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传播理论认为,要想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保持受众关注是重要前提。传者应坚持受众本位,为受众查询信息提供便利快捷的条件。就报纸而言,则需要调整版面,使得信息得以有序的分类,进而为读者阅读提供便利。
扩版之后,《人民日报》文章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同步提升,在内容上更加贴近读者,彰显了党报的亲和力。关于亲和力,《人民日报》的有关负责人曾说:“汗水永远是写作的墨汁,现代通信手段绝对代替不了亲自采访,感情和现场感是在办公室和书斋里编不出来的。即便身处资讯发达的时代,仍要常怀忧思之心,仍当深入第一现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人民日报》扩版之后,增进了亲近感,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增设版面,确保民生新闻如期见报。社会热点、难点,就是老百姓关心的焦点。为保证民生问题能够如期见报,《人民日报》新增了民生周刊、社会新闻版,就老百姓关注的话题进行密切关注和相关解读,及时回馈读者。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统计显示:《人民日报》新闻版面中民生新闻稿件数量占总发稿量的17%。有了充足的版面,民生新闻便得以大显身手,而且出现了一系列深受读者青睐的优秀作品,比如《网络监督:蓬勃中呼唤规范》入选读者最喜爱的作品,“新医改十问”版面当选为“读者最喜爱的版面”第一名。(www.xing528.com)
第二,符合受众接受习惯,在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人民日报》民生新闻报道创新风格,真正做到了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例如,《人民日报》的“楼市冷眼看”系列报道曾收到良好的报道效果:2010年5月20日到6月10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连续推出四期房地产系列报道,并配发4篇评论。其中《刚性需求会支撑高房价吗?》没有片面迎合读者、批评开发商,而是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明确提出“不受价格影响的纯刚性需求非常少”,对于高房价应理性对待、观其利弊,并提出“实行差别政策,引导合理投资,严厉打击投机”。文章以事实为基础,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向读者传递了科学理性的观察方法,同时与读者交流互动,产生共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三,最大限度扩大正面信息的影响,抑制杂音噪声的传播。随着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杂音噪声的传播也有了便利条件,尤其是当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核辐射危机,当时有人声称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会影响食盐质量,先是浙江,继而是广东、江苏、山东、河北等,全国居民加入抢盐风潮,一些超市中的食盐被抢购一空,盐价飞涨。《人民日报》及时发布信息,稳定市场,安抚人心,从而使事情得以平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