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频的数字化过程
在制作多媒体CAI课件时,各种教学相关的声源(如麦克风、磁带录音、无线电和电视广播、CD等)所产生的音频信息要进行数字化,输入计算机,PPT课件才能使用。
音频的数字化过程包括两个步骤,分别是采样和量化。
采样是指先对连续的声音信号进行采样,也叫“取样”,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间隔读一次声音的幅度。
量化是指将采样得到的在时间上连续的信号(通常为反映某一瞬间声波幅度的电压值)加以数字化,使其变成在时间上不连续的信号序列,即通常所说的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转变。例如,在0~10 V之间电压有无穷多个,但只用0~9共10个数来表示,像0.15或0.001这一类小数用0表示。
显然,用来表示一个电压值的数位越多,其分辨率和质量就越高。例如,国际标准的语音编曲码采用8位,对应着256个量化级;而量化(即分辨率)为16位,则对应65536个量化级。
2.数字音频质量与文件大小
一般来说,对音频质量要求越高,为了保存这一段声音的相应文件就越大,也就是文件的存储空间就越大。(www.xing528.com)
用采样频率、样本大小(即每个声音样本的比特数)和声道数这3个参数的大小,来决定音频的质量及其文件大小。
(1)采样频率是指每秒钟采集多少个声音样本。它反映了多媒体计算机抽取声音样本的快慢。采样频率越高,也就是采样的时间间隔越短,在单位时间里计算机抽取的声音数据就越多,声音波形就表达得越精确,声音便会越真实,而需要的存储空间也就越大。
采样频率与声音本身的频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勿混淆。采样频率是每秒钟量度声音信号的次数,而声音的频率是声音波形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在多媒体中,CD质量的音频最常用的3种采样频率是44.1 kHz、22.05 kHz、11.025 kHz。
(2)样本大小。又称量化位数,是指反映多媒体计算机量度声音波形幅度的精度。其比特数越多,量度精度越高,声音的质量就越高,而需要的存储空间也相应增大;反过来说,比特数越少,需要的存储空间也越小,但声音质量越差。
(3)声道数。众所周知,立体声文件比单声道的音质要强很多,而其文件大小也为单声道的两倍。长期以来,立体声似乎就是双声道的代名词。这是由于早期最重要的存储声音的媒体是接触式唱片,而唱片上的V形刻槽最多只能记录两条声道的模拟信号,这就使得后来的录音机、调频广播、录像机,甚至连数字激光唱盘都采取两个声道的规格。
其实多声道的设备早已被开发和利用,现在的许多剧院都采用4个以上的声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声音转换成数字信号之后,计算机很容易处理,如压缩、偏移、环绕音响效果等,因此,更多的声道和更逼真的音响效果已经在计算机中出现。例如,MPEG-2数字影视标准和杜比AC-3都采用5+1个声音通道,左、中、右3个主声道,左后、右后两个环场声道,以及一个次低音声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