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历史背景、起义与统一结束

明朝:历史背景、起义与统一结束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68年八月,明朝大将徐达攻陷元大都。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夺得帝位,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明朝末年,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各地农民纷纷起义,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结束。

明朝:历史背景、起义与统一结束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大将徐达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城池过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达决定将北城墙向南移2.8千米,放弃城北的城市建设预留用地。同时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以提高其防守能力。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就藩于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到北平就藩。

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夺得帝位,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永乐四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并在燕王府基址上营建西内。次年西内落成。1409年在昌平天寿山营建寿陵。1420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千米,以修建皇城。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先农坛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长22.5千米,形成了极其坚固的城防体系。在京城远郊建设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极城和内长城等防御设施。

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临蒙古瓦剌部的入侵,成化年间曾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议。直到嘉靖九年(1530年)开始修筑外城,最初规划的外城长35千米,东西8.5千米,南北9千米,设城门11座、敌台176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他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由于工期浩大,又因明朝用兵频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灾后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只完成了南部建设就与内城草草连接,之后一直没有再筑。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瓮城。嘉靖初年还在四郊新建了圜丘坛、方泽坛、朝日坛、夕月坛。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市布局一直延续了400多年。(www.xing528.com)

永乐皇帝正式迁都北京后,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已经疏通,全国各地的商品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往北京,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在这里得到广泛的交流,北京的经济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由于有庞大的贵族消费群体,以及首都的功能定位,北京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

《永乐大典》的编修造就了中国典籍史的巅峰;郑和西洋沟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了对外交往。随着城市交通发达、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手工业的发达,在全国已形成庞大的商业网络,北京也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

明朝末年,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各地农民纷纷起义,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3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