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71年至1976年:党报论丛第二辑成果

1971年至1976年:党报论丛第二辑成果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途中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史称“9·13事件”。其原因之一,显然是它编印于“9·13事件”之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开展之前。[17]这是马克思1849年在《〈新莱茵报〉审判案》中的精彩发言之一。他怎么也不会想到127年后——1976年春,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会有不少莘莘学子受其感染和因其震撼。

1971年至1976年:党报论丛第二辑成果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途中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史称“9·13事件”。“9·13事件”后,新闻单位按照中央部署,组织记者、编辑读六本书,即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国家与革命》,而且强调读原著,不要把时间、精力花在看这样那样的辅导教材上。安徽省委党校在安徽省广播事业局设有专门读上述六本书的读书班。我被送去,脱产学习三个月。

“9·13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革”(“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促使人们从因“文革”而登峰造极个人崇拜的狂热中觉醒。我是上述那“人们”中的一员,尤其是读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从懵然无知到开始自问。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编中写道:“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16]面对真经,我们那个读书班的同志,尽管谁都不明说,但谁都难免不在私下嘀咕——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政治上的望远镜显微镜,那么,用恩格斯说的这一“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观点”,来对照这些年新闻宣传拿事实当泥团来捏,想圆就圆,想方就方,一直捏到能证明这个原则、那个原则的地步,该做何解释呀?

所以,对我来说,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逻辑起点,是“9·13事件”后才真有感知的。

1975年9月至1976年9月,即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把我送到北京广播学院读书(当时我们不叫“大学生”,叫“工农兵学员”)的第一学年,记得是第一学年第二学期——1976年春,我读了列为新闻系教材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报刊》上下两册,该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于1975年8月编印的,或全文收录或摘编马恩列斯有关著述140篇,计40万字。

该书上册“内容分类索引”标题为:

——党的报刊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党的报刊的基本原则

——无产阶级的办报路线、报刊工作中的两条路线斗争(www.xing528.com)

——论写作和文风

——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该书下册“内容分类索引”标题在上述基础上增加了两个:

——论出版自由、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报刊和新闻观点

——编辑工作

由此可知,该书尽管时代痕迹明显,但还是给人们画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大体框架。其原因之一,显然是它编印于“9·13事件”之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开展之前。

受上述著述熏陶,在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覆灭前,尽管我仍然赞成“党报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报纸是阶级斗争武器”一类的观点,但已经与许多年轻新闻工作者一样,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感到此工具非彼工具,此武器非彼武器。即较之“枪杆子、刀把子”——军队、警察、法庭,报刊、广播、电视首先是“耳目喉舌”。刚才说了,1976年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报刊》发给我们做教材,该书上篇第54页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拥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17]这是马克思1849年在《〈新莱茵报〉审判案》中的精彩发言之一。他怎么也不会想到127年后——1976年春,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会有不少莘莘学子受其感染和因其震撼。我也是“被感染”和“被震撼”者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