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述文献研究,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党报的历史和现实,充分关注其间呈现出来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实践,建构新的理论模型来予以描述与解释,以澄清当下中国党报的实际状貌,进而针对性地解决党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为了建构中国党报的类型(Genre)理论,有必要借助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所提出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理想型分析”(ideal-typical analysis),建构基于经验现实而抽绎出来的“理想型”(ideal type,又译“理想类型”“理念型”)。所谓理想型,是指研究者选择、抽绎和归纳研究对象的某些重要的典型特性,舍弃或忽略另一些次要的非典型特征,建构概念,以描述某类具有共性特征的对象或现象。理想类型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所做的理论抽象,是研究者的一种主观建构,它不等同于现实本身,在现实中也找不到完全一致的对应物,但理想型对于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经历了30余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党报历经改革与创新,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和充满异质性的特征。运用理想型分析,我们可抽绎归纳其类型化的特征,将当代中国党报划分成下述几种主要的类型(见下表)。
当代中国党报的类型
上述党报类型的划分,建立在对经验现实进行抽象归纳的基础上。第一类中央级党报的发行市场理论上十分广阔,面向全国各类人群公开发行;但实际上的主要发行路径依赖于各级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公费订阅,发行对象主要是党员及领导干部。如果将其发行对象锁定在该类人群身上,理论上的读者群应该是8000多万党员及领导干部,实际发行量也达到300万份左右。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实际发行量来看,这个足够大规模的受众人群都值得去办一份有针对性的报纸。从这种意义上看,中央级党报的受众人群实际上具有高度的对象性和同质性,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与形式以及传播对象来看,具有浓厚的组织传播媒体的特征,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这个庞大的政治组织内部从事新闻宣传和信息传播活动。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级党报具备官方意识形态权威地位,其新闻宣传活动具有鲜明的主导政治色彩。(www.xing528.com)
第二类省级党报面向的发行市场限定在行政区域内,兼具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品质。由于此类党报面向的市场有限,如果走纯粹的组织传播媒体路线,面向区域内党员干部群众的发行人群规模不够,报纸无法壮大市场占有率;但又不能忽视相当可观的党员干部人群,因此采取了兼顾的策略,既作为省委机关报按照组织传播的风格服务于党员干部人群,也还拿出版面来扩张受众人群,面向一般的大众人群,以确保其发行量、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经过不断地改革探索,为了确保发行量和影响力,一些成功的省级党报确实采用了这种两头兼顾的发展策略,例如《南方日报》和《解放日报》。
第三类地市级党报的发行市场最小,如果走传统机关报的路线,按照组织传播模式来办,其发行量将非常小,其社会影响力也势必微弱。在报业改革政策的指导下,一些成功的地市级党报成功地转向大众传播路线,以为市民提供专业新闻和信息服务为诉求,弱化了机关报风格,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成为地域性报业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大众化报纸,以多年雄踞中国报纸广告收入首位的《广州日报》为最典型的代表,其发行量曾经常年居于100万份以上水平。
基于上述的理想型建构,可以得出下述结论,中央机关报实际上适合走组织传播路径(面向8000多万党员干部,300万份实际发行量),这份报纸具有重大的战略性价值和意义,它的存在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应该基于自身的特殊读者群而办出自己的风格;在既有的政治治理格局下,既无必要走大众化报纸路线,也不可能真正地大众化。相对而言,省党报适合走兼容组织传播(面向300万左右党员干部,参照《人民日报》发行人群总数和实际发行量的比例来推算,可获得约15万份发行量)与大众传播的发展路径,适当扩张其读者人群,以期获得大众市场的发行份额,壮大报纸自身的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地市级党报适合走大众传播路线,如果固守组织传播属性的传统机关报路线(面向平均15万党员,按照推算,仅可获得约8000份发行量),其生存能力将很弱,实际社会影响力也将微不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