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宋诗词:江南运河风土环境交通与美景

唐宋诗词:江南运河风土环境交通与美景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宋时期士夫缙绅们徜徉在山水城乡间,在饱览秀美景色、体察民意社情之际,纷纷以生花之妙笔,留下了不胜枚举的诗篇词翰。而在同时所作的《过垂虹》一诗,则洋溢着欢乐的心情:“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自白居易、林逋、苏轼后,吟咏杭州的诗词不计其数。与林升《题临安邸》一诗有感于南宋苟安江南相似的是,文及翁

唐宋诗词:江南运河风土环境交通与美景

风物清嘉、景色旖旎的江南历来为士大夫和山人墨客穷年累月、咏诵无尽的载体和对象。持续地开凿和整饬运河一方面促进了都市和乡镇经济社会的演进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区域内外人群间的交往活动。唐宋时期士夫缙绅们徜徉在山水城乡间,在饱览秀美景色、体察民意社情之际,纷纷以生花之妙笔,留下了不胜枚举的诗篇词翰。南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姜夔(1155—约1221),一生怀才未仕,往来于苏、浙、皖、赣、鄂诸地之间。绍熙二年(1191)冬他冒雪从吴兴(今湖州)至苏州石湖访谒范成大,盘桓月余后于除夕乘船沿运返回,将归途中的所见所感写成十首绝句,请读《除夜自石湖归苕溪》组诗中的三、七首:

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第三首写深夜行舟,别有会心地感觉到春意的来临。第七首写夜渡运河、太湖和垂虹桥,船过吴江段折向太湖南缘直至湖州。全诗运思高妙,清新别致。而在同时所作的《过垂虹》一诗,则洋溢着欢乐的心情:“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苏州—吴江间是江南运河的精华区段,这里堤岸齐整,景色平远。作者后于庆元二年(1196)与友人自德清无锡途经吴松(今吴江)时,忆及五年前除夕返归吴兴的情景,怅然有感,在《庆宫春》词中写道:“绍熙辛亥除夕,余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铦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阙。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余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余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

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珰素袜。如今安在?惟有栏杆,伴人一霎[1]

德清至无锡的航路系运河的西线—自杭州、塘栖、新市、双林、南浔、震泽、黎里、平望、松陵、盘门、枫桥、浒墅到无锡,曾经这条航线的还有阳羡人蒋捷。其词《一剪梅》舟过吴江,朗朗上口,传播久远: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词抒发了伤春情感和久客异乡的思归之情,慨叹光阴荏苒、岁月如流而人生短暂。词句以樱桃、蕉叶的色彩变化来反衬时光的消逝,将抽象之事理形象化,给人以深刻印象。寓居苏州的陆龟蒙偏爱太湖流域乡村宁静和恬淡的生活,在描写农家风光时用“桑拓含疏烟,处处倚蚕箔”[2]之句概括了如画的景色和农户生产、生活的特点。与之仿佛的是南唐李中的《村行》一诗,诗中用“极目青青垅麦齐,野塘波阔下凫鹥”[3]的诗句,细致而传神地勾勒出一幅水乡农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景象。还有南宋余杭人虞似良的一首《横溪堂春晓》诗,将江南农村在播种的季节、环境农夫、春雨等描写得动静相生,色彩鲜丽,生动而传神: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www.xing528.com)

钱塘女诗(词)人朱淑真的《东马塍》,着力描写了春日宋代杭州的农村风光:“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诗人通过碧草、绿田、活水、鲜花等自然景象的刻画,呈现出一幅妍丽的郊外春光图。若论宋代田园的描写,无疑以范成大(1126—1193)的成就最为突出。其诗《横塘》既吟咏了水乡的景色,惜别之情亦巧妙地融入了其间。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系作者晚年退居故里石湖时写就的大型田园组诗。原诗共六十首,前有序云:“淳熙丙午(淳熙十三年,1186年),沉疴少纾,复至石湖归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号《四时田园杂兴》。”可见组诗是在一年中陆续写成的。第二、三十一、三十五、四十四首是组诗中最享有盛名的四首[4]

相较于唐代皮日休、陆龟蒙等留连江南的洒脱,钱塘(今杭州)人林逋(967—1028)的归隐之心似乎更为决绝。他僻居于西湖孤山一隅,终身不仕不娶,惟喜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其《山园小梅》诗曰:“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诗虽咏梅,实则作者孤高绝俗之人格的真实写照,故苏轼在《书林逋诗后》中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苏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诗其二)庶几成为西湖的千古绝唱。自白居易、林逋、苏轼后,吟咏杭州的诗词不计其数。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姜夔诗《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选一):“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人间天堂的精华所在,首推西湖。对此,南宋吴自牧的说法最为通晓:“大抵杭州胜景,全在西湖,他郡无此。”[5]同样赞颂西湖,柳永笔下的《望海潮》中却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除了描写西湖之外,还有不少讴歌钱塘江的诗作。如李觏(1009—1059)的《忆钱塘江》诗便是其中之一:“当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周密(1232—1298)的《闻鹊喜·吴山观涛》一词也颇具特色:“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数点烟鬟青滴,一杅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与林升《题临安邸》一诗有感于南宋苟安江南相似的是,文及翁在《贺新郎·游西湖有感》词中也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慨叹。还有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在镇江知府任上写就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直抒胸臆,更是表达了对中原沦陷民众的怀念和怀师北伐的热望,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激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同年、同地,辛氏还写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6]。这两首不仅是宋词中的珍品,而且也增色北固,可谓山因词名,词以山传。另一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诗词抒发着雄浑豪放的战士情怀和爱国精神。隆兴二年(1164),时任镇江通判的陆游在北固山多景楼上针对当时宋金的对峙,感慨万分,挥笔写就《水调歌头·多景楼》一词[7]。登临多景楼而感怀不已的还有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是作者于孝宗淳煕十五年(1188)至长江沿岸京口、建康观察形势后上书孝宗,重申此伐的主张,此词即为视察京口时所作: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没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誓成宁问强对!

上片分析京口形势,将其地理格局、战略地位用“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句,描写得十分雄伟。此地恰是志士争雄建业、北进中原的有利地形,然后借六朝偏安、凭江天险守私的历史教训,借古喻今。下片首写东晋士大夫只知新亭对泣,不顾江山。遂讽劝朝廷应长驱北伐,以祖逖击楫中流之誓,决不反顾,显示出作者誓死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决心、勇气和气概。此外,还有力主抗金张元干慷慨悲凉的《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尤其下片,依次写中原战乱、逆胡猖獗等令人悲恸的往事以及欲抗击敌人进攻、洗涤中原血腥的强烈愿望,以及为二帝蒙尘、国势危殆而生发的忧虑悲愤之情[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