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及科学安排

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及科学安排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耐力素质是篮球运动员的重要素质。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很好的耐力素质,才能在比赛中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斗志,才能保证技术、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篮球运动员在发展专项耐力的训练中,要特别注意专项代谢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

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及科学安排

(一)耐力素质概念

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坚持的能力。耐力素质是篮球运动员的重要素质。耐力素质按篮球运动员氧代谢特征,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按耐力素质与篮球运动员的关系,又可将耐力素质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而按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的分类体系研讨耐力训练的方法,更适合于篮球运动训练的实际需要。

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很好的耐力素质,才能在比赛中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斗志,才能保证技术、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现代篮球比赛需要在长时间、高速度移动、激烈对抗中完成各种复杂动作,对耐力特别是专项速度耐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一定要在耐力训练中采用重复多、密度大、间歇短的大强度和高速度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增大肺活量,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二)耐力素质练习方法

1.发展一般耐力素质

提高一般耐力的基本途径是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摄氧、输氧及用氧能力,保持体内适宜糖原和脂肪的储存量,以及提高肌肉、关节、韧带等运动器官对长时间负荷的承受能力。

发展一般耐力经常采用持续匀速负荷、变速负荷的方法。负荷强度一般应控制在接近无氧代谢阈的强度,心率控制在160次/分左右。训练时应注意正确处理负荷强度、数量(距离、时间)及休息三者之间的关系。可采用中长跑越野跑、爬山等方法进行。短距离的训练方式有30米、50米、100米反复冲刺跑,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每次跑的间歇时间可逐渐缩短。

2.发展专项耐力素质

专项耐力是篮球运动员在其专项比赛或训练中所要求的时间内坚持高强度工作的能力。运动员的无氧耐力水平取决于其氧代谢状况、能源物质储存情况以及运动器官对长时间大强度工作的承受能力。

篮球运动员在发展专项耐力的训练中,要特别注意专项代谢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发展篮球速度耐力训练,一般以发展非乳酸性无氧耐力为主,采用强度95%左右,心律达180次/分的训练方法,重复组数可达5~6组。发展乳酸性无氧耐力时,负荷强度可控制在本人可承受最大强度的85%~95%。心律在160~180次/分之间。负荷时间可控制在1~2分钟之间,间隙时间要逐渐缩短,如第一次与第二次跑之间的休息时间为7~8分钟,第二次与第三次跑之间的休息时间改为5~6分钟。篮球耐力训练中要注意安排长时间专项对抗练习,或加大防守和进攻技术训练的强度,以提高运动员在疲劳情况下运用技术、战术的能力。

(1)全场反复快速运球上篮练习:

(2)两三人全场反复快攻练习。

(3)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全场攻守或攻守转换练习。

(4)综合练习。各种跑、跳、投、突、传、运等动作组成的全场综合练习。

(5)连续进行长时间的各种攻守技术练习和全场攻守的比赛。

(三)制约耐力素质发展的因素

1.神经过程的稳定性

神经过程持久的稳定意味着神经机能高度的抗疲劳能力。在运动后期,这种能力将直接影响肢体活动的稳定性。(www.xing528.com)

2.能量物质的储量

人体内的能量物质,尤其是糖原、游离脂肪酸的储备是决定耐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3.最大摄氧量水平

最大摄氧量是衡量有氧耐力的客观指标。氧气是人体内能量物质氧化释放能量的重要基础:氧供应情况直接影响物质的放能水平,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关键是提高最大吸氧量。

4.红肌纤维及比例

红肌纤维是耐力素质的重要物质基础:红肌纤维具有不易疲劳、持续收缩时间长、呼吸氧化能力强的功能:红肌纤维的比例与最大摄氧量水平成正相关

5.人体负氧债能力

运动员负氧债的能力越高,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越能保持较高负荷强度的持续运动能力。

6.意志品质程度

意志品质程度越高,克服疲劳的毅力越强,机体的抗疲劳性越大。

(四)长时间耐力训练的负荷控制

首先,长时间耐力训练的负荷性质主体是有氧负荷,负荷安排应体现有氧供能为主、无氧代谢为辅的特点,并以提高机体糖原储量、糖的有氧分解能力、最大吸氧量、游离脂肪酸含量及供氧化能力为目的:

其次,长时间耐力训练负荷安排的一般原则是:

第一,长时间一级耐力的训练平均负荷应以中等强度为主,心率保持150±5次/分的水平,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为8~15分钟,间歇时间要充分。

第二,长时间二级耐力的训练平均强度为偏中低水平,心率保持在150±5次/分的水平,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在15~30分钟,间歇时间要充分。

第三,发展长时间耐力多采用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