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凸显,多方配合-党报论丛.第二辑

深度凸显,多方配合-党报论丛.第二辑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实践中,《光明日报》评论版着力于通过不同专栏、不同类型稿件的配合与呼应,形成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使受众从多个方面和角度看待问题,促进观点的深化。《光明日报》评论版连续发表多篇评论,引导公众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二为评论稿与观点新闻稿之间的配合。这种操作手法在当前国内报纸的评论版上并不多见,《光明日报》评论版却充分利用这一形式,努力使其与相关评论相配合,对热点话题做进一步阐发和深化。

深度凸显,多方配合-党报论丛.第二辑

光明日报》评论版上的“光明论坛”专栏关注思想政治领域,以思想性见长;“光明时评”专栏关注热点事件,以时效性见长,纳群言、集众智;“时事图说”专栏以漫画形式刊出,兼具说理性与幽默感,以鲜明的视觉效果吸引读者、活跃版面,使读者不至于在整版文字中感到沉闷;“观点新闻”专栏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评论稿,但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记录下采访对象对某一事物的真知灼见,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观点表达方式。在实践中,《光明日报》评论版着力于通过不同专栏、不同类型稿件的配合与呼应,形成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使受众从多个方面和角度看待问题,促进观点的深化。

一为不同形式的评论稿之间的配合。由于作者的立场和视野不同,围绕同一选题的评论稿件往往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向受众提供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使受众对问题的认识趋于全面和深化。《光明日报》评论版充分利用这一特性,通过不同评论稿之间的配合,引领受众的认知。

2013年1月4日,河南兰考县一民办收养所发生火灾,造成7名孩童死亡,引发了公众对于孤儿收养问题的关注。《光明日报》评论版连续发表多篇评论,引导公众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1月7日发表的评论《火灾致孤儿死亡,谁之过?》指出,“如果当地政府部门能切实承担责任,就无须袁厉害背负巨大道德压力,不惜超越自己能力救助孤儿,会多一些兼济天下的从容,少一分危如累卵的风险,这样的悲剧或许也就可以避免”。评论没有把批评的矛头对准收养孩子的袁厉害,而是更多地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民办收养所,政府部门对此应负何种责任。1月8日“光明时评”专栏针对民政部门要求对个人和民办机构收留孤儿情况进行全国大排查的通知发表评论《对“袁厉害”们排查,不一定取缔》,文章认为,整顿和整改不等于简单的取缔,袁厉害“违规”收养弃婴、孤儿之所以能持续20多年,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把爱心机构、爱心人士对弃婴、孤儿的收养,视为对自身职能的有力补充,甚至是替代。由此,文章提出,最现实可行的“排查”方法就是政府部门和袁厉害这样的爱心人士、爱心机构建立联系,真正了解他们的难处,根据他们的困难给予指导、培训,同时赶紧补齐投入的短板,真正为弃婴和孤儿创造更好的归宿。该文不停留于对兰考县上述事件的评析,而是针对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举一反三,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1月14日的“时事图说”专栏还转发新华社的漫画“如此‘托’孤”(见下图),对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政府福利院主体大楼被挪作他用,导致当地115个孤儿一直散落在寺庙和居民个人家庭,为应付广东省民政厅检查,前往紫峰寺借孤儿一事进行批评。这幅漫画虽然与兰考事件无关,但同样涉及孤儿的成长,也表明兰考县上述事件绝非个案,同类情况在各地普遍存在,提醒各地政府和部门予以高度关注。1月17日,针对即将出台的儿童福利条例,《光明日报》评论版发表文章《儿童福利不能满足于“兜底”》,指出要做好儿童福利工作,仅仅依靠儿童福利机构是不够的,还需要多方面的系统参与,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较大的大背景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落实这一条例,还需要更细致的设计。

上述一组评论既有文字稿,也有漫画;既有对个案的分析,又有对总体制度设计的反思;既有批评,又有针对性颇强的建设性意见,引导读者全面准确地看待孤儿收养和儿童福利问题,可见编辑用意之深。

二为评论稿与观点新闻稿之间的配合。与其他报纸评论版不同,《光明日报》评论版除了评论稿和漫画之外,还安排了“观点新闻”,以新闻报道的方式记录专家学者对于某一问题的核心观点。相对于评论,新闻报道的篇幅可以长一些,更利于充分展现专家的观点,也使评论版的文体有所变化。这种操作手法在当前国内报纸的评论版上并不多见,《光明日报》评论版却充分利用这一形式,努力使其与相关评论相配合,对热点话题做进一步阐发和深化。

比如,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消息发布后,《光明日报》评论版及时跟进,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评论,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一体发展》(8月21日)、《媒体融合关键是以人为本》(9月2日)等,对这一意见进行阐发。同时,评论版还迅速行动,组织记者对业内专家进行采访,推出《媒体融合专家访谈录》专栏,先后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黄河,以问答的形式刊发:《〈意见〉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9月15日)、《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9月16日)、《传统纸媒的融合发展难在哪》(9月17日)、《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引导舆论要走出三大误区》(9月18日)。这四篇稿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讨论了媒介融合问题,每篇篇幅均在两千字以上,如果以评论稿的形式发布,篇幅未免过长,不利于吸引读者,但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刊出,主要观点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不会对读者造成阅读压力。从内容来看,四位专家对媒介融合问题的解读更为深入,与评论版刊发的相关评论文章一起,阐发了新形势下媒介融合的意义和重点、难点。

近年来,在表现出鲜明特色的同时,《光明日报》评论版尚存完善空间。

其一,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我们又正逢社会转型期,社会公众思想多元,观点激荡日渐普遍,文化人思想交锋日益突出,作为一张主要为知识分子服务的报纸的评论版,可否多些探讨与“争鸣”?(www.xing528.com)

其二,保持评论版刊发时间、版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如前所述,《光明日报》评论版刊发的时间一般为每周一至周五,然而有时会突然间断,即周一至周五的某一天报纸没有“评论·观点”版。如果是有重大报道挤压版面,这种操作一般可以理解,但有时并非如此。这不利于培养忠实读者。《光明日报》评论版一般在第二版刊出,可有时会出现在第七版、第十一版甚至第十六版,读者不得不翻遍报纸寻找评论版。作为一个有独立名称的报纸版面,其版次最好固定,减少随意性,这也有助于打造品牌。

[课题组成员:梁小建、刘赞、魏彧、李慧敏、张晓红、闫永栋、才让卓玛、王武录]

【注释】

[1]徐华西:《创立、保持和发扬鲜明的特色》,《新闻战线》2002年第4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