指成立府署,自选僚属。汉代只有三公、大将军、将军可以开府。魏晋之后,开府的逐渐增多,后成为固定的官号。大行台:行台指设立在大行政区中代表中央(台)的机构,多由军事关系临时设置。如果任职的人权高位重,即称大行台。领左右:官名。北魏置,为皇帝身边的亲信侍臣,掌管禁中事务,权力很大。
⑦侍中:官名。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由于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成为亲信贵重的职务。晋朝以后相当于宰相,北魏称为小宰相。上党:郡名,辖境在今山西长子一带。
⑧起家:指未曾当过官或者已被免职的人从家中被征召为官。牧守:州郡的长官。
⑨草草:骚扰不安貌。
⑩襁负:用布幅将婴儿兜负在背上。
⑪令仆:尚书令与仆射的合称。
⑫白民:没有官爵的平民。郡镇:郡守镇将。
⑬荣女:即尔朱英娥,尔朱荣长女,先为孝明帝之妃,后为孝庄帝皇后,后又为北齐神武帝高欢的侧室。
⑭柱国大将军:北朝最高武官名。录尚书事:官名,独揽大权,无所不总。录:总领。
译文
当时刚经过大兵乱,贤德之士死亡殆尽,流散的人也心有余悸,未敢出来。庄帝登上太极殿,解除禁网,垂下仁慈,只有散骑常侍山伟一人在朝廷里拜受恩典。庄帝加尔朱荣为使持节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北道大行台、都督十州诸军事大将军、领左右、太原王。封元天穆为侍中、太尉公、世袭并州刺史、上党王。被起用为公卿或州郡长官的,不可胜数。到了二十日,洛阳城里人心浮动,心怀不安,死生相怨,既为死掉这么多人而怨恨,也为幸存者的生活痛苦而怨恨,人人各怀异虑。权贵富豪之家,抛弃了宅邸竞相逃窜;贫贱的百姓和士人,背着孩子争着逃亡。于是庄帝颁布诏书:“无辜死亡的,一律加以褒奖追赠。三品以上枉死的,追赠三公。五品以上枉死的,追赠尚书令、仆射。七品以上枉死的,追赠州郡长官。普通人枉死的,追赠郡守镇将。”于是天下稍安。庄帝纳尔朱荣之女为皇后。又进封尔朱荣为柱国大将军、录尚书事,其他官职照旧。进封元天穆为大将军,其他官职照旧。
原文
永安①二年五月,北海王元颢②复入洛,在此寺聚兵。颢,庄帝从兄也。孝昌末镇汲郡③。闻尔朱荣入洛阳,遂南奔萧衍④。是年入洛,庄帝北巡⑤。颢登皇帝位,改年曰建武元年。
注释
①永安:528—530年,北魏孝庄帝第二个年号。庄帝于武泰元年(528)四月即位,改年号为建义元年。此年九月,因葛荣之乱被尔朱荣平定,国境稍安,故又改年号为永安元年。
②元颢:字子明,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北海平王元详长子,袭父爵为北海王。少慷慨,有壮气。累次升迁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被御史弹劾而除名。孝昌三年,被重新起用,恢复王爵,加使持节、假征西将军,都督豳、华、东秦诸军事,率军征讨宿勤明达等叛贼,以功增封食邑八百户,进号征西将军。孝昌四年,迫于北魏内乱及义军的压力,投奔南梁。借助南梁军力,杀回洛阳称帝。立国四个月,兵败被杀。
③汲郡: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南。
④萧衍:字叔达,南朝梁武帝。
⑤庄帝北巡:《魏书·孝庄纪》:“永安二年五月甲戌,车驾北巡。乙亥,幸河内。丙子,元颢入洛。”
译文
永安二年(529)五月,北海王元颢再次进入洛阳,在此寺聚集军队。元颢,是庄帝的从兄。孝昌末年镇守汲郡。他听闻尔朱荣入洛阳,于是往南投奔南梁皇帝萧衍。元颢进入洛阳那年,庄帝北巡。元颢登上皇帝位,改年号为建武元年。
原文
颢与庄帝书曰:“大道既隐,天下匪公①。祸福不追②,与能义绝③。朕犹庶几五帝④,无取六军⑤。正以糠秕万乘⑥,锱铢大宝⑦,非贪皇帝之尊,岂图六合⑧之富?直以尔朱荣往岁入洛,顺而勤王⑨,终为魏贼。逆刃加于君亲⑩,锋镝⑪肆于卿宰。元氏少长,殆欲无遗。已有陈恒⑫盗齐之心,非无六卿分晋⑬之计。但以四海横流⑭,欲篡未可。暂树君臣,假相拜置。害卿兄弟⑮,独夫介立⑯。遵养⑰待时,臣节讵⑱久?朕睹此心寒,远投江表⑲,泣请梁朝,誓在复耻。风行建业⑳,电赴三川㉑,正欲问罪于尔朱,出卿于桎梏㉒。恤深怨于骨肉,解苍生于倒悬㉓。谓卿明眸击节㉔,躬㉕来见我,共叙哀辛,同讨凶羯㉖。不意驾入成皋㉗,便尔北渡。虽迫于凶手,势不自由,或贰㉘生素怀,弃剑㉙猜我。闻之永叹㉚,抚衿㉛而失。何者?朕之于卿,兄弟非远,连枝分叶,兴灭相依。假有内阋,外犹御侮㉜;况我与卿,睦厚偏笃㉝。其于急难,凡今莫如㉞。弃亲即仇,义将焉据也?且尔朱荣不臣之迹,暴于旁午㉟;谋魏社稷,愚智同见。卿乃明白,疑于必然,托命豺狼,委身虎口,弃亲助贼,兄弟寻戈。假获民地,本是荣物;若克城邑,绝非卿有。徒危宗国,以广寇仇。快贼莽㊱之心,假卞庄之利㊲。有识之士,咸为惭之。今家国隆替㊳,在卿与我。若天道助顺,誓兹义举,则皇魏宗社,与运无穷。倘天不厌乱,胡羯未殄,鸱鸣狼噬㊴,荐食㊵河北,在荣为福,于卿为祸。岂伊异人㊶?尺书道意,卿宜三复㊷。义利是图,富贵可保,徇人㊸非虑。终不食言,自相鱼肉。善择元吉㊹,勿贻后悔。”
此黄门郎祖莹之词也。
注释
①大道既隐,天下匪公:《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又曰:“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②祸福不追:意谓祸福不再由行为正义与否决定。追:招致。一说当为“述”,顺循之意。
③与能:一说当为“举能”,推举贤能。绝:废置不用。
④五帝:有多种说法,一般指黄帝、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⑤六军:古代天子六军,诸侯三军。此二句言其德如五帝,以禅让为先,希望庄帝主动禅位,无须兴师动众而夺位。
⑥糠秕:指从稻、麦等谷皮上脱下的皮壳和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粒。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万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代天子。
⑦锱铢:锱和铢,两种非常小的重量单位。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大宝:指帝位。《易·系辞下》:“圣人之大宝曰位。”
⑧六合:上下四方曰六合,指天地之间。
⑨勤王:忧王之难。多指国君有难,臣下发兵驰援。勤:忧。一说尽力于。
⑩君亲:君父。此指国君。古人认为君相当于父,故称“君父”或“君亲”。
⑪锋镝:兵刃和箭镞,泛指兵器。
⑫陈恒:妫姓,陈氏,名其先祖为陈国公族,后避乱奔齐,改为田氏,名恒,后避汉文帝刘恒之讳,称田常,又称田成子。田氏有篡齐野心,注意收拢民心,经几代努力,终于掌控齐国国政。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放逐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公元前386年,周天子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
⑬六卿分晋:春秋后期,晋国公室卑,六卿强,为智氏、范氏、中行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先亡。后韩、赵、魏联手灭智氏,平分其地。公元前406年,周天子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⑭四海横流:此处比喻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如溺于洪流,无以幸免。
⑮害卿兄弟:河阴之变,庄帝兄无上王元劭、弟始平王元子正皆遇难。
⑯独夫:此言独自一人。介立:孤立。
⑰遵养:顺应时势,隐藏不露,积蓄力量。遵:循,顺着。养:隐。
⑱讵:难道,表反问。
⑲江表:古代称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又称江左、江东。《魏书·元颢传》:“颢以事意不谐,遂与子冠受率左右奔于萧衍。颢见衍,泣涕自陈,言辞壮烈,衍奇之。遂以颢为魏主,假之兵将,令其北入。永安二年四月,于梁国城南登坛燔燎,号孝基元年。”
⑳建业:南梁都城,今江苏南京。
㉑三川:黄河、洛水、伊水三条河流的总称。此处代指洛阳。
㉒桎梏:中国古代刑具,在足曰桎,在手曰梏。
㉓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㉔明眸:本指明亮的眼睛。此指明察时势。击节:赞同,认同,指意志相投。
㉕躬:亲自。
㉖凶羯:羯族为五胡之一。此处代指尔朱荣及其部落。
㉗成皋:地名,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北。
㉘贰:怀有二心。
㉙弃剑:此指抛弃讨伐贼羯之剑。
㉚永叹:长叹。
㉛抚衿:抚摩衿怀,表示感叹。衿:古代服装下连到前襟的衣领。
㉜假有内阋,外犹御侮:指兄弟之间纵有嫌隙,也应该一致对外。《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㉝偏笃:指感情特别深厚。
㉞其于急难,凡今莫如:指兄弟之间相互解救危难,非旁人所能比。《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又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㉟旁午:一纵一横谓旁午。此指道路。
㊱贼莽:指王莽。西汉末年,王莽以外戚掌权,初始元年(8)篡位称帝,后被农民军所杀。此处暗指尔朱荣。
㊲假卞庄之利:《战国策·秦策》:“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韩诗外传》《史记·张仪列传》亦载此典,“管庄子”作“卞庄子”。后以“卞庄子刺虎”喻利用敌人相互争斗两败俱伤而趁机渔利。
㊳隆替:盛衰,兴亡。
㊴鸱鸣狼噬:比喻残暴横行。鸱:一种食肉猛禽,鸣则不祥。狼噬:狼性凶残,往往反噬。
㊵荐食:屡次吞食,比喻不断侵犯,贪得无厌。
㊶岂伊异人:意谓兄弟至亲,非旁人可比。《小雅·弁》:“岂伊异人?兄弟匪他。”
㊷三复:再三思量考虑。
㊸徇人:屈从他人。
㊹元吉:《周易》贞兆辞常用语,谓大福,大吉利。
译文
元颢给庄帝写信说:“上古五帝时的禅让之道已经不通行了,天下失去公正。祸与福不再是由行为是否正义所决定,贤能之士不再被任用。我还是效法五帝之德行,不愿动用六军来夺取皇位。正是因为把国家看作糠秕,把皇位视为锱铢,并非贪恋皇位的尊贵,又怎会图谋天下的财富?只是因为去年尔朱荣进入洛阳,起初说是勤王,最终却成为魏国的逆贼。逆贼的刀刃加于国君,箭锋射向卿宰。元氏皇族,不论年少年长,几乎没有幸存的。尔朱荣已有陈恒篡齐的野心,并非没有六卿分晋的图谋。只是当前四海横流,天下大乱,想篡位时机还未成熟。暂时确立君臣关系,权且居于宰相之位。害死你的兄弟,让你独夫孤立。他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为臣之节岂能长久?我见此感到心寒,涉远投降江南,含泪向梁朝求助,发誓要复仇雪耻。我像风一样去到建业,又像闪电一般奔赴三川,正要向尔朱荣问罪,把你从桎梏中救出。体恤骨肉的深怨,解救百姓的困苦。我以为你能明察时势,与我意志相合,会亲自来见我,共叙哀痛艰辛,一同讨伐邪恶的羯贼。没想到我刚入成皋,你就北渡而去。虽受凶手的逼迫,形势不能自已,或者二心生于胸怀,弃讨羯贼之剑而猜疑我。我听了长叹,抚摩衿怀而怅然有失。为何如此?我之于你,是兄弟不是远亲,好比一根树枝上的分叶,兴亡相依。假使兄弟间有嫌疑,也应该共同抵御外敌;况且我和你,亲睦交好情感深厚。如今我又前来解救你的危难,凡是现在的人没有像我这样的。可你抛弃亲人投靠仇敌,这样的做法有什么道理可以依据呢?况且尔朱荣的不臣行径,路人皆知;他谋取大魏社稷之野心,不管愚者智者都能看见。你也不是不明白,却把性命托给豺狼,把身子放进虎口,抛弃亲人帮助贼人,以致我们兄弟操戈。假使得到百姓和土地,本来是尔朱荣的东西;假使攻克城池,绝对不归你所有。徒然危害魏国,助长贼仇的势力。如此,使贼莽之心称快,给卞庄子获利之机。有识之士,都为此感到惭愧。如今国家兴亡与衰败,在于你和我。若天道帮助顺利,发誓参与这次正义的举动,那大魏国的宗庙和社稷,同天命一样无穷。倘若老天不厌恶祸乱,使胡羯不灭,像鸱鸟鸣叫,像饿狼噬咬,侵吞河北之地,对尔朱荣是福,对你则是祸。你我是兄弟,岂是旁人?我信中所说的意思,你应该再三考虑。兼顾道义和利益两方面,富贵可以保持,为别人舍身实非良策。我绝不食言,自相残害。希望你善于选择吉祥做法,不要留下后悔。”
这信是黄门侍郎祖莹代写的。
原文
时帝在长子城①,太原王、上党王来赴急难。六月,帝围河内,太守元桃汤、车骑将军宗正珍孙等为颢守②,攻之弗克。时暑炎赫,将士疲劳,太原王欲使帝幸晋阳,至秋更举大义。未决,召刘助③筮之,助曰:“必克。”于是至明尽力攻之,如其言。桃汤、珍孙并斩首,以殉三军。
颢闻河内不守,亲率百僚出镇河桥,特迁侍中安丰王延明往守硖石④。七月,帝至河阳⑤,与颢隔河相望。太原王命车骑将军尔朱兆⑥潜师渡河,破延明于硖石。颢闻延明败,亦散走。所将江淮子弟五千人⑦,莫不解甲相泣,握手成别。颢与数十骑欲奔萧衍,至长社⑧,为社民斩其首⑨,传送京师。二十日,帝还洛阳,进太原王天柱大将军⑩,余官亦如故;进上党王太宰,余官亦如故。
注释
①长子城:魏属上党郡,今山西长子。
②元桃汤:《魏书·孝庄纪》和《尔朱荣传》并作“元袭”。元袭,字子绪,墓志称京兆康王之孙,洛州刺史武公之子。宗正珍孙:魏将,有攻讨之名,事迹不存。
③刘助:《魏书·尔朱荣》作“刘灵助”。刘灵助:燕郡人,好阴阳占卜,原为市井术士。后事尔朱荣,因所占屡中,受到重视,为尔朱荣府功曹参军。尔朱荣、孝庄帝死后,刘灵助妖言惑众,起兵自号燕王,与尔朱兆为敌,兵败被杀。《魏书·刘灵助传》:“及至北中,荣攻城不获,以时盛暑,议欲且还,以待秋凉。庄帝诏灵助筮之。灵助曰:‘必当破贼。’诏曰:‘何日?’灵助曰:‘十八、十九间。’果如其言。”
④安丰王延明:安丰王元猛之子,性俭朴,有文才,亦有军功,曾平定元法僧之,招降梁朝豫章王萧综,为官有政声,百姓咸附。元颢入洛阳时,为其守河桥,兵败后携妻子投奔萧衍,死于江南。《魏书·元延明传》:“延昌初,岁大饥,延明乃灭家财,以拯宾客数十人,并赡其家。延明既博极群书,兼有文藻,鸠集图籍万有余卷。性清俭,不营产业。与中山王熙及弟临淮王彧等,并以才学令望有名于世。”硖石:地名,在今河南孟津西二十里处,是黄河渡口。
⑤河阳:魏属河内郡,今河南孟县。
⑥尔朱兆:字万仁,尔朱荣堂侄,骁勇刚猛,善于骑射,矫捷过人,深得尔朱荣宠信器重。尔朱荣历任要职,多次率军平定叛乱。尔朱荣死后,尔朱兆为叔复仇,攻陷洛阳,杀孝庄帝,称雄一时。后与高欢决裂,终被高欢所败,自缢而死。《魏书·尔朱兆传》:“及元颢之屯于河桥,荣遣兆与驾拔胜等自马渚西夜渡数百骑,袭击颢子冠受,擒之。又进破安丰王延明,颢于是退走。”
⑦江淮子弟五千人:此指梁武帝拨派的助元颢的梁朝士兵,由陈庆之统领。《梁书·陈庆之传》:“洛阳陷。庆之马步数千,结阵东反。荣亲自来追,值蒿高山水洪溢,军人死散。庆之乃落须发为沙门,间行至豫州,豫州人程道雍等潜送出汝阴。”
⑧长社:地名,魏属颍川郡。
⑨为社民斩其首:关于元颢之死,《魏书·元颢传》载曰:“颢率帐下数百骑及南兵勇健者,自辕而出。至临颍,颢部骑分散,为临颍县卒所斩。”《魏书·孝庄纪》:“癸酉,临颍县卒江丰斩元颢,传首京师。”
⑩天柱大将军:前代未有之官爵,地位至高。尔朱荣死后,尔朱兆和高欢先后受封该号,但两人均未接受,天柱大将军的封号由此消亡。
译文
当时庄帝在长子城,太原王、上党王赶来解救危难。六月,庄帝率军包围河内,河内太守元桃汤、车骑将军宗正珍孙等为元颢守城,庄帝攻城不能攻下来。当时暑天炎热,将士疲劳,太原王想让庄帝到晋阳,到秋天再来攻城。商议未决,召刘助占卜,刘助说:“必定能攻克。”于是到天亮尽力攻城,结果如他所说,攻克了城池。元桃汤、宗正珍孙都被斩首,在三军巡行示众。
元颢听说河内失守,亲率百官镇守河桥,特命侍中安丰王元延明去守硖石。七月,庄帝到达河阳,与元颢隔着黄河相望。太原王命车骑将军尔朱兆带兵暗地渡过黄河,在硖石击败元延明。元颢听说元延明兵败,也仓惶逃奔。他所率领的江淮子弟五千人,无不解除盔甲互相哭泣,握手告别。元颢带着数十骑想去投奔萧衍,到达长社时,被长社的百姓斩首,传送京城。二十日,庄帝回到洛阳,进封太原王为天柱大将军,其他官职照旧;进封上党王为太宰,其他官职照旧。
原文
永安三年①,逆贼尔朱兆囚庄帝于寺。时太原王位极心骄,功高意侈,与夺任情,臧否②肆意。帝怒谓左右曰:“朕宁作高贵乡公③死,不作汉献帝④生。”九月二十五日,诈言产太子,荣、穆并入朝,庄帝手刃荣于明光殿⑤,穆为伏兵鲁暹⑥所杀,荣世子部落大人⑦亦死焉。荣部下车骑将军尔朱阳都等二十人,随入东华门⑧,亦为伏兵所杀。唯右仆射尔朱世隆⑨素在家,闻荣死,总荣部曲,烧西阳门⑩,奔河桥。
注释
①永安三年:公元530年。
②臧否:善恶,得失。一说品评,褒贬。
③高贵乡公:曹髦,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即位前为高贵乡公。曹髦在位时,不满司马昭专横跋扈,率百余人讨伐,失败被杀。《三国志·魏志四》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曰:“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王经曰:‘祸殆不测,宜见重详。’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帝遂率僮仆数百,鼓噪而出。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于南阙下,帝自用剑。太子舍人成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
④汉献帝:刘协,字伯和,汉灵帝刘宏次子,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后为曹操控制。曹操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公元220年,曹丕逼刘协禅位,封刘协为山阳公。公元234年,刘协病逝。汉献帝曾不满曹操大权独揽,不甘心做傀儡,乃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父董承诛杀曹操。事败董承被杀,怀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伏皇后亦曾要求其父伏完诛杀曹操,伏完未敢行动。事泄后,曹操逼汉献帝废黜伏皇后。伏皇后被幽闭而死,兄弟皆被诛。《三国志·魏志一》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曹操遣华歆勒兵入宫收伏皇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遂将后杀之,伏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⑤庄帝手刃荣于明光殿:尔朱荣之死,《魏书·尔朱荣传》载曰:“帝伏兵于明光殿东廊,引荣及荣长子菩提、天穆等俱入。坐定,光禄少卿鲁安、典御李侃晞等抽刀而至。荣窘迫,起投御坐。帝先横刀膝下,遂手刃之。安等乱斫,荣与天穆、菩提同时俱死。荣时年三十八。于是内外喜叫,声满京城。”
⑥鲁暹:《魏书·尔朱荣传》作“鲁安”。
⑦荣世子部落大人:即尔朱菩提,历官羽林监、散骑常侍、太常卿、骠骑大将军。被杀时年十四。
⑧东华门:宫城西北边一门。其南即云龙门。
⑨尔朱世隆:字荣宗,尔朱荣从弟。尔朱荣死后,他与尔朱度律等一起推举宗室长广王元晔为帝,后又立前废帝元恭。公元532年,尔朱世隆与其兄尔朱彦伯等被杀。
⑩西阳门:洛阳西面南头之第二门。
译文
永安三年,逆贼尔朱兆囚禁庄帝于永宁寺。当时太原王位极人臣,心气骄傲,他自恃功高,野心膨胀,奖赏惩罚任凭自己的感情,善恶得失任凭自己的意思。庄帝发怒地对身边的人说:“朕宁可做死了的高贵乡公,也不愿做活着的汉献帝。”九月二十五日,庄帝谎称皇后生下太子,尔朱荣、元天穆皆入朝,庄帝手刃尔朱荣于明光殿,元天穆为伏兵鲁暹所杀,尔朱荣世子部落大人也被杀死。尔朱荣部下车骑将军尔朱阳都等二十人,跟随尔朱荣进入东华门,也为伏兵所杀。只有右仆射尔朱世隆素来在家,听闻尔朱荣的死讯后,便统领尔朱荣的部下,烧毁西阳门,奔河桥而去。
原文
至十月一日,隆与荣妻北乡郡长公主至芒山冯王寺为荣追福荐斋①,即遣尔朱侯讨伐。尔朱那律归②等领胡骑一千,皆白服来至郭下,索太原王尸丧。帝升大夏门望之,遣主书③牛法尚谓归等曰:“太原王立功不终,阴图衅逆,王法无亲,已依正刑,罪止荣身,余皆不问。卿等何为不降?官爵如故。”归曰:“臣从太原王来朝陛下,何忽今日枉致无理?臣欲还晋阳,不忍空去,愿得太原王尸丧,生死无恨。”发言雨泪,哀不自胜。群胡恸哭,声振京师。帝闻之,亦为伤怀。
遣侍中朱元龙赍铁券④与世隆,待之不死,官位如故。世隆谓元龙曰:“太原王功格⑤天地,道济生民,赤心奉国,神明所知。长乐不顾信誓,枉害忠良,今日两行铁字,何足可信?吾为太原王报仇,终不归降!”元龙见世隆呼帝为长乐,知其不款⑥,且以言帝。帝即出库物置城西门外,募敢死之士,以讨世隆。一日即得万人。与归等战于郭外,凶势不摧。归等屡涉戎场,便利击刺⑦。京师士众未习军旅,虽皆义勇,力不从心。三日频战,而游魂⑧不息。帝更募人断河桥。有汉中人李苗⑨为水军,从上流放火烧桥。世隆见桥被焚,遂大剽生民,北上太行。帝遣侍中源子恭、黄门郎杨宽⑩,领步骑三万,镇河内。
注释
①北乡郡长公主:尔朱荣妻,南安王拓跋桢之女。冯王寺:北魏孝文帝时太尉、冯太后之兄冯熙所建之寺。追福:为死者做功德,祈祷冥福。荐:进献祭品。斋:供奉神佛的食品。
②尔朱那律归:与尔朱侯皆朔北羯胡,因附于尔朱氏,冠尔朱之姓。一说尔朱那律归即尔朱度律,尔朱荣从父弟。鄙朴少言,聚敛无厌,所至之处,为百姓患毒。后为高欢所杀。
③主书:中书省属官,主管文书。
④铁券:古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的一种特别证件,也叫免死券。
⑤格:至,到。
⑥款:诚心,真诚。
⑦便利:捷速。击刺:攻伐,诛杀。
⑧游魂:游荡的鬼魂。此指战死的人。
⑨李苗:字子宣,父李膺,为梁朝尚书郎、太仆卿,后过继给叔父李略。李略后为梁武帝萧衍所杀,李苗遂归附北朝,历官镇远将军、步兵校尉、尚书右丞、太府少卿。尔朱世隆攻洛阳时,李苗自请截断河桥,战死。《魏书·李苗传》:“苗有文武才干,以大功不就,家耻未雪,常怀慷慨。尔朱荣从弟世隆拥荣部曲屯据河桥,还逼都邑。孝庄亲幸大夏门,集群臣博议。百僚恇惧,计无所出。苗独奋衣而起曰:‘今小贼唐突如此,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日!臣虽不武,窃所庶几。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舟师夜下,去桥数里便放火船,河流既驶,倏忽而至。贼于南岸望见火下,相蹙争桥,俄然桥绝,没水死者甚众。苗身率士卒百许人泊于小渚以待南援。既而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左右死尽,苗浮河而殁,时年四十六。”
⑩源子恭:字灵顺,北魏名将源贺之子,庄帝时为征南将军、给事黄门侍郎。《魏书·源子恭传》:“尔朱荣之死也,世隆、度律据断河桥,诏子恭为都督以讨之。”杨宽:北魏大臣杨钧之子,历官河南尹呈、给事黄门郎。轻薄无行,为时人所鄙。
译文
十月一日,尔朱世隆与尔朱荣的妻子北乡郡长公主至芒山冯王寺,为尔朱荣追福荐斋,随即派尔朱侯前往洛阳讨伐。尔朱那律归等率领胡骑一千,皆身穿白服,来至洛阳城下,索要太原王尸首。庄帝登上大夏门观望,派主书牛法尚对尔朱那律归等说:“太原王立功却不能善终,暗中图谋起衅作逆,王法不论亲情,已依法正刑,罪都归尔朱荣一人,其他人都不追究。卿等为何不降?官爵照旧。”尔朱那律归曰:“臣跟从太原王来朝见陛下,为何今日忽然妄自加害?臣要回晋阳,不忍空手而去,愿得太原王尸首,那么就生死无恨了。”说话时泪如雨下,不胜悲哀。群胡也一起恸哭,哭声震动京师。庄帝听到哭声,也为之伤怀。
庄帝派侍中朱元龙赠铁券给尔朱世隆,赦免他不死,官位照旧。尔朱世隆对朱元龙说:“太原王之功顶天盖地,他的治国之道拯救了黎民百姓,赤心对待国事,神明所共知。长乐不顾信誓,枉害忠良,如今这两行铁字,又怎能让人相信?我要为太原王报仇,至死不降!”朱元龙听尔朱世隆直呼庄帝为长乐,知道他不伏罪,并告诉了庄帝。庄帝立即拿出府库的财物,放置在城墙的西门外,招募敢死之士,来讨伐尔朱世隆。一天就招募了万人。敢死之士与尔朱那律归等在城外交战,未能摧破他们的气焰。尔朱那律归等久经沙场,击刺捷速。京城里的勇士不习军旅,虽然个个仗义勇敢,却力不从心。三日里频频交战,死伤无数。庄帝又招募人截断河桥。有一个汉中人李苗治领水军,从上流放火烧桥。尔朱世隆见河桥被烧,于是大肆掠夺附近百姓,然后北上太行。庄帝派侍中源子恭、黄门郎杨宽,领步骑兵三万人,镇守河内。
原文
世隆至高都①,立太原太守长广王晔②为主,改号曰建明③元年。尔朱氏自封王者八人④。长广王都晋阳,遣颍川王尔朱兆⑤举兵向京师。子恭军失利⑥。兆自雷陂涉渡⑦,擒庄帝于式乾殿⑧。帝初以黄河奔急,谓兆未得猝济,不意兆不由舟楫,凭流而渡。是日水浅,不及马腹,故及此难⑨。书契⑩所记,未之有也。
衒之曰:“昔光武受命,冰桥凝于滹水⑪;昭烈中起,的卢踊于泥沟⑫。皆理合于天,神祗所福,故能功济宇宙,大庇生民。若兆者,蜂目豺声⑬,行穷枭獍⑭。阻兵安忍⑮,贼害君亲,皇灵⑯有知,鉴其凶德!反使孟津由膝,赞⑰其逆心。《易》称‘天道祸淫,鬼神福谦⑱’,以此验之,信为虚说。”
注释
①高都:高都郡属建州,在今山西晋城东北。
②太原太守长广王晔:字华兴,南安王拓跋祯之孙。公元530年被尔朱世隆和尔朱兆拥立,次年即被废为东海王。后被孝武帝赐死。《魏书·元晔传》:“性轻躁,有膂力。起家秘书郎,稍迁通直散骑常侍。庄帝初,封长广王,邑一千户。出为太原太守,行并州事。尔朱荣之死也,世隆等奔还并州,与尔朱兆会于建兴,乃推晔为主,大赦所部,号年建明。寻为世隆等所废。前废帝立,封晔为东海王,邑万户。出帝初,坐事赐死于第。”
③建明:公元530—531年,长广王元晔年号。
④尔朱氏自封王者八人:据《魏书》,尔朱氏封王者有六人,即尔朱兆、尔朱彦伯、尔朱仲远、尔朱世隆、尔朱度律、尔朱天光。
⑤颍川王尔朱兆:尔朱兆庄帝初都督颍川郡,后以平元颢之功,除汾州刺史。尔朱荣死,尔朱兆自汾州率骑据晋阳。元晔立,授大将军,爵为王。
⑥子恭军失利:《魏书·源子恭传》曰:“既而尔朱兆率众南出,子恭所部都督史仵龙、羊文义开栅降兆。子恭退走,为兆所破。众既退散,兆因入洛。”
⑦雷陂涉渡:《魏书·尔朱兆传》作“从河桥西涉渡”。《魏书·孝庄纪》作“自富平津上涉渡”。富平津即孟津,在河南孟县南。
⑧擒庄帝于式乾殿:《魏书·孝庄纪》:“甲辰,尔朱兆、尔朱度律自富平津上,率骑涉渡,以袭京城。事出仓卒,禁卫不守。帝出云龙门。兆逼帝幸永宁佛寺。尔朱度律自镇京师。甲寅,尔朱兆迁帝于晋阳。甲子,崩于城内三级佛寺,时年二十四。”
⑨故及此难:《魏书·元鸷传》曰:“庄帝既杀尔朱荣,荣从子兆为乱。帝欲率诸军亲讨,鸷与兆阴通,乃劝帝曰:‘黄河万仞,宁可卒渡!’帝遂自安。及兆入殿,鸷又约止卫兵。帝见逼,京邑破,皆由鸷之谋。”据此,庄帝之所以麻痹,是受了通敌的元鸷的蛊惑。
⑩书契:此指文字记载。
⑪昔光武受命,冰桥凝于滹水:指光武帝刘秀招抚河北时,王郎欲害之。途中欲渡滹沱河,本无舟可渡,河水结冰使其脱险。《汉书·光武帝纪》:“更始二年正月,光武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蓟。王郎移檄购光武十万户。于是光武趣驾南辕,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饶阳,官属皆乏食。晨夜兼行,蒙犯霜雪。天时寒,面皆破裂。至滹沱河,无船。适遇冰合,得过。”滹水:即滹沱河。
⑫昭烈中起,的卢踊于泥沟:指三国蜀汉昭烈帝在荆州刘表处时,蔡瑁等欲害之,其坐骑的卢马助其脱险事。《三国志·蜀志二》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刘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⑬蜂目豺声:眼睛像胡蜂,声音似豺狼。形容人相貌凶恶,声音可怕。《左传·文公元年》:“楚子(楚成王)将以商臣为太子,访诸令尹子上。子上曰:‘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楚王不听从子上之言,后来不幸死于商臣之手。
⑭枭獍:皆凶逆之禽兽。比喻狠戾忘恩之人。枭为食母之恶鸟,獍为食父之恶兽。
⑮阻兵安忍:仗恃手握兵权,安于做残忍的事情。形容行凶作恶而有恃无恐。阻:倚仗。《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⑯皇灵:天神。
⑰赞:帮助,支持。
⑱天道祸淫,鬼神福谦:《易·谦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又《尚书·汤诰》曰:“天道福善祸淫。”
译文
尔朱世隆到达高都郡后,立太原太守长广王元晔为君,改年号为建明元年。尔朱氏自封王者有八人。长广王建都晋阳,遣颍川王尔朱兆率军攻打京城。源子恭军失利。尔朱兆从雷陂渡水,擒庄帝于式乾殿。起初庄帝因黄河水流湍急,以为尔朱兆不可能快速渡过黄河,想不到尔朱兆不用舟船,涉水而渡。当日黄河水浅,还不到马肚子,所以遭遇了这场大难。书上没有相关记载。
杨衒之说:“从前光武帝禀受天命,滹沱河水为他结成冰桥;昭烈帝中兴汉室,他的的卢马从泥沟中跃出。这都理合于天意,神祗赐福,所以能够功德救济宇宙,大大地庇护生民。像尔朱兆这种人,胡蜂一样的眼睛,豺狼一样的声音,行为极为枭獍。他仗恃兵力,残忍地贼害国君,天神若有知,应该看到他的恶行!却反而使孟津渡口的黄河河水浅仅至膝,使其可涉水而渡,以助成其叛逆之心。《易经》称‘天道给淫乱的人灾祸,鬼神给谦虚的人赐福’,由此事来验证,实在是虚妄之说。”
原文
时兆营军尚书省,建天子金鼓①,庭设漏刻②。嫔御妃主,皆拥之于幕③。锁帝于寺门楼上。时十二月,帝患寒,随兆乞头巾,兆不与。遂囚帝送晋阳,缢于三级寺④。帝临崩礼佛,愿不为国王。又作五言曰:“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隧门⑤一时闭,幽庭岂复光⑥?思鸟吟青松⑦,哀风吹白杨。昔来闻死苦,何言身自当。”至太昌⑧元年冬,始迎梓宫⑨赴京师,葬帝靖陵⑩。所作五言诗即为挽歌词。朝野闻之,莫不悲恸,百姓观者,悉皆掩涕而已!
注释
①金:即金钲,形似钟带柄的乐器。鼓:即大鼓。
②漏刻:古代计时的器具,即漏壶。壶上刻符号表示时间,称作“漏刻”。古时漏刻为天子派官掌管,所以庭置漏刻与设天子金鼓都是僭行天子之礼。
③嫔御妃主,皆拥之于幕:《魏书·尔朱兆传》:“兆扑杀皇子,污辱妃嫔,纵兵虏掠。”嫔御:皇帝的宫女、侍妾。妃主:皇妃和公主。
④三级寺:在晋阳城内,因寺内的宝塔只有三层,故称。
⑤隧门:墓道的门。
⑥幽庭岂复光:陶渊明《挽歌》:“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期。”
⑦思鸟吟青松:陆机《赠从兄车骑诗》:“思鸟有悲音。”
⑧太昌:公元532年,孝武帝元修年号,历时数月。
⑨梓宫:古代帝王、皇后所用以梓木制作的棺材。
⑩靖陵:《魏书》作“静陵”。
译文
那时尔朱兆驻军在尚书省,建起天子的金鼓,庭院里设立计时的漏刻。嫔御妃主,都挟持到自己的帐幕里。把庄帝锁在永宁寺的门楼上。时值十二月,庄帝怕冷,向尔朱兆乞要头巾,尔朱兆不给。于是将庄帝囚送洛阳,吊死在三级寺。庄帝临死前礼佛,立下誓愿来世不为国君。又作五言诗曰:“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昔来闻死苦,何言身自当。”直到太昌元年冬,才迎接庄帝的梓宫到京城,葬在靖陵。他所作五言诗用作了挽歌词。朝野听闻,无不悲恸。围观的百姓,全都掩面哭泣!
原文
永熙①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帝登陵云台②望火,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事长孙稚将羽林一千救赴火所③,莫不悲惜,垂泪而去。火初从第八级中平旦④大发,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⑤,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时有三比丘⑥,赴火而死。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中,有人从东莱郡⑦来云:“见浮图于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浮图遂隐。”至七月中,平阳王⑧为侍中斛斯椿所挟,奔于长安。十月而京师迁邺⑨。
注释
①永熙:公元532—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的年号。尔朱氏杀死孝庄帝后,先后拥立元晔、元恭为帝。高欢立元朗为帝,与尔朱氏分庭抗礼。公元532年,高欢击败尔朱氏,杀元恭、元朗,立平阳王元修为帝。
②陵云台:魏文帝黄初二年(221)筑,在宣扬门内。杨龙骧《洛阳记》云:“陵云台高二十三丈,登之见孟津也。”《世说新语·巧艺》:“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
③宝炬:即元宝炬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宣武帝时,京兆王元愉谋反,兵败自缢而死,元宝炬兄弟被幽禁于宗正寺。宣武帝死后才重获自由。孝明帝在位,元宝炬与孝明帝谋诛胡太后亲信,事泄被免官。孝庄帝时封其为南阳王。孝武帝时任太尉,加侍中,进位太保、开府、尚书令。公元534年,孝武帝元修逃往关中,被宇文泰杀死。次年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长孙稚:字承业,历官司徒公、太尉公、录尚书事等职。北魏分裂后随孝武帝元修入关中,投奔宇文泰,封上党王。
④平旦:古代十二时之一,相当于后来的寅时,即早晨三四点钟。后泛指清晨、黎明。
⑤霰(xiàn)雪:雪珠和雪花。
⑥比丘:梵语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俗称“和尚”。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⑦东莱郡:郡名,属光州,故地在今山东掖县。
⑧平阳王:即孝武帝元修。孝武帝不甘受制于高欢,永熙三年(534)亲率六军十余万众次于河桥,讨伐高欢。事不济,为斛斯椿所挟,逃奔长安。
⑨京师迁邺:元修逃奔长安后,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高欢觉洛阳西近长安,南近梁国,决定迁都邺城。至此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
译文
永熙三年二月,宝塔被火所烧,孝武帝登上陵云台察看火情,派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率领一千羽林军救火,但火势太大,难以扑灭,众人无不感到悲伤可惜,垂泪而去。火最初是黎明时分从第八级烧起,当时打雷下雨,天色昏暗,又杂下雪珠,百姓和僧人,都来观看火情,悲哀之声,震动京城。当时有三位僧人,投身火中而死。大火烧了三个月都不熄灭。有的火进入地下延伸到柱子底部,烧了一年还有烟火气。
这年五月中旬,有人从东莱郡来,他说:“看见宝塔漂浮在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就像新造的一样。海上的人都看见了它。忽然雾起,宝塔就隐没不见了。”到七月中旬,平阳王被侍中斛斯椿所挟持,奔往长安。十月,京城迁往邺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