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体现北京郊区的民俗生活活动,通常有庙会、传统节日、花会、神灵崇拜、礼仪、饮食、居住、服饰和娱乐等方面。其中不同郊区之间的民俗文化虽有相同,但也极具特色。
1.传统的节日民俗
传统节日可以展现历史文化的沉淀,体现民族的个性特色,也是一种民众心理的认同。利用节日期间的活动,增进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还能展现出古老文化的艺术。通过传统节日,可以传承饮食、民族服装、舞蹈、戏曲、音乐、文化和娱乐,是不容忽视的。传统文化遗产对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因为多种原因,部分节日已经逐渐开始消亡,作为濒临灭亡危险的文化遗产,应该受到保护。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传统节日在京郊大致上有:春节、中和节、元宵节、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下元节、重阳节、腊八、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或祭灶)、浴佛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等。其中只有元宵、清明、端午、春节和重阳等至今仍对百姓生活有较大的影响。此外,还有部分信奉鬼神的节日,像寒衣节、填仓节、冬至等,会在这些传统节日当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活动和仪式。
2.山区的庙会风俗
庙会最初是在辽代起源,被称为“上巳春游”。在之后的元、明、清三朝,庙会文化进一步兴起和发展。庙会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大种类。第一类是每月定期轮流开放寺庙,后来演变成娱乐和商业市场,主要集中在城市。第二类是传统节日,或者因为佛道的祭祀活动而出现的临时庙会,像是丫髻山庙会、妙峰山庙会等。第三类是行业庙会,像是有不少行业自古就有祭祀祖师的传统,每年一次,多是在祖师诞辰的日子举行,例如门头沟九龙山庙会。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在农历四月初一到十八举行的妙峰山庙会和丫髻山庙会。在那段时间,北京居民甚至于临近北京附近的河北几县等百姓都会长途跋涉地前往,祭拜碧霞元君。此外,其他地区也有很多特色鲜明的庙会,其中很有名的有密云白龙潭的开潭庙会、门头沟戒台寺的晾经庙会和百花山庙会等。
3.北京山区的花会
花会也是民间歌舞的一种形式,开放的时候民众一般都会到山上上香,故而称为“香会”,或者在举行庆典的时候,都要互相走动,表示庆祝。因为都是通过走会进行表演,也被称为武会。花会在民间流传的时间很长,是民众喜闻乐见流传甚广的一种活动。参加花会是自发自愿,也不具备丝毫营利目的。郊区的花会以丫髻山和妙峰山最为盛大。其他像密云地区和延庆等地也有花会。密云福缘善会源自清代皇会,规模十分讲究。延庆花会则有二十多个品种,两百六十多个会档,而且有的郊区还会有特色的会档名目,是和其他区有差异的。像之前密云前八家庄的“蝴蝶会”,就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花会开展的时候,一般由两类人组成,一部分是庙会的管理人员,另外一部分是专门负责表演的。其中管理人员又分为四把儿。(www.xing528.com)
①钱粮把儿,专门管理会标,里面会装满走会时候需要用到的各种物品,每四挑为一会,每一挑会有一对笼子,上面用金漆作为装饰,下面点缀花卉。上面插着会旗,会旗上面串着铃铛,丁零作响。
②大车把儿,走会之后供人乘坐,此外像杠子会也会在车上进行表演。
③神堂把儿,专为准备祭神行礼时的物品,如香、烛、黄表、黄钱、千张、元宝等。
④忠和把儿,专为走会表演人员制作各种食品。
每一把都会有一个把头,此外还会有一些为走会服务的人员。以前花会的时候,会由若干户组成,朝山进香就约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像西直门、德胜门集合。出发的时候,皇会(皇帝御览过执黄旗)走在最前面,之后每一档子有“把儿头”,执三角形、镶着火焰边的“拨旗”进行引路和指挥。
只要走到老辈头家宅院门口,就会将下肩带过,以“息铃”表示礼貌,恳请能够顺从通过。如果老一辈出来迎接,一定要躬身“打纤”,文场打三参儿,意为三叩首;如果老一辈没有在家,那么就只需要息铃、下肩即可。
就目前大形势进行分析,北京的旅游市场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非常在意民俗旅游的开发,将民俗事项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内容。如后海老胡同、龙潭湖庙会、琉璃厂文化街、东岳庙民俗博物馆等,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民俗文化的兴起,也同时给旅游工艺品衍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但是由于目前市场上很多工艺品做工粗陋,设计古板,可观赏性不足,缺乏地域特色,不能满足消费者用来纪念旅游、赠送友人或自己使用的需求,所以需要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充分挖掘研究民俗文化,通过分析拓展思路,运用具有创意的设计手法和材料工艺,借鉴当地民俗特色,推陈出新地设计出传统和时尚相互结合的当代北京特色旅游工艺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