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经济日报社会责任报告(2013年度)》所言,《经济日报》要通过“宣传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经济信息需求”,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企业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渠道、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经济形势的重要窗口、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生活的良师益友”[1]。作为这样一张报纸的评论版,自然肩负重任。这是因为,从国际来看,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经济领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新的问题与现象不断涌现,而经济问题牵涉面广,与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具有非常高的关注度……这一切,都决定了《经济日报》评论版必须时刻对国内外经济动向保持高度敏感,能够及时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解读。近年来,《经济日报》评论版体现出强烈的“经济味”。特别是其主打栏目“纵论”和“观察”,刊登的绝大多数都是作者、编者经济方面的观察思考成果。与此同时,对于公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和不断涌现的社会热点,《经济日报》评论版也努力通过“来论”“多棱镜”和漫画等栏目予以评判,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关注和对受众的关切。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日报》评论版每期都在版面中心位置安排一幅评论性漫画,对于社会问题进行针砭,既活跃了版面,打消了纯文字稿的沉闷,又成为体现该版关注现实生活的一个窗口。
关注现实,经济味浓,必然要求《经济日报》评论版围绕当前经济生活,阐发新颖性的观点,使公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认识经济问题,进而使自己的所思所想得以全面、深化。(www.xing528.com)
比如,面对知名景区门票上涨,公众纷纷吐槽,景区管理者则以自身运营压力大为由而大倒苦水。到底应该平价运营以满足公众的出行要求还是以高门票缓解景区的压力?双方各持己见,议论纷纷。媒体相关评论虽发了不少,但真正能够在这“两难”之路提出解决办法的并不多。2014年9月24日,《经济日报》评论版在“观察”专栏刊发《“门票经济”难行远》一文指出,各大旅游景区门票动辄涨价,从表面上看与集中放假制度和运营成本上升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与扭曲的“门票经济”关系更大,与思路不宽、创新不足关系更大。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要害,却又不止于对景区的批评,而是更深入地探讨破解难题的思路:跳出“门票经济”的惯性思维,把旅游与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大有可为。评论认为,旅游是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一个系统,其中娱乐和购物弹性最大,吃、住也有广阔空间,门票只是整个旅游价值链的低附加值部分。旅游业要谋求长远发展,让消费者有更愉悦的旅游体验,就必须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将“门票经济”转型为“产业经济”“消费经济”。只有舍一时功利,才能求长远兴盛。应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在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中赚取更大利润。总的来看,这篇评论跳出景区门票上涨的“是与非”,将之作为一个经济事件进行分析,运用相关经济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令人耳目一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