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建立大蒙古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8月攻灭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
元宪宗九年(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的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至元元年(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帝为大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统一全中国,结束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
1260年忽必烈登基之后,以元上都为都城。但是上都位置偏北,对控制中原不利,因此1264年忽必烈在解决了与其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后,决定把都迁至燕京地区。燕京地区当时尚有金中都故城,然而此城历经金朝末年的战争,自1215年5月31日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攻陷之后,其城内宫殿多被拆毁或失火焚毁,而且其城市供水来源——莲花河水系已经出现水量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都城日常生活所需用水。1215年蒙古攻占金中都后改名为燕京。1264年8月,忽必烈下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1267年决定迁都位于中原的中都,1272年,将中都改名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将上都作为陪都。
汉臣刘秉忠为营建大都城的总负责人,城市建造遵循《周礼》的礼治思想。大都城位于金中都旧城东北,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千米,面积约50平方千米,城四面设有11座城门,城中街道分为50坊,街道规划整齐,泾渭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建成后的大都城奠定了今天北京城的基础。忽必烈执政期间以非凡的胆略正确处理了历史上凡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地区后都会遇到的三大矛盾,即民族、宗教和游牧与农耕文化的矛盾,使元大都在初、中期出现了民族融合、宗教自由、文化发达、商业繁荣、国际贸易活跃的局面,给中华文明输入了新的血液。元大都的城市建设和宫殿建设水平凝聚了中国各族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伟大创造力,对中华民族的建筑史做出了巨大贡献。元大都城在规划设计、建筑艺术、经济贸易、科学文化及其与世界各国文化交往方面的成就,在城市发展史乃至中国都城发展史上,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www.xing528.com)
元朝历史从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徐达北伐攻陷大都为止,前后共计98年。
北京地区遗留的元代建筑重要的有东岳庙、妙应寺(白塔寺)、太液池万岁山(今北海琼华岛)、居庸关云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