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文宁巷王鏊故居入口
塘栖(又名唐栖),宋以前称为下塘,位于杭州市北55里,原属仁和县,北与湖州府德清县接壤。其地虽有发轫于天目山脉的栖溪流经,水运和交通条件优越,但因元代前的运河取道于临平镇,一如清乾隆《杭州府志》所记载的那样,“此镇宋时所无,而今为市镇之甲,亦以运道改移日益繁盛”[5]。志书中指的是元末至正年间(1134—1368),张士诚为裨于军队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遂役众开挖新的运河航道,由伍临港凿河至杭城武林门外北新桥北,从而将塘栖与杭州径直贯通成了一线。江南运河的中线开始自平望和王江泾,经乌镇至塘栖镇,西线自平望、震泽、南浔、新市至塘栖则一跃而为苏、嘉、湖、松、杭、诸府间交通的要冲,形成了“凡舟不入上塘河者,皆行于此”[6]的局面—来往船艘也可不经临平,凡不经临平者均取道塘栖。
基于如此重大的际遇,大约自明初始与临平平分秋色。明正统七年(1442),巡抚又率众开筑了自北新桥至嘉兴府崇徳县界的官道,至此,塘栖除了水道外,又多了陆路运输的新途径,水陆并行。随着地位的急速上升,运河的漕运、驰驿等一应机构和设施也逐渐从临平迁移到了塘栖,“唐栖之人烟以聚,风气以开”,“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兴)、秀(水)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贾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7]。
市镇约形成于明正统年间(1436),至弘治年间规模毕现。我们不妨来看看相关的材料和记载。建于弘治十一年(1496)、迈越运河之上的通济桥是连接河之南北主要的津梁。据弘治十一年华亭人钱福所撰《重建长桥计》曰:“……裔是而往交横闽越之珍商巨贾,凡以充中国之要需,秦晋鲁吴之铁冶、毛罽,凡以济南土之不及。”[8]这段话中,不啻点名了该镇的商品货物业已荟萃了南之闽越,北之陕西、山西、山东及东南等本地所欠乏的物资品类。明嘉靖年间,市镇趋于历史的鼎盛时期。街市上不仅商贩晨昏繁忙,而且庐舍密集:“其地联带江湖、接引瓯越,萦洛吴会,使传之经行,商贾之走集,徒旅之往来,既以会道之冲而凑津途之要,又其大溪中横,旷岸并睨,市区氓椽鳞次栉比。北乡左右越墟,出贩者晨驰夕鹜,肩摩迹累……”[9]这也说明,终明一代,该镇以水陆交通要冲和商品集散之重地跻身于江南巨镇之列,各路商贩尤其是徽州商帮纷纷麇集于此。有鉴于此,明末胡元敬曾经总结到:“(塘栖)镇去武林关四十五里,长河之水一环汇焉。东至崇德五十四里,俱一水直达。而镇居其中,官舫运艘、商旅之舶日夜联络不绝,矻然巨镇也。财货聚集,徽杭大贾视为利之渊薮,开典、顿米、贸丝、开车者,骈臻辐辏,望之莫不称为财赋之地。”[10]
凭借着杭嘉湖富饶的水乡平原地理优势,镇区还发展了丝业和果业,成为远近闻名的丝业之镇和果业市镇。其丝虽不及菱湖、双林、南浔等丝镇,却也“遍地宜桑,春夏间一片绿云,几无隙地,剪声梯形,无村不然,出丝之多,甲于一邑,为土植大宗”[11]。四乡农户经营的水果和经济作物,举凡枇杷、蜜橘、桃、梅、甘蔗,“培植极工,旁无杂树,一亩之地,值可百金”[12]。所产的枇杷,以白为上,红略次之。迨至农历四、五月间,乡民采摘繁忙,“筠筐千百,远贩苏沪,岭南荔枝,无以过之”[13]。所产青、红二梅,青者蜜饯,红者入药,“苏商收买,每就地大开圆场”[14]。尤其是独山迤北的横里村以种梅为最,农户庶几以种梅为业、梅畦为田,梅花开时,弥复十余里,一望如雪[15]。镇的南缘数十里即为著名的赏梅圣地—超山。故塘栖可谓处于南北梅丛之中,是江南三大果业大镇之一(其他为东山、西山)。(www.xing528.com)
大型市镇往往处于多条河流的交汇处,成为商贾云集的码头,塘栖也不例外。从空间结构上看,与南浔、濮院镇等十字港型不同的是,其虽处于宽阔的运河与市河交叉处,但格局却呈丁字状—运河北岸的水北大街、南岸的河南诸街以及市河东市街、西市街均有桥梁相连,镇南尚有小十字港,南首有南市街(南横头)[16]。东西的运河将镇区分成南北两大片:北岸以广济桥堍为界,东自广济桥以东至市河一段,系杭州至嘉兴的塘岸纤道,这也是市镇与外埠联系的主要陆路孔道;西自广济桥以西,为四乡农户往来镇区的便道,与水北大街呈成平行状(现已统一改为水北大街)。南岸的桥西大街位于广济桥西,上下两墈,上为宅第市肆,下为纤道,这里“商农交集,贸易繁多,倍于他市”[17]。笔者分别于2010年冬、2011年11月两次至该镇踏勘,见桥西大街改建、重修工程已大体竣工,已不复昔时闹市之景象。广济桥东南岸的大塘街北临运河,是主要的商业街。昔时“局面恢宏,铺肆饶裕”,吉家兜街“其间医室、画铺、茶室、酒店居多”[18]。不仅店铺密集,而且街道在骑楼之下,可遮风避雨,故“商农泉货,云集咫尺,雨旸风雪,屏隔户外。虽肩贩力夫,亦不知有风霜暴露之苦。他处市廛,无佳于此者”[19]。其他尚有西市、南市街等。
明季至清乾隆间的百年历程,成就了其黄金时期。镇中名流荟萃,人文兴盛,文嘉、王穉登等士人墨客接踵而至,流连忘返。王穉登曾经有诗云:“十年频客越,四度宿塘栖。”[20]镇市中古迹、名刹和园亭宏第遍布,如镇北的吕园,丁氏别业、卓园、水一方、吴园、竹里馆、柳堂、西园等。其中,丁养浩所构筑的别业中有漳溪、景薇堂,“前后树石位置皆文衡山、仇十洲两家经营”,“吴中谢时臣、沈青门、周东村皆往来倡和于此,盖名流聚会之所也”[21]。文徵明、仇英为其擘画构图,可见与户主非同一般的关系和友情。
塘栖镇在清咸丰年间一度成为清军和太平军战争的战场,清军为抗御其攻势,遂拆除塘栖运河的堤岸巨石以筑垒构堡,使“舟行牵纤陆行便舆”的塘堤遭受破坏,其后虽经修复,但已“远不如前”[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