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的逻辑终点是“改文风”。“改文风”实际是如何服务读者的问题。所以要求记者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读者爱读爱看爱听。坚持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写作手法和形式采写新闻。
《石家庄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开辟了专栏《记者走基层——看发展、访民生》,报道中许多语句都是记者“走”出来的,鲜活、生动。从2011年8月25日的《农超对接5小时从菜园子到菜篮子》这篇通讯看,记者对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了深入采访,对蔬菜从农民菜园子流到百姓菜篮子的过程进行了全程采访,文中,“当天室外气温33摄氏度,站在室外已颇感炎热,大棚里温度更是升了一截,一钻进大棚,记者头上立刻滚落下了汗珠”,这样具有感染力的句子,只有亲身到现场,才能写出来。该报道的主题深远,从农超对接的源头出发,宣传了石家庄市大力推广农超对接的农产品销售模式的优势,以讲故事的方式体现重大的主题,更易于读者接受,舆论引导效果更佳。
新闻文风是新闻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报道手段表现的格调、情趣和作风。新闻文风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其表现:一是真实、实在。不仅报道的事实要完全真实,而且在文字表达上要朴实、客观,不讲假话、大话和套话。二是简洁、明了。新闻作品要求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使读者一看就明白。选择群众关心的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达。三是尖锐、泼辣。要求观点明确,旗帜鲜明;重要的新闻报道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明确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四是生动、活泼。新闻作品形式多样,语言丰富多彩,饶有兴味。
“改文风”,最终落实到报道上,实际是一个新闻表达(包括编辑和版面上)问题。改文风关键是改表达方式,一是表达角度,二是表达形式,三是语言。
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要让读者喜闻乐见,在表达角度上,要多从基层角度、群众角度来写,提炼作品主题也要从基层和人民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或者将领导角度、专业角度、工作角度巧妙地与群众角度、社会角度、基层角度有机结合,我们欣喜地看到,“走转改”的稿件中出现了一些这样的作品。(www.xing528.com)
提高新闻表达的感染力。记者应学习文学、影视作品的表达方式,创造性地、最大限度地、生动地再现和反映基层的生活和问题。当然不能唯形式,重要的是选择能最有效反映事实、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的表达方式。如《新华日报》2011年9月24日的《盼水找水节水,上塘村民的渴望》,运用影视剧的写作方式,用具体场景画面人物对话展现问题,具有吸引力。
就新闻语言而言,我们应该用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的语言,用群众的语言、来自生活的语言反映基层情况和问题。记者应该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多下功夫,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有些作品语言生动形象,过目难忘,当然这些也与我们记者深入采访、细致观察、用心发现有关,比如《新华日报》2011年9月20日的《大道理,也能讲得入耳贴心》,运用报道对象生动的语言来叙述。如记者问海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如何宣讲“三次产业”,徐进讲,养羊是第一产业,羊肉加工成火腿肠是第二产业,开小店卖羊汤是第三产业。
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记者要善于用群众的视角去观察问题,用群众的语言去描得清新文风扑面来,让自己的笔下多一些泥土的芬芳。
[耿瑞林:《新闻与写作》杂志副主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