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课堂遵循“做中学”的基本理念。教师把大量重复记忆的任务删除,节省时间让学生开展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会应用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这就是“做中学”的最好体现。自19世纪起,手工课一直是芬兰学校的正式科目。受益于动手操作、探索创造的课程实践,芬兰的年轻人都知晓该如何编织手套、裁制衣裳等。上述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学生习得了实用的生活常识与技能,促成了人格与习惯的养成,还为其树立了未来独自生活所需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观念。
链接5-3
看似在做游戏,其实学习氛围很浓
纽蓝麦琪学校体验课有特定的地点。在当地教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个“超市”。里面的摆设和布置跟我们熟悉的超市基本相同。在这节课中学生需要扮演各种角色:购物者、引导员、促销员、收银员……角色并不是由教师分配,而是学生自由选择的。为了让整个活动更为逼真,教师还给每位学生发了一个平板电脑,以虚拟币的形式付款和收款,使得整个活动变得更为有趣。每个人有一定量的钱,他们需要按照教师分配的任务进行合理购物。学生像“过家家”一样,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他们有选择、有计算、有取舍甚至还有争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同伴合作也有独立思考,看上去是在玩乐,其实这就是一种学习。例如,当他们找不到东西的时候,就需要求助商场的引导员,这就是在有意地发展沟通能力。当他们无法说服对方到底该买什么的时候,他们开始研究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哪些物品是必需的哪些物品是可有可无的,这也是发展理性消费的意识与能力。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总之,一堂看似在做游戏的课程实施,却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www.xing528.com)
图表5-2 芬兰来宾参观我校土布文化社团
我们课堂中的教师会不会这样上课?可能不会。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这样的课程太浪费时间了。不如教师事先采样,然后学生在教室里完成过滤、测试。仔细想来,我们的课堂缺了生活的味道,缺了那种不由自主的欢声笑语。纽蓝麦琪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体验了更真实的生活,并且从这种生活中养成了发展自己能力的习惯。我们在为学生创设太多条件的同时却也剥夺了学生体验真实生活的可能性,看似是为了学生好,实则未必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