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物理学中,人们普遍认为电场中的电荷粒子具有一种特殊的能量,也就是电势能。势能是储存于一个系统内的能量,电势能即储存于电场中的能量。
但现代物理学并没有对能量的物质性做出解释,也没有对电势能做出与物质相关联的解释,它只是确认了在电场中的电荷的确具有这类特殊的能量。
在以太假说下,让我们沿着上一节的思路,探索电势能的来源。
前面提到,当以太海中出现一个质子以后,它周围的以太海空间都会受其影响,出现活跃的正以太元素,也就是形成一片正电场。
同理,当一个带负电的电子随后也出现在这一片空间时,这个具有负以太元素球壳的电子同样会如此影响这里的以太海,释放以太海中的负以太元素。
在临近这个电子的空间位置上,这里的以太海已经由于质子的存在而释放出一些正以太元素,又因为电子的存在释放出一些负以太元素,这些活跃而自由的正负以太元素会因为“异性相吸”而结合,形成正负以太元素的组对,也就是这片以太海空间中的自由能量。
这些自由能量可以被电子捕获,在这个过程中,这个电子获得了额外的能量。
而由负以太元素球壳包裹的电子,天然会被吸引而向着正以太元素更多的位置移动,因此,已经获得了额外能量的电子会向着该方向移动。
因此,这一个质子与一个电子通过以太海发生相互作用,获取能量,发生位移,并体现出速度与受力现象。
电场力,其本质是电场中的电荷粒子获得能量与方向性的过程。
这些能量的来源,正是粒子周围以太海中的以太元素。带正电荷的质子与带负电荷的电子对以太海轮番施加影响,让这些以太元素从以太海中释放出来。
以太海中充满了以太,只不过其中的正负以太元素相互结合,不对外体现正以太元素或负以太元素的特性,只有几种特殊的物理过程才会使其释放蕴含的正负以太元素(能量)。所以说,在以太假说下,以太海也是能量海,这就是电势能的来源。
刚才我们讨论的是电子会在正电场中获得能量,电子释放出以太海中的负以太元素,质子释放出以太海中的正以太元素,两者结合形成能量,驱动电子改变空间位置。但还有另一种情况:
如果是一个质子被放置在另一个质子产生的正电场中,又该如何解释这两个质子会因为排斥而开始背离运动这一现象?(www.xing528.com)
因为两个质子形成的都是正电场,激活的都是正以太元素,并没有负以太元素的提供者,所以看起来前面的逻辑似乎行不通。但事实上,我们无法凭空让两个静止的质子出现在靠近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质子开始靠近另一个质子,必然已经有外力对其做功。
比如,我们把一个质子A发射向另一个质子B,携带了动能的质子A必然会不断减速,这是质子A的动能不断减少而电势能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质子A携带的以太元素不断被释放的过程。能接受这些以太元素的,只能是质子A本身,及其周围的以太海。
所以,在以太假说下,以太海不单是能量海,还可视作能量电池,它不但能借出能量,也能接收并储存能量,不过这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还记得库仑力公式吗?这是电力学发展历史上第一个定量公式。库仑定律描述了两个点电荷彼此相互作用的静电力的大小。当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作用于另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其静电力f的大小可以用方程表达为:
其中r是两个点电荷之间的距离,ke是库仑常数。
依照前文对库仑力来由的以太解释,通过相关计算可以发现,想要满足库仑力的大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规律,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
在电荷粒子附近,比如在质子附近,单独的正以太元素的数量与距离成反比。
库仑力与距离的关系是平方的反比,而单独正以太元素的数量与距离的关系是反比,这其实也佐证了粒子—光子模型的正确性。
在物质以太假说下,质子的确不是传统概念上的球形结构,而是两组二维的光子环嵌套叠加而成的三维类球体。根据以太元素之间的作用规则,质子正以太球壳上的正以太元素也会与质子内的光子结合,所以质子的正以太外壳同样不是传统概念上的球形结构,也是两个二维的正以太元素环的嵌套叠加。
二维的正以太元素环会在二维平面的方向上影响周围及远方以太海中释放出的正以太元素数量,只是跟陀螺仪类似,质子中光子环的方向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而每一秒钟质子内光子旋转的次数都是天文数字,因此质子外壳上的正以太元素环的方向也会随时改变,将其对以太海的影响由二维平面扩展到三维空间,由此形成三维空间中的电场。
如果深入计算便可发现,质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是基于对质子半径与质量的测量,但这个模型与库仑力公式同样吻合。随后我们还将看到,这个模型也符合万有引力公式。
其实,引力势能的来源仍然是以太海,但万有引力与电磁力的产生,的确出自完全不同的物理机制。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现代物理学中的标准模型理论用了50年,也没能成功将引力并入电磁力、强力、弱力的解释体系里,这些内容我们将在后文中予以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