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南运河的变迁与整饬

江南运河的变迁与整饬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水文、地理变化等的影响,长年兴役、整饬运河便显得十分迫切。以政治中心为运河枢纽的格局,决定了包括江南运河航线在内的变迁及前景。宋室南渡后形成以临安为中心发散的网格,时主干航线变化的内因要素仍在于水力的丰枯、地形的制约和空间距离的长短。运河线路虽多蹈循宋元故道,但变化也十分明显。江南运河凭借与各地多条水道相通、水上通航便利的优长,沿运城乡的交通发展迅速。

江南运河的变迁与整饬

水文地理变化等的影响,长年兴役、整饬运河便显得十分迫切。因长江束狭,朝廷一方面在今扬州三汊河至瓜州镇之间开凿伊娄河、为山阳渎新开运口,另一方面,基于山阳渎入口更易、缩短的运道,又于常州至润州间开掘了两条新运道:一是常州经丹阳至润州京口,接瓜州、山阳渎新口;一由常州孟渎出长江、溯水西上而不再绕经丹阳段。同时,也疏浚和整治了自吴江城北、平望至秀水县(今属嘉兴)王江泾的“吴江塘路”,开凿苏州齐门至常熟的元和塘。由于近杭州湾的海潮常顺沿钱塘江回溯和倒灌,同时夹带泥沙,致使其时常淤塞河道、影响漕运,河水的污染使居民饮水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遂有刺史李泌、白居易先后修六井之举,既保证了杭州城的生活用水之需,又解决了漕运水源供应的繁难。白氏还疏浚了西湖,筑堤导引西湖之水北出杭州余杭门外输入运河,丰水力、灌田亩,一举两得。

除了北段镇江、丹阳时常淤浅、水力微弱外,平素仰给太湖水源、水量丰沛的苏、锡、常区段也难免有盈枯之忧。例如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的秋季,江南干旱,太湖蓄水锐减,运河浅涸,无锡至阳湖交界处的五牧、洛社一带缺水尤盛,遂于丹徒、阳湖、武进、无锡、全匮等县境对运河展开浚深工程。他如练湖、氿、洮诸水,凡有干支可通者均引疏应急,“应挑引入运者俱统筹办理”[20]

政治中心为运河枢纽的格局,决定了包括江南运河航线在内的变迁及前景。宋室南渡后形成以临安为中心发散的网格,时主干航线变化的内因要素仍在于水力的丰枯、地形的制约和空间距离的长短。一如上述所交代的那样,运河总体上虽处于江河湖汊之间,但是各区域分布却并不均衡:运河高段的冈垄区段在秋季至春季四月间的长江枯水季节,水量歉乏,为更好地利用江水,亦曾数次改变运河的入江口和水门—如镇江所辖的丹徒口、谏壁口、甘露口、小京口、大京口等就是不同时期尝试利用江潮内灌之便、确保水源充足和航运畅通所践行的工程实例及其遗迹。与之近似的杭州茅山河—南宋时曾是连接城内外主要的漕运河道,但从望仙桥到都亭驿的这一段,地势比较高峻,漕船过境困难重重。于是在望仙桥城外保安牐坝,竹车门河南开凿水道,用车戽运水法输入保安门以通流入城。至此,临安城内已拥有盐桥河、市河、清湖河、茅山河等纵横四条河道,河网丰富,设施完善,漕运也开始逐渐臻于高值。

南宋运河的显著变化和发展,还在于开凿和贯通了多条航道:一度改由江阴五泻堰迄至长江,船艘改道溯江至镇江及瓜州;自平望至杭州的航道开始分作东、西两条航线—东面航线为自平望、王江泾,经乌镇、石门、崇福长安、余杭等市镇至杭州。西线则由平望肇始,经震泽、南浔,绕湖州菱湖、双林、新市入杭州。其中,东道之水依凭太湖、钱塘江和西湖,西线水源则源于太湖、苕溪和西湖。除了以江南运河为干流之外,临安还与湖州的下塘运河,与海宁、海盐的运河,与华亭(今属上海)经嘉兴的秀州塘,以及与绍兴宁波等地的浙东运河相连,并通过钱塘江、富春江和新安江,与上游的金华、建德、衢州和安徽的歙、宣州等地相连和贯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

自朱棣迁都北京后,大运河复改为以大都为中心。运河线路虽多蹈循宋元故道,但变化也十分明显。据《明史》载,时河道为:

自杭州北郭务至谢村北,为十二里洋,为塘栖,德清之水入之。逾北陆桥入崇德界,过松老抵高新桥,海盐支河通之。绕崇德城南,转东北,至小高阳桥东,过石门塘,折而东,为王湾。至皂林,水深者及丈。过永新,入秀水界,逾陡门镇,北为分乡铺,稍东为绣塔。北由嘉兴城西转而北,出杉青三闸,至王江泾镇,松江运艘自东来会之。北为平望驿,东通莺脰湖,湖州运艘自西出新兴桥会之。北至松陵驿,由吴江至三里桥,北有震泽,南有黄天荡,水势澎湃,夹浦桥屡建。北往苏州城东鲇鱼口,水由塘入之。北至枫桥,由射渎经浒墅关,过白鹤铺,长洲、无锡两邑之界也。锡山驿水仅浮瓦砾。过黄埠,至洛社桥,江阴九里河之水通之。西北为常州,漕河旧贯城,入东水门,由西水门出。……江阴,顺塘河水由城东通丁堰,……又西,直渎(疑孟渎)水入之,又西为奔牛、吕城二闸,常、镇界其中,皆有月河以佐节宣,后并废。其南为金坛河,溧阳高淳之水出焉。丹阳南二十里为陵口,北二十五里为黄泥坝,旧皆置闸。练湖水高漕河数丈,……北过丹徒镇有猪婆滩,多软沙。丹陡以上运道,视江潮为盈涸。过镇江,出京口闸,闸外沙堵延袤二十丈,可藏舟避风,由此浮于江,与瓜步对。”[21]

从上述记载看,斯时主航道自杭州至塘栖后,自崇德、王江泾到平望,原长安、崇德一线(东线)看来已成为辅道,而从平望经松陵镇、枫桥、浒墅关、常州、奔牛和吕城直至京口一线,则大致如初。有清一代,运河航道总体较为稳定,自镇江、丹阳、常州、无锡和苏州段一如以往,唯自平望后水道更分为三路,名曰东、中、西三条河道,是为运河史上线路最多的时期:东线指的是平望、盛泽、王江泾、乌镇、石门、嘉兴、长安、临平,循上塘河至武林水门;中线为平望、盛泽、王江泾、乌镇、嘉兴、石门、塘栖、武林门;西线自平望、震泽,一路沿頔塘西行,经南浔、湖州,南折德清、新市,直至塘栖、杭州。杭州城北运河段自武林水门与城内河道相接,南出凤山水门与龙山河(茅山河)相接,自北而南汇入钱塘江。

江南运河凭借与各地多条水道相通、水上通航便利的优长,沿运城乡的交通发展迅速。据徽商黄汴编纂的《一统路程图记》(又名《天下水陆路程》)八卷所列的144条水陆路程中,详尽记载了南北二京十三布政司的水陆路程、道路的起讫分合,涉及食宿、物产、行情、治安、行会、船桥价格等。用黄氏自己的话说,就是“宦游之所巡,商泊之所趋,访履之所涉,庶此编为之旌导也”。我们不妨来看看卷一,即北京至杭州段沿线的水路、驿站及其里程:

北京会同馆七十里至固节驿(良乡县)。六十里涿州涿鹿驿……十五里江东驿(属应天府)。三十五里龙江驿。十里南京应天府(上元县。江宁县下水)。九十里龙潭驿。一百十里镇江府(丹徒县)京口驿。九十里云阳驿(丹阳县)。五十里吕城驿(今革)。六十里常州府(武进县)毗陵驿。九十里锡山驿(无锡县)。九十里苏州府(长洲县、吴县)姑苏驿。四十五里松陵驿(吴江县)。四十里平望驿(属吴江县。西去湖州)。南六十里嘉兴府(嘉兴县、秀水县)西水驿。(东百二十里至松江府)。南八十里皂林驿(今迁崇德县)。一百里北新关。十五里至浙江布政司杭州(仁和县、钱塘县)北关门武林驿。三十里江口浙江水驿。[22]

黄氏所纂的此条自京迄杭的水道经过了今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浙江,可能考虑到应天府(南京)的重要性,故弃淮阴高邮、扬州、瓜州一直线,转而取道安徽凤阳、定远滁州迄至南京。不过自镇江京口后,其道一如既往,即经常、锡、苏、嘉诸城,直至北新关、武林门。由此,我们不难看到以下两点:一是历史上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水道并非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自京、津、冀、鲁、苏、浙这条唯一一运道,而是多条水道相通,可以按需抉择。二是支线或分叉方向交代得十分清楚,比如平望驿处尚有“西去湖州”、嘉兴处尚有“东百二十里至松江府”等,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与其说大运河是一条南北向的水上运输动脉,毋宁说大运河更像是一条宛如枝丫状的运河交通体系—主干和支流形成的这个密密匝匝的枝丫体系,可以延展、转输和联通至更多的相关水驿、河道及其城市和乡镇。如果结合卷三之二十八条、卷七之四条、五条、六条、三十五条[23]等相关信息分析,则似可愈加确信明代大运河航道网络的健全和发达。

在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水运航行无疑是最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生活生产资料需要借助其往来城乡之间,商品和贸易也需要通过水路通达。在南船北马的南方,举凡游历、商贸、交往,大抵均需坐船航行。南宋杨万里知常州曾以秘书监为金使接伴使等职,频繁往返于运河沿线。淳熙六年(1179)春,诗人自常州任内回江西故里的途中思归而作—自常州、无锡、苏州一路往南,《夜泊平望终夕不寐》、《过平望》等便是。其他尚有《过八尺遇雨》、《舟泊吴江》(三首)、《过莺脰湖》、《船过苏州》(二首)、《将近许市望见虎丘》、《舟过望亭》(三首)、《过望亭》(六首)、《夜过五牧》、《午过横林回望惠山》(二首)、《晚过常州》、《再过常州》、《晓泊丹阳馆》、《晓过丹阳县》(五首)、《暮经新丰市望远山》、《小泊新丰市》、《过奔牛闸》、《过吕城闸》、《练湖放闸》(二首)……在看似缓慢行驶的船艘中,尤其是漫漫长夜里,航船中的世貌风情便成了人间的小乾坤。一些士夫也将目光聚焦在了航船上,如歙县人方回在南来北往的仕途中曾撰有《听航船歌》(十首),更有晚明山阴人张岱写的《夜航船》。

在运河的开掘、疏浚、整饬和管理的历史征程中,历代黎民百姓尤其是沿运和流域的人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唐天宝六年(747)诗仙李白途经丹阳横山,目睹众役工开凿、疏浚的艰辛劳作场面,遂以乐府《丁督护歌》曲名入诗,表达了其关注民众疾苦的情怀: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督护歌,心催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24]

开河民工的疾苦和悲惨遭遇,在明代谢肇淛的《南旺挑河行》中叙说得更为清晰,令人唏嘘不已。

水力丰枯对沿运农夫百姓的生计稼穑休戚相关,也引起了各级官吏的重视。南宋常州府刘宰生于丹金溧漕河畔的金坛城,对常州吕城至丹阳段高亢地势、水源匮乏的运河情形十分熟悉,虽经历代兴闸建坝、设置涵管等水工设施以涸蓄,情形有所向好,然每遇旱潦之年,通航与灌溉之间仍旧矛盾迭出。其作《运河行》,对水工的兴废和损益阐发了自己的呼声和评议,对潦水伤田、干旱绝收的农事牵挂于心头。好在全诗文辞通畅,兹选录数句:(www.xing528.com)

……

民田为私河则公,献言幕府宁非忠。

我闻此言为民说,急趋上令毋中辍。

小民再拜为我言,函管由来几百年。

大者用钱且十万,小者半此工非坚。

厥初铢积费民力,厥后世世期相传。

岂但旱时须灌溉,亦忧久潦水伤田。

向来久旱河流绝,放水练湖忧水泄。

州家有令塞函管,函管虽存谁复决。

小须雨泽又流通,函管犹存不费工。

只今掘进谁敢计,但恐民田从此废。

丰年馀水注江湖,涓滴不为农亩利。

有时骤雨浸民田,水不通流禾尽死。[25]

……

在运河开掘和整饬的沧桑岁月中,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卓越的治水臣工:白居易,职苏州刺史一年后修筑七里山塘,长庆初年(821)任刺史杭州,浚西湖、筑堤塘;苏轼,一度临安通判,一度知州,二任于西子湖畔,一任吴兴(今湖州)太守。在此的三度任职中,兴修水利,造福桑梓。北宋景祐元年(1034),知苏州的范仲淹也兴工举役,开太仓茜泾等五大浦,凿刘河(浏河)澛漕塘,以通娄江。

除了耳熟能详的名人外,尚有众多治水高手,对沿运河道闸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治水名臣任仁发生于南宋宝祐三年(1255),世居青龙镇,擅丹青,任职都水少监。时长江泥沙淤积,古代上海的海岸线东移不止,太湖主要泻水通道吴淞江及其支流日益淤浅。故任氏数次建议疏浚吴淞江,提出了颇富远见卓识的治水方案:“今下源沙高水浅,不甚湍急,若及早开浚,工费省而易为力。数年之后,愈久愈堙,工费倍而难为功,所当预为之图也。”“治水之法,须识潮水之背顺,地势之高低,沙泥之聚散,溢口之缓急,寻源溯流,各得其当,合开者开,合闭者闭,合堤防者堤防,庶不徒劳民力,而民享无穷之种。”[26]他不仅学识俱佳,而且富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浚吴淞江、大盈江和乌泥泾,任氏开江置闸,虽未能确保青龙镇港口优势的延续,然其治水的实践和功绩在水利史和江南运河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27]。永乐初太仓州的刘家港海溢泛滥、潮沙淤积港口。户部尚书夏原吉取“制松入刘”案,大浚刘家河。拓浚时“命役夫用木排做垫脚,使吊盘取泥,百倍艰辛。”工程竣工后,“海潮奔涌,洪波壮阔”—为成就刘家港成为大港和远洋航海基地奠定了基础,也为嗣后郑和西洋铺垫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