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古都之一的杭州经历了前钱江时期(秦至隋朝)、运河时期、西湖时期和当下的钱塘江时期的变迁。其中运河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随着运河的开凿,唐代的杭州开始了初步的发展;二是吴越阶段。越王钱镠射潮治江,开始了经略杭州的步伐;三是宋室南迁阶段,菜市河、盐桥河与运河得以相连;四是明清和民国阶段,此时经导湖水、连运河等的水利疏浚工程,使城区内的水系逐渐完善。以上四个阶段的后三段庶几均与水系河道相关联。浙西山地丘陵和钱塘江两岸平原交界的两种性质迥异的地质、地貌单元,构成了杭州城的地理基调和底色。自公元591年依凤凰山筑州城,杭州城的定间定位、形态结构及其规模布局,与运河、西湖的兴废利用和损益休戚相关。也许可以这样认为,运河及西湖的变化和盛衰,与城市的兴衰相印证。
早在唐开元年间,此地已是“骈墙二十里,开肆三万室”[8]。晚唐为“咽喉吴越,势雄江海”的东南名郡[9]。五代吴越国前后三次修城,疏浚西湖、整治钱塘江,这也是该城作为都城的肇始。因地近江海,故时常受到江潮的冲击和浸蚀,导致地下水既咸又苦,民众饮水问题历来比较突出,这在杭城的西北处尤为明显。故苏轼曾就李泌修建“六井”之功评介云:“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井邑日富”,“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使杭州无西湖,如人而去眉目,岂复为人乎?”[10]在人口方面,南宋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二十六年(1156)的30年间,大批来自北地的宫室、官宦、士大夫、军人和流民等总人数已超过在地的土著人群,北方语系自此开始一度占据了主导地位—直至今日,杭州人的语言在江南吴语中凸显出别样的语音、古字,其缘由正在于此。清初顾祖禹曾就杭城经略和变迁指出,“……宋绍兴二十八年增筑内城及东南之外城,附于旧城内。城亦曰皇城,周九里。元至元十九年张士诚更筑府城。东自艮山门至候潮门,视旧城拓开三里,而络市河于内;南自候潮门迤西则缩入二里,而截凤凰山于外城之东西,视旧差广”[11]。
镇江市丹徒区大港镇宏成路赵伯先故居
城垣也在吴越城的基础上得以扩建和增修,所谓“旱名仅十有三,水门者五”[12]。城内南北向的河流有盐桥运河(今中河)、市河(俗称小河)、西河(清湖河)等纵横相连,也保证了京师交通和运输的需要。作为首都,“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石”[13]。至于城市规模和街衢景象,“城郭广阔,户口繁夥,居民屋宇高森,楼栋连檐,寸尺无空,巷陌壅塞,街道狭小,不堪其行,多为风烛之患”[14]。是故,众多古代坊巷之名也沿用至今,如清河坊、太平坊、寿安坊、积善坊等。城中的市肆、店铺罗列,行商住宿及贮货之所众多,流动人口麇集。基于历史因素,杭州与汴京(开封)十分相似,如饮食习俗上,“杭城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开张亦效御厨体式,贵官家品件”[15]。“如酒肆门首,排设杈子及栀子灯等,盖因五代时郭高祖游幸汴京,茶楼酒肆俱如此装饰,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也。”[16]简而言之,宋代杭州的规模和体量已属庞大,日本学者斯波义信曾对宋代江南城市的面积进行了比较,认为杭州城内面积是苏州城的2.8倍、常州城的6.7倍、镇江城的7.2倍、湖州城的8.5倍[17]。
至元十二年(1275),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此,盛赞城市“庄严和秀丽,的确是世界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城内处处景色秀丽,让人疑为人间天堂”[18]。人文和自然地理的优势,使其景观丰富异常,蔚为大观。庭、园、楼、阁、塔、寺、观、庙、泉、壑、窟等一应齐全。西子三面环山,一面频城;湖体轮廓近乎椭圆形,面积6.03平方公里,水光潋滟,水面面积达5.2平方公里,周长15公里。湖北、西面的白、苏二堤,将湖面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五个部分;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四岛。注入西湖的主要溪流为金河港、龙泓涧、长桥溪。调节西湖水位的主要出水口主要是圣塘闸和涌金闸,前者经圣塘河流入运河;后者经浣纱河地下管道,流入武林门外的城河。湖水承受山泉活水的不断冲洗,复经历代人工的疏浚和治理,演变成举世闻名的西湖景区。环湖四周山峦叠翠,风景如画。“西湖十景”和“钱塘十景”闻名遐迩,璀璨夺目的历史古迹如文澜阁、灵隐寺、岳飞墓、西泠印社、章太炎墓散落其中。
明正德三年(1508),武宗准浚西湖、苏堤填宽,岸边植柳。清顺治七年(1650)为加强对汉人的统治和威慑,在湖畔又开建了“旗营”,供满人和八旗军队驻扎。康、乾二帝也曾先后11次游览西湖。民国初年,因建设所需,遂拆除兵营、钱塘、涌金和清波等城门(墙),纳西湖与城市为一体,并修筑湖滨路和延陵路等。
目前,已勘定杭州古城的范围总面积达1 087公顷,划定了10个历史街区,分别是:清河坊历史街区、中山中路传统商业保护区、小营巷旧城风貌保护区、湖边村近代民居保护区、北山街保护区、西兴街思鑫坊近代民居保护区、小河直街保护区、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长河街保护区。近年来,杭州市规划部门公布了新增的12处近代建筑拟保护的地段和区间,包括兴安里、韶华巷—恰丰里、泗水坊、平远里、惠兴路、五柳巷、龙翔里、元福巷、安家塘、武林路、留下镇、梅家坞等反映近代杭州城市风貌的街巷格局和住宅建筑。
【注释】
[1]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76.
[2]根据早于乾符二年张搏重筑罗城的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和刘禹锡《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居易以答》等的诗句推断,苏城水系和坊巷已具规模和系统。
[3][清](康熙)长洲县志(卷三).
[4][明]朱国桢.皇明大事记(卷四四)·矿税.
[5][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2005:1177—1178.
[6]同上:1177.(www.xing528.com)
[7]七弦中的一弦在学宫后兴贤桥北,二弦在草圣祠后东太平巷南,三弦在县东街南金童子巷北,四弦在言子宅后,坊桥北章家角南。五弦在白粮仓前灵公殿后,六弦在白粮仓后,七弦在孝义桥南仓浜底,都顺沿着运河。由于年代久远,川流湮塞,仅存断续的沟形。琴川,是横贯常熟城区南北的古运河,发源于虞山东南麓石梅涧的焦尾溪。
[8][唐]李华.杭州刺史厅壁记//全唐文(卷三九).
[9]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M].杭州:西泠印社,1986:6.
[10]王国平.西湖文献集成(第1册)[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198.
[1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5:4123.
[12][南宋]吴自牧.梦粱录[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78.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述曰:“(宋元时)门十三。明省为十。东五门,曰候潮,曰永昌,曰清泰,曰庆春,曰艮山;西三门,曰涌金,曰清波,曰钱塘;南一门,曰凤山;北一门,曰武林。城周三十五里一百丈。此今城之大略也。”同上:4123—4124.
[13][南宋]吴自牧.梦粱录[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220.
[14]同上:139.
[15]同上:213.
[16]同上:211.
[17][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M].方健,何忠礼,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10.
[18][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梁生智,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2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