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文化旅游研究:整合产业与探索

北京文化旅游研究:整合产业与探索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源整合是发展文化旅游的最佳途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协作的产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景点以及公共服务部门等在这个大产业内互相依赖、互相合作,才能形成令人满意的旅游产品。在研究旅游开发中的资源整合问题时,把文化旅游开发地视为某一组织,那么就可以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对资源整合进行分析。

北京文化旅游研究:整合产业与探索

1.基本概念

整合(integration)作为普通词语,由来已久。作为术语,首先被用在数学(积分、积分法)和物理学(匹配),并已涉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时间上排列,最早的要推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他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法则基础上构建起社会进化理论,通过对社会的“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的分析,提出了社会整合的概念。在斯宾塞的理论中,整合的对象成了社会不同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了可以看见、可以触摸的实体,同时也包括了抽象的虚化的概念。“整合”可理解为“整体”“结合”“集成”“同化”等,但似乎都没有“整合”达意。“整合”既准确表述了事物间的动态作用又强调了事物间结成一个整体的独特性质。

资源整合就是将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旅游产品整合。旅游产品是指提供给旅游者的一切吸引物及其他必需品,它可分解为三个核心:旅游吸引物;旅游交通;旅游经营接待。其中旅游吸引物的地位和作用是主要的,这是引发旅游需求和实现旅游目的的对象,而旅游交通和接待服务是实现旅游目的的手段。

旅游产品整合不仅仅是指旅游吸引物、旅游交通、旅游经营接待三者的协调,而且是旅游吸引物的整合,即旅游产品整合是指以文化历史、地域、环境为主线,以现代技术为手段,系统地、全面地、跨区域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也就是从时空相结合的角度开发旅游产品,即旅游产品整合。旅游产品整合既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又避免了各种地区旅游产品的雷同;既使浓缩凝固了的人文旅游资源利用现代技术呈现出图、声、像的完美结合的一种历史再现,又使自然旅游资源与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协调,淡化人文痕迹,保护了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

多元整合。资源整合是发展文化旅游的最佳途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协作的产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景点以及公共服务部门等在这个大产业内互相依赖、互相合作,才能形成令人满意的旅游产品。多元整合将是今后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向。整合按范围划分为局部整合与总体整合:局部整合是在局部范围内小规模地加以调整和重新配置,而总体整合(又称全方位整合)是从系统的角度对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总体规划和调配。

2.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相关理论

(1)密度依赖理论。密度依赖理论(Density Dependence)是组织生态学的一支分支,组织生态学是通过研究生命个体的生存竞争活动用其与所处环境的相应关系来解释社会经济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的一支理论,目前在管理学和组织学方面运用得最为广泛。该理论认为一个组织中的种群大小受环境中未耗竭资源数量的限制,环境内的资源丰富程度及相应的供给是决定组织内竞争者数量和竞争者程度的首要因素。在研究旅游开发中的资源整合问题时,把文化旅游开发地视为某一组织,那么就可以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对资源整合进行分析。

任何一处旅游开发地都存在一系列用于开发的资源,它们可能相互关联,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主题,也有可能毫无关系,但是无论如何,对它们进行开发都需要投入财力、人力、物力,它们的生存发展都需要客源市场。由此可以把这些旅游资源视为旅游开发地的组织构成,把它们争夺资金投入、客源市场的竞争行为视为生物种群的生存竞争。这时根据“密度依赖”理论可以发现,当某一旅游地的游客总量减少,资金投入总量降低,也就是说旅游地这一组织内的未耗竭资源数量受到限制,环境内资源丰富程度受到影响,那么,对于旅游地内的文化旅游资源而言,其面临的就是加剧的竞争环境,当这种竞争关系紧张到一定程度,未耗竭资源数量到达临界时,该文化旅游地就会最终放弃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或经营活动。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提升该组织内未耗竭资源的数量,这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从外部引入资源,二是转变组织内的不可使用资源为可使用资源,从而改善组织内种群的资源环境,缓解竞争关系。对于旅游地而言,这就意味着提升该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客源和资金,这也正是旅游地内资源整合的最根本动力。(www.xing528.com)

(2)生物地理学的竞争排斥理论。竞争排斥理论(Competitive Exclusion)认为,没有两个共享同一资源需要的物种可以在同一环境内持续共同生存。具体地说,两个物种如果依赖相似的环境,便会占据许多相同的生态位,而生态位重叠的必然结局便是物种对资源的高度竞争,并且当物种所依赖的资源相似性越高,相互间的竞争越激烈,以至于造成一种或更多种物种的灭亡。如果把旅游地内的旅游资源看作是某一生物物种,那么当两个旅游地进行整合时,这些生物物种所处的环境会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地的承载量在上升,另一方面,原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将面临新旅游资源的移入以及由此而加剧的竞争关系。尤其在原有旅游资源所占据的生态位(也就是旅游资源原来的目标客源市场)和新移入的旅游资源的生态位重叠时,竞争更加激烈,并会威胁它们的共存。所以在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时,要完成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并让它们能够和谐共存,关键是尽量减少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的生态位重叠,也就是说不同地域要根据自身的旅游开发状况和资源特点,对其文化旅游资源给以不同的定位,优势互补、互为依托,让它们能够满足游客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需求,减少它们间的竞争而加强合作。这也是大旅游原则的集中体现。

(3)共生理论。“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共生”的概念最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在1879年提出的,指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的状态。在现代生物学著作中,“共生”被认为是一种相互性的活体营养性联系。从理论上讲,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双方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共生的结果,往往使双方更能适宜环境,从而导致了生物的进化。“共生”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互利共生,和谐发展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模式。“生”不仅仅包含存在、生存,不是事物的简单延伸,而是吸收了新的质、新的内涵、新的要素,从而有着改进、提高、优化、发展含义。“共生”也就是共存、共在、共荣、共利。

“共生”至少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两个以上的独立主体的共同存在;二是这种共同存在是相互需求的、动态的、活生生的;三是“共生”包含了合作与竞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共生的内涵就是二者共同进化、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组织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能使组织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演化,是促进组织内部创新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互补效应和整体效应的作用下,地域在整体利益的驱动下,地域内旅游资源整合不断提升,包括整合的内容、领域、范围、形式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共生共赢,最终实现地域旅游地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共进多赢。

(4)产业集群理论明确的产业集群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来的。在此书的“再版介绍”中作者写道:“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里,我引入了‘集群’概念,集群即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殊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业化的制度和协会”。

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该书还指出,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以及互补性,即产业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这种机制既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同时又有利于互动式学习和技术扩散。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从而形成持续创新动力,可见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是产业集聚难以相比的,产业集聚只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单靠地理上的集中并不一定能形成区域内部的共生机制。因此,从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阶段来看,产业集聚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产业集群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一经形成,它就具有一种自我强化的内在机制促使其进一步的成长,形成集群效应,不仅使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增强,而且作为一个整体的产业集群也表现出特有的竞争优势。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是产业集群有利于知识和技术创新,形成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二是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集群内企业的交易成本;三是产业集群有利于获得外部经济效应;四是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五是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在竞合博弈中获益。

(5)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n)首先提出。在《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弗里德曼提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由核心区(Core Regions)和边缘区(Peri Pheral Regions)组成的。核心区主要是城市集聚区,工业发达、技术先进、人口和资本集中,经济增长速度快;外围区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

在核心—边缘理论中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在发展中,核心区居于统治地位,对资源要素的集聚或扩散起主导作用,外围区依附于核心区而发展。但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空间结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边界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在区域旅游整合中,不同区域在旅游资源、交通状况、经济水平等方面会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旅游资源品位高、可进入性强、基础设施良好的区域会逐步发展成为核心区,核心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会向外围辐射,形成与核心区紧密联系的边缘区。核心区和边缘区是主次相连、密不可分的,二者通过旅游业各要素之间的流动,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外围区为核心区提供资源和地域空间,使核心区的扩散得以实现;核心区为外围地区输入资金、技术、客源、人才等要素,使外围区发展壮大。因此,在区域旅游合作中,核心区与边缘区应该是一种平等竞争、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当前,生产力快速发展,旅游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壮大,当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旅游核心区就会超出原有的地域范围向外转移和延伸,带动边缘区的发展和壮大,形成新的核心区。开发出个性化产品,又要合理利用资源,以免破坏环境,改变历史风貌;既要满足当代人文化旅游的需求,又不能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旅游需要能力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