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日,《南方周末》报刊发了一篇题为《西南水电大跃进“八个三峡筹划开建”》的报道。记者在四川成都、雅安和云南怒江实地调查采访后认为,在能源价格大涨的背景下,各大电力公司在西南各大江河的干流上开工建设大量的水电站,其总装机容量相当于8个三峡工程,这种大跃进式的开发方式不仅严重破坏当地生态,还将导致一系列隐患。
文章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水电开发的是非之争被再次端上台面。媒体之间自成“正反”双方,“反方”如《南方周末》者大肆渲染水电开发的弊端,“正方”则浓墨重彩水电开发的利好。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孰是孰非,僵持不下……
综观双方的观点,好像都是有理有据,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基本常识:凡事没有绝对,如同一枚硬币,具有两面性。“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一方面开发水电,在发电、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将其定义为“对生态、气候完全没有影响”也是不客观的。因此,水电的开发与不开发,必须充分权衡利弊。在做的过程中,应当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其产生最大的价值。
以我国怒江开发中存在的争论作为一个例子来看看国内的情况。在这场争论中,我们不断地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徘徊着,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能发电将近5.4亿千瓦左右,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在我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的大幅项目地图前,可以清楚地看到,西部几乎所有的江河都被大坝拦腰截断。只有怒江的原始生态流域保存相对完好,也已规划开发。截至2006年,实际开发的水电在1.29亿千瓦左右,利用率不到2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开发利用水平。
位于滇西横断山脉纵谷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江,在东西150千米内紧密地排列依偎着,群山高耸,峡谷深壑,构成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理奇观。这三江的整个区域达41万平方千米,雪山和冰川环抱其间,古老的孑遗植物在这里延续生命,珍稀的动植物在其间繁衍生息,这是地球精心营造的一个最雄奇瑰丽的自然宝藏。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我国这一“三江并流”的自然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准备在这里实施的怒江水电开发方案,刚一出台便引发巨大争议。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建坝所带来的破坏问题。反对者们列举了建坝后将出现的污水问题和泥沙淤积问题,说明建坝是不可行的。而支持者则认为,如果不进行开发,当地的群众无法脱贫而继续维持刀耕火种式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同样会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支持者们认为只有当地老百姓不需要刀耕火种来维持正常生存,怒江的环境保护才能进行,才能可持续发展。我们难以评判谁是谁非,因为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政府可划拨的财政资金有限,不可能在完全不开发的情况下实现怒江环境的保护。但是在怒江修建大坝真的符合当地人民的长远利益吗?
怒江(www.xing528.com)
国外的相似案例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20世纪70年代,埃及建成了阿斯旺水坝。这座水坝给埃及人带来了廉价的电力,控制了水旱灾害,灌溉了农田,然而也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几千年来定期泛滥的尼罗河水带来的肥沃土壤,冲积形成了富饶的三角洲。阿斯旺大坝建成后,截断尼罗河,阻挡了尼罗河夹带的大量淤泥,使两岸土地日渐贫瘠,尼罗河两岸绿洲失去了肥料的来源,没有足够的淡水冲刷土壤中的盐分,土地盐渍化、沙漠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埃及这片美丽富饶的绿洲日渐消失。同时,高坝下游河段沉积物日积月累,使污染情况更加严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1965年地中海产沙丁鱼1.5万吨,而大坝建成后的第二年,埃及海域已见不到沙丁鱼了。尼罗河下游成了静止的“湖泊”,为血吸虫、蚊子的繁殖提供了条件,阿斯旺地区附近居民的血吸虫发病率高达80%~100%基于对水利开发弊端的考虑,在瑞典,几乎所有未被大坝截流的河流均被法律保护起来,以免受到人为开发的破坏。在美国,大约有16000千米的“杰出”河段在1968年通过的联邦《国家自然与风景河流法案》中得到了保护,还有许多河流也受到州一级的立法保护。
阿斯旺大坝
然而,田纳西流域的水电建设却被证明是一个成功范例。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在20世纪20—30年代,该地区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由于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成灾,加之交通闭塞、水运不通,环境恶化,疾病流行,文化落后,成了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会立法,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开始了规模宏大的田纳西流域治理工程,从在田纳西流域建设水电设施开始,经过40多年的规划和建设,田纳西流域的自然资源得到了综合和合理的开发,区域经济得以振兴。到1977年,全流域平均国民收入比1933年增加了34倍。可以说,正是从水电工程建设开始,改变了田纳西人的生活,把一个贫穷的田纳西,建设成了以工业为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田纳西。
在水电开发方面,结合当地居民的利益至关重要。在加拿大和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生态资源一直是当地居民在使用,所以采用居民以生态资源入股的方法,个人入股大约占30%左右。只要电站还在发电,还在创造经济效益,失去土地的当地居民就不会为生存担忧,他们一直与电站、与电力企业贫富与共。
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还有很多,联系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发展是需要的,但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欲速则不达。保护也是需要的,但不能片面、地保守地认为保护就是不作改变,因为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水电“是非”之争,也许终将在客观中趋于平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