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南运河的演变-风土、环境、交通

江南运河的演变-风土、环境、交通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镇江至杭州段间的江南运河,不仅是大运河中最早开凿的河道之一,也是迄今仍运行畅通的区间,水路和航运条件最佳的区段。它联系南北,承接东西,沟通长江、太湖和钱塘江三大水系,成为运河交通大动脉的重要部分。其中,平望至八坼间是运河全线等高线最低的区域。江南运河对沿线和流域城镇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发展和兴盛,曾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江南运河的演变-风土、环境、交通

镇江至杭州段间的江南运河,不仅是大运河中最早开凿的河道之一,也是迄今仍运行畅通的区间,水路和航运条件最佳的区段。它联系南北,承接东西,沟通长江太湖和钱塘江三大水系,成为运河交通大动脉的重要部分。千余年来,受水文地理变化等的影响,河道或淤浅,或改道,却始终未曾停止过开凿、疏浚、整治和维护工程。所流经的区域,以太湖平原和水网低洼地区为主。惟西缘冈峦连绵、地势高亢,致使全线水力资源丰枯不一,形成西部易旱、东部易涝的情形。由此,蓄水与泄洪、灌溉与田亩、堰闸堤坝与节流控水、交通与漕运,以及商品和贸易等诉求主导,构成了其繁复多元的本体、载体、功能和角色。根据所流经区域的地形、地势、水文条件和区位,似可将之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从镇江迄至无锡望亭。此段河谷浅狭,地势偏高,总体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状。中段自望亭至苏州平望镇一线。其中,平望至八坼间是运河全线等高线最低的区域。南段,由嘉兴至杭州,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水力主要取于西湖,不足则引钱塘江水补给。

江南运河对沿线和流域城镇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发展和兴盛,曾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南宋詹体仁说道:“浙右之有漕渠,非止通馈运,资国信往来而已,苏、秀(今嘉兴)、常、润(今镇江)田之高仰者实赖之。”[1]也许正基于此,历朝历代对其一直倍加重视和关切,尤其在隋唐、宋元和明清千余年的岁月中,屡兴工役。漕运制的产生和实行对巩固国家一统、稳定地区安定和发展经济等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着明清时漕运管理逐渐趋于细密和清晰,商品经济、流转和物资流通,以及官员商贾等不同阶层人群的交流、互动,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增益,使之成为维系帝国命脉的重要枢纽。(www.xing528.com)

19世纪中叶后,由于战争摧毁、自然环境恶化等多种原因,运河部分北地河段臻于淤塞或荒废,但河道宽阔、水势平稳的江南河段通航依旧。沿岸的田亩、城镇既得灌溉、泄洪、航运和贸易之利,城镇繁荣,经济发达,商业兴盛。又因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常熟、昆山、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主要城市大都分布在运河沿线两岸。其中,运河主干流经市区的有丹阳、常州、无锡、嘉兴和杭州,环城的有苏州、湖州、镇江,支流穿越的城市有金坛、溧阳(丹金溧漕河)、宜兴、江阴、沙州(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宝山、嘉定、松江、青浦、奉贤、金山、嘉善、桐乡、海宁、平湖、海盐、余杭,城市间相距大多不足40公里,堪为中国最早成型的“城市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