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公众思想的多元,对于同一事物,人们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果能够将这些观点汇总起来向受众进行集中传播,可以通过观点间的互相激发和拾遗补阙,使公众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在这方面,《经济日报》评论版也做了有益的尝试,除了在不同期的作品中互相回应、补充外,在同一期报纸中,也专门安排了“多棱镜”这个小专栏,围绕同一话题,组织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讨论,以几篇独立稿件的形式将其集中展现给受众,由受众自主做出判断。
以2014年9月16日“多棱镜”专栏为例,当期讨论的话题是《“1元门票”谁是赢家》。在这一标题之下,先安排了“事件回放”,阐明讨论的由头:“在线旅游企业‘同程’近日宣布,将送出覆盖近千家景点的1亿张1元门票,总值约为70亿元。此后又通过招商银行授信50亿元,继续投入1元门票。自去年开始,在线旅游企业掀起景区门票价格战,至今未停歇。”那么,在线旅游企业推出“1元门票”对于景区会有哪些影响,景区该如何应对?这一举动对于在线旅游企业意义何在,是否会因此而改变公众的消费习惯?为此,专栏发表了三篇短小的评论进行集中讨论。
山东济南的公务员刘建国重点关注了出游质量问题,他在《对冷门景区是利好》一文中提出,“1元门票”提高了游客数量,但一些景区能否容纳得下,并让游客玩得舒心,就成了一个问题。他认为,活动主要是对一些偏冷门的景区具有较大带动作用,但在节假日的时候,这些偏冷门景区需要在景区接待和“1元门票”的使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无限制使用1元门票,而超出景区的实际承载力,进而影响到游客的出游质量。这无疑给景区提前打下预防针:如果因为过度使用“1元门票”而造成人员爆棚、影响出游质量,可能会得不偿失。
北京丰台的编辑刘玉双则针对大多数一线景区未能及时参与这一活动的情况提出《一线景区也应试试》,认为对一线景区来说,参加“1元门票”活动,能补充淡季的客流,对自身的营收是件好事。并且特别强调,虽然移动端卖出的景区单张门票票价降低,但通过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等服务仍能赚到钱。这种靠景区综合消费而非简单依靠门票的经营思路,正是当今很多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经验。一线景区须从长远着眼,及时加入相关活动中来。文章借机阐述了旅游区经营思路转变的话题,颇具匠心。
北京朝阳市民侯坤在《“烧钱”战果尚不可知》一文中则将关注点从景区转向发起这一活动的在线旅游企业,认为“1元门票”的目的在于聚揽移动客户端用户基数,扩大品牌知名度。虽取得了暂时的成功,但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购买景区门票的方式,尚未成为社会主流,在线旅游企业停止“烧钱”后,究竟能否延续现有的发展势头,有待观察。
围绕同一话题,这三篇评论各有出发点和侧重点,言之有理有据,不仅对于景区和在线旅游企业有启发,对于读者全面准确地看待这一新生事物,也颇具价值。(www.xing528.com)
另外,经济日报社与央视财经频道联合打造的“联席评论”也安排在《经济日报》评论版刊发。该专栏合两大专业财经媒体之力,对某一经济问题进行详尽深入的探讨,虽由一人执笔成文,但也尽可能容纳不同观点的精华部分,体现出视野开阔、观点多元的特质。
《经济日报》评论版也有可改进之处。一是如何在作者队伍上利用专家资源,对经济领域的新问题进行争鸣?二是如何在评论表述方式上做到经济“精英”与经济“大众”兼顾?
[课题组成员:魏彧、刘赞、梁小建、闫永栋、李慧敏、张晓红、王武录]
【注释】
[1]《经济日报社会责任报告(2013年度)》,中国记协网,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6/09/c_133393434_4.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