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高等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如何在复杂多元的信息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教育环境下确立马克思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怎样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造就具备红色基因一流新闻人才?这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红色太行的现场教学工程可以说是面对此课题的一种尝试。在红色新闻历史的教学中,主要是要衔接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学生进入历史的动力和兴趣,探索“共情教育”不啻一种沟通红色新闻与学生联系的一种可行方式。红色新闻是新闻记者和媒体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奋斗历程的结晶,其间的新闻故事和媒体人物,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具有很强的共情性。而共情对认识主体认知的修正和亲社会行为的激发,表明其在世界观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共情与亲社会行为有紧密联系,能够激发亲社会动机和促进亲社会行为”[9],还能“修正共情者对自我、他人及世界的认知,提高当事人对决定并通过行动实践这一决定的信心”[10]。对于诉诸“共情性”的红色新闻学习而言,学生一可通过红色新闻与老师共情;二可与红色新闻记者、当事人共情;三可通过红色新闻与现实的特定对象共情。
基于“共情性”效应,开发马克思主义大讲堂的现场教学工程的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以红色新闻为题材,改造授课环节和开发系列讲座,结合相关课程和适当的专题进行现场教学和互动,进行实地教学。如,在阜平马兰村《晋察冀日报》旧址现场讲授《中国新闻事业史》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新闻事业,在涉县沙河村新华广播电台机房窑洞里介绍人民广播事业的艰难历程,变课堂教学为实地体验,增加学生对红色新闻历史的理解。
第二,组织学生阅读、浏览、考证当时的报道、通讯、评论等。目前,我院通过购买和自主编写等途径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如《晋察冀日报》电子数据库、《晋察冀日报》通讯全集、《太行红色新闻——新华社暨邯郸、陕北(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作品选》等原始资料,可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重读经典,追溯历史。
第三,联系实际提出研究课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参与教师红色新闻研究的相关课题等形式,引导新闻学院学生投入对红色新闻历史和红色新闻精神的研究中去。
第四,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新闻行,重走游击办报路。在多种主题下,开展实践、实习,增加学生对红色新闻事业及其精神内涵的了解。
第五,开展红色太行现场教学工程。目前已经分批次组织学生,到涉县太行山区的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遗址,阜平县城南庄、花山村、马兰村,进行爱国主义实践和专业实操。并规划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红色教育基地,进而在红色太行山区选择历史遗存丰富、能够展现红色新闻历史的地点,建设教学科研场所,完善教学设施,争取“产学研一体化”在红色新闻圣地落地开花。
[韩立新: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莹: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注释】
[1]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www.xing528.com)
[2]习近平:《致新华社建社85周年的贺信》,新华社2016年11月05日。
[3]长治日报编委会.《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呼唤——兼论太行新闻精神》,《采写编》2005年第6期。
[4]史耀清:《红色寻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
[5]彭真:《彭真在〈晋察冀日报〉创刊三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晋察冀日报》1940年12月17日。
[6]顾行、成美:《邓拓传》,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7]转引自资料汇编《习近平谈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8]陈新、王矿清、王德信:《西戌镇及周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9]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