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样化课程的设置中,我们了解到芬兰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是由国家育人目标决定的。对比我国和芬兰的育人目标,不难看出,芬兰教育回归教育本原,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培养“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负责任的社会成员”,而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芬兰的课程评价体系值得我们学习。芬兰学校通过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以及持续、系统的自我评价来评估教育活动。内部评价是由课程使用者本人实施的评价,是连续性的、综合性的和累计性的;外部评价则是由使用者之外的人实施的评价;自我评价关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课时目标等,但每次评价只集中于其中的一个目标。成功的课程评价不仅可提高学校运作的质量,而且可以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在和露美特艺术高中的校长和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芬兰的课程评价方式是根据课程框架并遵循可靠、公平的准则而设定的。芬兰有一半普通高中实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自己制定的人生规划选课,这有点类似于香山的职业生涯规划。芬兰课程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甄别和选拔,而是尽力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展现学生的进步。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积极进行自我评价,进而使学生有能力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根据目标及时调整学习方法,顺利完成各学科课程的学习。(www.xing528.com)
目前,上海正在做高考改革后的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工作,芬兰的这一评价模式能给我们很多启示。传统的课程评价是学校在学生学完一门学科后进行书面测试,根据学生的答卷情况判断其是否达到了学科标准的要求。芬兰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满足了学生的多元需求,促进了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我国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在保证学生达到毕业标准的同时,课程设置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评价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情况。新课改倡导教育要面向每个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因而基础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不应是为了揭示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展示个性、追求卓越、谋求发展,“创造适合于少年儿童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