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运河沿线和流域中发达和密布的城市,是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城市密集度、城市内空间密度、建设开发强度比,以及城市人口密度首屈一指的区域,这种持续达千余年的经济发达、社会安定和文化兴盛的局势殊为仅见。明代的倭寇之乱对沿运城市和防御建设带来重要的影响和变化,此时的城防建设与以往零星和断断续续进行的状况不同的是,接踵掀起了大规模、普遍性和集中化修城建防的活动和高潮,模塑了昆山、嘉善、常州、江阴、无锡、上海、湖州、澉浦、乍浦、海盐等城市的形态和风貌格局。
历史上城和市的概念和指向是不同的,古典文献训曰:城,以盛民也。有云:城,所以守也。至于市,《墨子·七患》云:“市者,买卖之所也。”又《说文》中言:“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前者重军事,后者偏经济,但都含有人口聚集的意思。约而言之,古典释义中的城市,当是带有军事防御性的商贸发达的居民聚集的社区,是基本脱离农业的人口聚居地,地区经济、政治和生产生活的中心。在其产生发育和形成的历史征程中,承载着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气候及温湿度等自然条件,以及因商品生产、内外贸易和繁荣的经济等的各种因素,基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和熏染,使之逐渐形成了或大同小异,或迥然不同的面貌和结构特征。以湖州而言,以始建于秦末的子城为核心,两溪聚一城、四水抱城斜的空间格局延续至今,展现了因水成市、沿河筑街、逐水而居的水乡风貌,溇港圩田、运河网络构成了南太湖滨的古城以无限意蕴。山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山峦的稳定敦厚,蕴含万物且施惠于人;水力的流转不息,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沿运大小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活动,始终与山水暨自然条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依据各自的禀赋和特质,相势就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风貌。著名的“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和“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虽然都是山水城市—城中有湖,水道纵横,然一为独峰,一为群山耸围;一是运河支流所经过的县级行政城市,一为干流主体的终端和古都,省域中心都市;前者为椭圆形城市空间格局,后者系都市规模,故结构和形态迥然不同。
另一山水城市镇江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则是大江横列,运河纵贯,群山环抱,处长江、运河交汇之处,形势险要,然城区空间集聚而显逼仄。相对而言,位于太湖平原地带的城市因地域开阔,较多地采用方正形的布局。苏、锡、常、嘉等都市因处于水网交织和低洼区域,其形态与北方中原的方形城市格局显然又有所不同。尤其是千年城址未易的苏州,水陆棋盘式空间格局未变,城市形态与宋代平江图石碑上所镌大致仿佛,体现了中国古代独具一格的城市规划思想,蕴含着深邃的宜居思想与自然环境共荣相生的哲学观、生态观和价值取向。(www.xing528.com)
本章遴选镇江、苏州、常熟、杭州四座风貌特色浓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叙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