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文化旅游研究:游客与文化和谐的关系和体现

北京文化旅游研究:游客与文化和谐的关系和体现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游客与外部的文化和谐主要体现为人与审美对象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以文物古迹、博物馆、艺术馆、人工园林等为主要审美对象的文化旅游活动中,游客所面对的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了,实际上是艺术品,是某种文化的缩影。人之间的和谐实质上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和谐的体现,了解文化、认识文化,与文化的和谐,可以说是游客所追求的。

北京文化旅游研究:游客与文化和谐的关系和体现

旅游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生命的活动,它最终追求生命的和谐状态。文化旅游作为特殊的旅游活动,其和谐之路主要是以文化旅游产品为纽带而展开,最终追求文化上的和谐。“审美活动是一种真正合乎人性的存在方式,审美活动还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理想形态,因此,只有进入对于人类本体的反思才能与审美本体谋面,同样,只有从对于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的揭示出发,才有助于揭示人类的超越之维,人类的审美生成的全部奥秘”。

文化旅游审美活动便是一种自由生命的活动,游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时空上的转换。文化旅游的动机是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这就是增长、开拓自由生命体中精神力量的体现,并在活动中获得美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生命选择了美感,生命在美感中才找到了自己。

文化的和谐状态是文化旅游的最高境界。大部分文化旅游是跨文化的,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着文化震惊与冲突,文化震惊产生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努力适应陌生文化环境时所产生的紧张感;失去原本熟悉的环境和所拥有的社会地位而产生的失落感;面对新环境的繁荣与安详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个人长期以来建立的信念、价值观念发生混乱;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力不从心,从而产生无能感、沮丧感等。文化旅游主要从游客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完成。游客与外部的文化和谐主要体现为人与审美对象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不同的旅游活动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对象。在以自然景物为主要对象的生态旅游活动中,自然山水便作为游客游览的对象,其实质是游客对自然美的鉴赏。在生态旅游过程中,游客从形式入手,融入自然景观之中。通过对自然美的发现,游客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满足心中回归大自然的冲动,并产生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当游客置身于黄山之中,以黄山的自然风光为具体的审美对象时,只有融入黄山自然景观之中,游客才能感受到黄山的险峻雄奇之美。可以说,生态旅游主要追求的是游客与自然的和谐。在以文物古迹、博物馆、艺术馆、人工园林(包括仿古建筑)等为主要审美对象的文化旅游活动中,游客所面对的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了,实际上是艺术品,是某种文化的缩影。

与自然山水旅游相比,文化旅游是明显不同的。由于文化旅游的审美对象是人工创造的艺术品,这也决定了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要比自然山水的鉴赏存在更多的制约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者的主体情意。因此,在审美活动中,游客的自身素质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具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游客才能认可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把握观赏对象,才能体会、领悟、还原出作者倾注在审美对象之中的主体情意,同时,游客也才能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同样的,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书法历史文化知识,游客就不会真正欣赏到泰山石刻群的美,只会感到一块块无聊的石头而已,也正是因为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合适的条件下游客才会产生审美愉悦,并在美的再创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所以,与生态旅游相比,文化旅游追求的是旅游主客体双方文化上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里的“人”不仅包括现实中的人,也包括非现实中的人。现实中的人主要指游客与非游客。现实中人与人的和谐主要包括游客与游客关系的和谐,游客与非游客关系的和谐。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上,文化的规范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时空代表不同的文化系统,在同一环境的人们需要共同遵守所处时空的文化规范约束,共同执行各种文化尺度。

相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游客自由的身份有助于其批判地接受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在文化旅游审美活动中,游客可能获得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但游客的情感体验的意义在于:

其一,当游客被所欣赏的文化倾倒,沉醉其中时,游客产生的情感体验是难以言喻的,体验是需要被理解、认可的,当游客接受旅游目的地文化,并得到对方的认可,这也就意味着游客的体验得到尊重,游客得到了满足。无论是游览卢浮宫,还是故宫,甚至是其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游客都会在《蒙娜丽莎》等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前照相留念。《蒙娜丽莎》全世界闻名,游客都熟知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但大部分游客并不能从专业的角度欣赏,照相的奥秘在于情感体验的验证。在文化旅游活动中,《蒙娜丽莎》此时已成为整个文化旅游的代表,《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整个欧洲近代文化的缩影。通过照相及其他形式,游客借此证明已经“来过”,已经体验到心中向往的文化。正是根据游客的这种心理,旅游开发者专门设计了参与式的文化旅游项目。在制陶师傅的指导下,游客可以亲自制作陶瓷;在农民的带领下,游客可以进行田间劳作等。

其二,游客远离日常生活环境来到新的时空文化之中领略独特的文化,这就完成了对“社会环境”的逆转。在外国文化主题乐园里,游客没有了日常工作中的压迫感,在与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主角在一起,深入其中快乐地游玩,与“它们”进行交流,感受外国文化,倾诉着自己内在的情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成年游客仿佛回到了童年,而小朋友则跑到童话世界中尽情地玩耍。由现实中的人来扮演的动画片主角——非现实人,游客之所以与它们能够建立了融洽的关系,一方面是建立在人类共同情感上的,更深层次的是美国文化上的感召力,最终促使双方文化上的趋同性。人之间的和谐实质上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和谐的体现,了解文化、认识文化,与文化的和谐,可以说是游客所追求的。文化冲突是不利于双方文化的交流,不利于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的,也会导致文化旅游的失败。因此,文化的和谐是文化旅游的保障,也是文化旅游成功的体现。游客内部生命的和谐。“人是生命,生命的最高目的是生存。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他不仅仅只有生物生命,他还有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人是三种生命的统一体。”人的生命是不平衡状态存在的,游客自身的和谐发展主要是指三重生命的和谐发展,使原本脆弱的生命得以强化,以调节生命出现的不正常的失衡状态。只有三重生命都得以相应满足,才能为某一生命的突出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如果忽视生物生命与社会生命,人可能变成身体病弱、毫无社会责任感的“病人”;如果只重视生物生命就会出现无责任感、无高尚情操的人;如果只重视社会生命,任何人也不会完成社会赋予的责任。由此可见,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才是最为重要的。文化的旅游主要以自身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来满足生命的文化需求,最终达到和谐。异地旅游欣赏文化景观,一方面可以补充游客的文化知识,充实游客自身的知识结构,甚至提高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摆脱日常的审美疲劳,通过亲身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游客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在自己建立的精神家园中获得美的享受,最终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游客外部的和谐与内在和谐是相互促进的,外部的和谐会促进内在和谐的发展,游客自身的和谐是外在和谐的动力。文化上的和谐成为游客文化旅游审美活动的最终追求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