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文化旅游研究:文化再现和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北京文化旅游研究:文化再现和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文化系统发生了变迁,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还必须“原貌”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受众通过对文化信息的编码进行译码,最终得到传播者的文化信息。面对开发者的编码符号,游客由于自身内外因素的影响,最终“译码”出的符号意义不一定就等同于旅游目的地的是文化上的自由性。文化旅游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上的旅游,因此,这也决定了文化上的独特性便成为文化旅游能否开展的前提,也是旅游目的地能否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

北京文化旅游研究:文化再现和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虽然文化系统发生了变迁,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还必须“原貌”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这除了是由文化的本身特性决定之外,最重要的是由游客所决定的。游客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文化的真实体验,因此开发者必须围绕游客的文化需求而展开。为了更好地了解、欣赏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游客通过参与的方式追求情感的真实性。体验是当代旅游最为显著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阿尔文·托夫在《未来的冲击》中,把人类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与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一方面,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可以轻易地获取某件商品或者某种服务。在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性逐渐增强的情况下,消费获得的过程便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面对着社会的异化、人的异化,工作的日益规范化、单调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及人与他人关系的疏远,现代社会人心理上存在一种饥渴。现代人渴望获得某种激情、某种情感,渴望找到自我。

面对着物质财富的增加,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与感情需要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缓解。在都市里出现的高层建筑的丛林中,若人们被摩天大楼包围,何以遥望蓝色天际的云朵或变幻无穷的彩霞?人们被电视占据,哪来夏日里仰望星空的梦幻时光?且不说古雅的田园牧歌,就是一方无尘的绿茵草坪,一片蕴藏生机的春泥,也将成为现代人生存环境中弥足珍贵的诗意点缀。相反,在某种环境下的体验都可以暂时弥补人的心理创伤,游客在鲜明的功利目的下进行审美活动,明确期待审美过程的到来,有着浓厚的审美期待。

因此,游客在心理上极易受到旅游目的地多种美学要素的吸引。审美愉悦是游客在审美活动中的心理体验、享受,“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审美体验首先是打破游客身上浅层的文化束缚。从宏观角度看,文化功能与三道茶的改变相比,有的变迁却是违背旅游目的地文化价值标准的。“在地方民族文化、地方意向被商品化的效应下,只要有利可图,就可能成为被大量复制的对象。这种只用片段时间、片段意向打造的地方文化,常使得地方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与演进进程被忽略。”

文化产品要推向市场,面向消费者,但最终能否转化为商品,即实现交换价值“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社会的文化背景,二是文化商品的社会运作机制”。文化商品进入社会消费领域,它就不再按照生产者原有的意图而存在了,不同的游客在旅游中、文化消费中会根据自己独特的标准赋予文化产品新的意义,这就导致了文化产品的存在形式和意义发生了改变,甚至完全背弃了生产者原有的意图,也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文化旅游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旅游目的地文化发生了变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它是一种计划性很强、主动参与性高,参与双方相互协调互动性强的活动。“传播的确说是一种互动,它不仅仅是再现或描述,事实上它也是对世界的塑形与建构”。

文化与传播两者是息息相关交融在一起的,文化因传播而不断发挥壮大,通过传播,人类不断创造文化,促进文化的变迁;传播则因为文化的渗透而频繁发生,传播是通过符号进行的,而符号是文化的最小单位,没有文化意义上的符号,便没有传播。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编码、解码的过程,也就是文化信息的形式化传播。传播者将文化信息进行编码,然后通过一定的媒介,在一定的传播环境下,传播到受众。受众通过对文化信息的编码进行译码,最终得到传播者的文化信息。按照符号学的观点,“符号是符号具与符号义的结合,是表现层面与内容层的共同体”,由于符号的特征,传播者为受众译码留下无限的语言空间,正是符号都内含着丰富的含义,让人难以穷尽。另外,由于社会环境、个人等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符号义或者符号的意义层面最终由译码者自己决定,传播者的编码与受众的译码只有在理想状态上一致。

作为特殊的传播形式,文化旅游以文化传播为特色,最为明显的传播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到游客受众身上的传播。在这一层面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开发者通过一组组特殊的符号,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到游客受众。面对开发者的编码符号,游客由于自身内外因素的影响,最终“译码”出的符号意义(文化精神)不一定就等同于旅游目的地的是文化上的自由性。自由性的加强便出现了潜在的“无功利”现象,进入了审美状态,开启了审美之旅。(www.xing528.com)

第一,自由之心可以促使审美主体审美知觉的形成,构成发挥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发现美,把握审美对象的本质。在长江中游南岸赤壁市境内的赤壁古战场遗址上,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赤壁”刻在石壁上,船下是湍湍而流的江水。游客站在船头上,忘却了现实生活的种种纷扰,望着眼前的一切,心中自然会有一种崇高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谓思绪万千,令人陶醉。它以审美心理体验的方式突出了审美想象的意义。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往往能够引起游客的审美想象,巫峡神女峰的故事传说,神女峰,近看只不过是普通的石柱,没有吸引人的地方,但从远处看,云雾下,神女峰变得模糊不清,具有一定的自然景色美——朦胧美,在神话故事的指引下,游客开始发挥审美想象,享受诗意化的美。

第二,自由之心也可以促进审美主体的再创造。在文化旅游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首先是开发者、设计者的第一次创造的“美”,但由于受审美期待、审美心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游客都会再次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第二次创造,甚至多次创造。

第三,自我的实现。文化旅游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进而丰富着自己的文化知识,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同时也促使旅游主体的文化人格得以塑造与完善。

通过文化旅游,游客得到了情感的释放,缓解了压抑,这有助于游客挖掘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激起对生命的热爱,获得审美的享受,心理的调节,从而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文化旅游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上的旅游,因此,这也决定了文化上的独特性(文化原貌)便成为文化旅游能否开展的前提,也是旅游目的地能否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由于文化的符号性,来自不同文化时空的游客可能有理解上的障碍,但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文化系统中,其潜意识已经接受、认可了该文化系统,在其他旅游因素的介入下,游客依然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符号的意义;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众虽然需要不断地做出反应、译码,但译码过程中也是有一个基本的底线,过分“偏离译码”是不会得到当地文化系统的认同,在双方互动的情况下,游客会不断地修正,受众与传播者会达成“文化上的协议”,游客也就了解到旅游目的地文化系统的基本规范,成功“译码”;现代游客渴望一种“真实感”,通过旅游来满足“真实”的需要。文化旅游是一种消费活动,文化成为一种交易的商品,最终展现在游客面前。

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感受到“真实”的文化。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的嵩山少林寺,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寺、佛、碑等景点了解少林文化,也可以观看大型武林表演接触少林文化。从激烈的武打场面到博大精深的经文,这些都是少林文化不同层面的展现。因此,开发者必须打出文化品牌,强调自己文化产品的独特性,还要保持文化上的本质,不能偏离原有的文化发展轨道,否则会导致旅游的失败。洞经音乐(又称纳西音乐)是丽江文化旅游推出的主要产品,以三老(老学员、老乐器、老乐曲)而闻名,是古老丽江文化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一代的出现,洞经音乐发生了改变,一些新的因素不断加入,但其“传统”依然保存下来,依然保持文化上的“原貌”,依然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旅游文化需求的影响,再加上文化本身特性所致,旅游目的地文化又“再现”在游客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