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70年演进成果

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70年演进成果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苏省作为运河申遗的牵头省份,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享有更丰富的沿线文化遗产和更繁华的沿线城镇,构成了运河文化带战略行动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了践行习总书记“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的重要思想,江苏省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工作部署与举措,稳步有序推进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70年演进成果

一、江苏大运河文化建设背景

(一)国际背景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中国大运河”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事件标志着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的整体价值和保护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这一里程碑事件的后续工作充满了各种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大运河作为“活态”存在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问题。

众所周知,目前《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运河文化遗产大都已经成为历史,只能作为历史遗迹而存在。而我国的大运河是唯一一个仍处于使用之中的活态性质的河流世界文化遗产,例如运河货运、协调泄洪、良田灌溉、旅游观光等,大运河的“活态”特征决定了其区别于其他世界遗产项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首先体现在其功能方面,即大运河仍处于“使用中”的功能真实性,其次体现在其环境、遗产点的保护、建设及开发的真实性上;大运河遗产的完整性则体现在对其历史功能的传承,及相关的管理保护和支撑上。

运河的多方面治理工作涉及多个层级和多方利益群体。在运河资源配置中的多方博弈使得运河治理的问题相当复杂,一方面申遗成功为江苏段的系统保护、开发和治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难题和挑战。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采取的管理模式是“动态管理”,即通过定期报告和监测对遗产国实行评估和管理,而那些未能达标的世遗项目则必须接受相应的“退出机制”。并且世界遗产委员会规定,“当目标遗产面临着确定的具体未来危险,或面临会对遗产的固有特性造成损害的威胁时,但尚在人力可以补救的范围内时”,它会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由此敦促世遗各缔约国及时补救,并定期审查其效果,最终决定将此世界遗产是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还是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被《世界遗产名录》除名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旦被除名,不但直接损害缔约国政府的国际声誉,而且极大导致遗产价值的降低。

(二)国内背景

上文提及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简称为《规划纲要》),是目前各地进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统领性文件。它凸显中华文明的底气,也张扬民族创新的志气,是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性科学规划。就其对文化再造、驱动社会经济变革的意义而言,它是划时代的。《规划纲要》系统阐述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的和目标,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立场,这是建设的出发点,立意极为高远,展示了一幅民族文化复兴的辉煌画卷,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了“一轴三带五片区六高地”多点联动的方案。一轴引领、多翼齐飞,为中国大运河走向未来规划出美好的蓝图,是大运河书写历史新篇章的重要理据。

古今人们在建造和使用大运河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文化积淀,呈现出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大运河的普适价值。根据中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要求,江苏省要延续大运河的价值须将保护、传承和利用有机统一起来,在尊重以下几点的基础上推进相关工作。

首先,保护和传承需要尊重历史、叙述历史。启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表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绵延流长,在新时代的潮流与运河文化交互融通的征程中,仍需正确处理好客观叙事、理性阐释与时代书写的多重关系,必须明确基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客观完整的运河叙事是基础,尊重历史才能使历史获得尊严,因此强化对运河历史文献、文化遗存的深入研究依旧是建设的出发点。立足于对真实完整的运河历史研究、理性阐释运河文化价值,揭示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是文化带建设的方向,因为今天的文化重塑不只是为着思幽怀古,更重要的是在中华文化的内核中发掘有益于提升文化自信的要素进而发扬光大,书写出新时代的运河华章。《规划纲要》所阐述的要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把“魅力运河”“美丽运河”“多彩运河”呈现给世界,正是时代书写运河的目标。所以,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开启新征程之际,客观的历史叙事、理性的科学阐释与时代的华章书写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

其次,需要保护已成型的文化积淀,更需要基于保护的发展。文化带建设必须让大运河的历史环境能够实现可持续化,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基于保护的发展。大运河不仅包含大量的遗产点,同样也与沿线城市和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密切相关,因此整个运河空间的不断增值和可持续发展是其价值延续的关键。世界遗产的成功申报使得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能够在更高的国际层面得以关注和实现,通过更加科学的管理和多元的主体来平衡不同的利益需求,实现运河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运河的保护并不是排斥对运河的使用和开发,而需协调处理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运河遗产价值的可持续作为使用和发展的前提及准则,实现遗产价值的可持续增值。

再次,利用好不仅需要改善生态环境,还需要积极谋划产业项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江苏省不仅需要保护优化运河生态环境,还需要积极谋划相关产业项目,促进文化、环境和旅游的融合,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江苏省运河沿线城市目前已经依托运河环境、历史及文化,规划了各种运河商业区,运河两岸泊头及旅游观光等产业项目。运河沿线的多样化历史文化资源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一方面应以运河流经的主要江苏城镇为节点,强化运河文物古迹、遗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另一方面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引导沿岸城市举办大运河民俗节庆活动和发展旅游产业等,打响大运河的江苏品牌。

二、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推进进程

在大运河成功申遗之后,首要的问题是要以此为契机,明确与之特征相符的系统性可持续保护开发路径。

表6-1 江苏省有关“大运河文化带”的相关工作态势

2017年,习总书记指出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而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城市共同的责任。江苏省作为运河申遗的牵头省份,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享有更丰富的沿线文化遗产和更繁华的沿线城镇,构成了运河文化带战略行动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了践行习总书记“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的重要思想,江苏省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工作部署与举措,稳步有序推进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2018年江苏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以文化建设引领带动各项事业发展,努力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从保护来看,申遗成功后,作为大运河遗产价值承载基础的运河历史环境是运河保护的主要对象。目前政府已经实施不少保护举措,但是保护和更新措施主要由政府主导,并且受到现实情况的制约,很多时候只能将大运河的历史环境简单化为单调的物质环境,并不能在抽象的历史环境层面有所建树。但是这样的保护途径难以实现大运河的可持续环境保护,亟需突破上述传统唯物保护观的制约,开拓人文与物质融合的新保护思路。

从发展来看,运河文化产业的建设方兴未艾。江苏正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转变,人力、技术、市场、资源、金钱等要素加速向运河文化产业积聚。江苏运河文化旅游已经发展成为知名品牌,苏州扬州各地的民宿发展迅速,淮安运河博览业、无锡运河文化创意业等均形成各自特色,沿岸各地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亦形成了初步规模。从区位优势上看,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竞相发展,特别是苏北经济发展明显提速,对运河文化产业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江苏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建设,不但具有重要意义亦具有现实可行性。

从保护和发展的融合来看,城市历史环境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有相互重叠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着力于发展和保护的动态平衡,强调在历史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保护、保全和复兴各衍生概念均演绎了发展和保持两者间的平衡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将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两者相结合,形成“可持续保护”的概念,是历史环境动态发展和保护间关系平衡的精确应对。可持续保护中,可持续是保护的过程和准则,需要遵从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质量性、时序性和发展性原则,保护是可持续的前提和结果,无论如何发展不能改变历史环境的本质。因此,历史环境的可持续保护是在历史环境生存阈值的区间内,以维持历史环境质量和活力为目标的一种积极生长的、综合系统的、公平参与的动态保护方式,专门应用于动态历史环境。

表6-2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本态势

为了凸显大运河对江苏省八地市的影响,我们以“运河”为关键词进行了检索,通过对全省运河沿线的关键词搜索,并运用DataMap插件,我们绘制出了全省和省内运河沿线八地市中在其名称中包含“运河”二字的地点分布,全省的分布图如图6-1所示。

图6-1 江苏省大运河相关的地点分布(黑点标示)三、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特色

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是以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迹等为主轴,以城市观光旅游、淮扬美食、民间工艺等为基础,以运河文化产业为依托,以水文化为核心特征,配合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载体的复合式带状文化带。其主要定位包括:古今文明相结合、历史文化与自然风格相结合、运河与城市相结合。(www.xing528.com)

(一)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总体特色

1.盐运漕运特色。古代大运河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盐运和漕运,盐运漕运亦是京杭大运河得以延续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古时候的淮扬运河,因此发展繁荣起来,成为经济集散地。漕盐运文化是运河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今日运河沿线复古文化产业的重要特色之一。

2.历史名城特色。运河沿线城市大多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城文化。江苏运河沿线八个中心城市中有六个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包括扬州、淮安、苏州、无锡、徐州、镇江,形成了中国最大最密集的古城连绵带。明清运河中有著名的四大都会,即苏州、扬州、淮安及杭州,而在这其中江苏独占三席,无疑凸现了江苏在运河中的显赫地位。而在新时代新时期的运河版图上,无锡、徐州等城市亦表现出了新型都市圈的优势。

3.湖泊湿地特色。江苏境内湖泊湿地众多,形成了连片成串的湖泊湿地及公园景区,包括著名的太湖、邵伯湖、蠡湖、云龙湖、天目湖、白马湖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等,这些湖泊湿地是大运河生态资源的重要补充,能够很好地连接、协调和保障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持续和发展,同时也能够成为运河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

4.江苏风情特色。江苏位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的过渡地段,具有迥异的南北地域风情,江苏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地,人杰地灵,可谓是“吴韵汉风,各擅所长”。苏南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得以不断辐射,展现了江苏苏南的婉约风情,而在江苏整体的发展推动下,苏北的江淮风情以豪放为特征亦逐渐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苏南苏北的不同风情造就了独特的江苏风情。

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兼具复杂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包容性、互动性与协同性等特征。政府、市场、社会多重力量聚合构成文化带建设的主体,其中政府是主导力量,是“掌舵者”,市场与社会可以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思想、产品、技术、知识、资本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展示的是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服务于当代人民的幸福追求,是当代人谱写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大地史诗

(二)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域特色

苏州:休闲型运河文化带。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东方水城,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枕河而居,拥有风姿绰约的古典园林、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诗意栖息,具有“东方水城”“人间天堂”的称号,是典型的休闲型运河文化带。

图6-2 苏州运河相关的地点分布(黑点标示)

无锡:创意型运河文化带。无锡曾是民族工商业四大家族聚居地,这四大家族创办的企业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因此无锡可谓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无锡对古运河遗留的工厂、工业遗迹等进行了大量的修缮、改造和再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运河创意工作区、文化展示区、新型生活区和文艺活动区,形成了古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在极大程度上引领了江苏运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图6-3 无锡运河相关的地点分布(黑点标示)扬州:古城型运河文化带。扬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有大量的运河遗迹和古代遗址,扬州通过整饬、整修等措施保护并维修了古城的历史街巷体系,在较大程度上保护并维持了古城建筑风貌和人文景观,充分还原了古汉、唐宋、明清时期的扬州的古城风貌,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扬州运河文化古城的“双东”(东关街、东圈门)名片

图6-4 扬州运河相关的地点分布(黑点标示)淮安:生态型水利文化带。早在2008年,淮安市即建成了内河堤岸中的运河生态护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进一步形成了大量多功能水利枢纽工程和天然的国家水利主题公园,这些举措使得淮安、淮阴两淮运河段成为一个“绿色人文景观带”,这一景观带不仅维持了运河原有的水上运输功能,还进一步发掘出其旅游观光功能,因此淮安古运河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全国内河水运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的样板。

图6-5 淮安运河相关的地点分布(黑点标示)

徐州:交汇型运河文化带。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自古以来就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的中转枢纽地,亦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华东地区的重要门户,徐州是东西南北文化和交通的汇集地,形成了以楚汉文化为特色的杂糅四方的徐州文化。

图6-6 徐州运河相关的地点分布(黑点标示)常州:旅游型运河文化带。常州在全国宜居城市中名列前茅,打造了各种主题公园和旅游景区,并精准定位其优势和亮点,做出了特色。以文化为魂,加强发掘与研究运河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努力塑造城市运河品质、品相和精神风貌。

图6-7 常州运河相关的地点分布(黑点标示)宿迁:历史型运河文化带。宿迁地处江苏北部,是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故乡,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近三千年的建城史,素有“华夏文明之脉、淮河文明之源和楚汉文化之魂”之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址、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6-8 宿迁运河相关的地点分布(黑点标示)镇江:山林型运河文化带。镇江境内拥有三个山系,形成“淮扬山字形”交叉,有名称的大小山体共有两百多座,是一个典型的山林城市,运河沿线的山林中不仅拥有宝贵的自然资源,还留下了历史悠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6-9 镇江运河相关的地点分布(黑点标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