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州江南运河:水乡城市布局与经济特色

苏州江南运河:水乡城市布局与经济特色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州城内外湖泊密布,水道交织,堪称江海通连、水乡泽国的典型。上述表明,苏州城水系的形成最迟在唐代[2]。苏州城经济职能的增强,致使城内因人口构成的不同而出现了职业性的区域分工,城市布局出现了新的变化。

苏州江南运河:水乡城市布局与经济特色

苏州城内外湖泊密布,水道交织,堪称江海通连、水乡泽国的典型。虽然城市的西缘丘陵叠翠、群山连绵,构成山依水偎、环境优美的胜境,但真正铸成该城之魂的质因素的,还是水;尽管嘉庆二年(1797)景德路城隍庙工字大殿外墙上镌斫的《三横四直图碑》上标明的内城河道,长度已缩减成了57公里,但集引排水、运输、防御、调节气候和温度等于一体的河道仍然发挥着独特的功效。在宋绍定二年(1229)的《平江图》石碑和《三横四直图碑》上分别反映的唐宋及明清时期苏州城的空间形态、道路格局、水系网格、城市范围及墙垣城门、重要建筑物和桥梁的位置等,一方面成为研究古城历史形成和演变的珍贵资料,另一方面,“历来言吴地者称其水胜”—不单单城区中交错的河流,而且四周水网环绕,太湖之水东入于海,万流所湊,触地成川,三江五湖铸就的交渠式的水系脉络,形成了该城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

石碑所镌与当今古城方位、位置及格局契合如初,而后者《三横四直图碑》以三横四直—七条贯穿城市干流为主的河道分布体系,以传统的立面画法在图上标注出城垣和重要桥梁、寺观、衙署等建筑的位置,反映了河道纵横、桥梁密布的水城风貌:道路大多为方格形,呈井字或丁字形相交,东西向布局。河道多系人工开凿而成,驳岸齐整。河流多与街道平行,呈前街后河状,这在城区的北部地区尤为明显。坊是中唐以前都市管理、区域划分的住居单元。据乾隆《苏州府志》记载,唐代“乾符二年(875)王郢之乱,刺史张搏重筑罗城”。又据陆广微《吴地志》载,时罗城如亚子形,南北十二里,东西九里,城内大河三横四直,郡郭三百余巷。上述表明,苏州城水系的形成最迟在唐代[2]范成大在《吴郡志》中更是明确地记录了地理方位和标记。在标注坊市时以乐桥为坐标和参照,标明方位,如乐桥东南,有孝义坊、绣锦坊……六十坊之一的吴趋坊位处城区西端景德路、黄鹂坊桥西堍,是苏城至为繁华的街巷,人流络绎不绝,摩肩接踵;人民路与书院巷交叉处南缘的三元坊,源于清代钱棨连中三元的传奇。城市的干道均通达八处城门,城门或近城门的坊巷街衢因之也大多以城门名称命之,如阊门西街即位处于阊门之西,阊门内下塘街因处阊门内第一横河下塘(北塘),故名。又因城内东、西、南、北向的街衢呈“井”字形,横直有序,方向明确,所以也多以地理方位命名,比如西北街、东北街等。因河道纵横,故以河流、津梁为名的街巷也不在少数,如万年桥大街、枫桥路、乌鹊桥路等。还有很多小坊巷,如悬桥巷、迎枫桥弄、剪金桥巷、梵门桥弄,以及河西街、河沿街等。

苏州城经济职能的增强,致使城内因人口构成的不同而出现了职业性的区域分工,城市布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嘉靖年间吴县知县曹自守在《吴县城图说》中记曰:“苏州……卧龙街东隶长洲,而西则吴境。公署宦室以逮商贾多聚于西,故东旷西狭,俗亦西文于东也。”“在城之图,南号差不及北,以地有间隙,稍远市廛。”王士性在《广志绎》中也说:“城中与长洲东西分治,西较东为喧闹,居民大半工技。金阊一带,比户贸易,负郭则牙侩辏集。胥、盘之内,密迩府县治,多衙役厮养,而诗书之族,聚庐错处,近阊尤多。”由此可见,明代城西人口密集,商业繁盛。明中以降,东部居民以丝织为生,“郡城之东,皆习机业”[3]。故南浔人朱国桢说:“苏民素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大约机户所居。”[4]沿至清代,如此人群分布和城市格局更进一步。阊、胥地区商业更胜,城市扩张也明显增速。比如明时阊门街上尚存公卿跨街坊表,道路可容五马并行,及清已是密集的民居、店铺,梵宫琳宇、园林遍布城中,以园林、寺庙道观命名的街巷也屡见不鲜。如沧浪亭北岸的沧浪亭街、网师园旁的网师巷、留园门前的留园路、拙政园东侧的拙政园弄等。梵宫琳宇类的如狮林寺巷,今景德路94号处原为城隍庙,故名“郡庙前”,观前街因玄妙观而名之,养育巷东端庙堂巷,巷内有东岳庙;金门内景德路上原有景德寺,寒山寺旁的寒山寺弄。一些寺观中如报恩寺塔(现北寺塔)占地颇广,位于主干道两侧或尽端,塔幢秀出云表,既丰富了城市轮廓线,又与城市水陆双道协调,构成优美的城区景观。(www.xing528.com)

姑苏城区书院林立,坊巷以院校命名者也非孤例。如现人民路南段西侧的书院巷之名,源于宋代“鹤山书院”。明永乐间,书院易为巡抚衙门。从明至晚清,清名臣如周忱、海瑞、汤斌、宋荦、陶澍、梁章钜、林则徐等治事其间。玄妙观后的旧学前因有学道书院,祠供言偃,故名“弦歌里”。还保留了以历史人物命名的街巷。如道前街原名药市街,后为纪念大学士王鳌而更名为学士街,苏州城内两个尚书巷—一个为明中期尚书吴宽(1435—1504),位于怡园南端,原名“修竹巷”。巷东建有“尚书”、“会元”、“斯文山斗”三座跨街牌坊;第二个为十全街南侧的彭定求(1645—1719)居处。彭氏为祖孙状元—世代为官,门庭显赫,人称尚书里;还有位于滚绣坊西段的朱进士巷,明正德年间进士朱纨世居此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