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至今,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49年至1957年的八年间,文化事业推陈出新,初现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新闻出版、电影、曲艺、文博事业等革故鼎新,开始走向繁荣。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戏曲全面振兴,解放前走向衰弱的昆曲恢复了艺术生命;江苏民间歌舞经过发掘整理、成果丰硕,《花扇舞》《闹花灯》等艺术珍品重放光彩。第二个时期,1958年开始到196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事业在曲折中前进。1958年受“大跃进”气氛影响,大运河江苏段诸市大办文化事业,文艺创作中盛行虚假浮夸风,产生了一大批内容粗劣的标语口号式作品;1960年“左倾”错误得到纠正的同时,文化事业得到调整,文学艺术、戏曲、音乐舞蹈、新闻出版、美术等方面出现欣欣向荣局面;1963年到1965年受文化领域“左”倾批判影响,文化事业发展走向黯淡。第三个时期,1966到1976年的“文革”期间,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事业一片凋零,发展有所停滞,文化事业各个门类不同程度被破坏摧残,一批珍贵的古迹遗址遭到破坏。第四个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1996年开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广播电影电视业、新闻出版业和文化艺术业等全面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升,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产业总体呈现快速增长,广电、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报业和出版发行业主要指标高位稳步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广播电视业亮点诸多,在艺术创作、深化改革、科技进步等方面成效显著;艺术精品成果丰富,儿童剧、淮剧、昆剧等先后获文华大奖等奖项,海外巡演获得成功。文化旅游、广告会展、休闲娱乐和网络文化等新兴的文化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随着数字化浪潮对文化产品各个环节的席卷,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视频直播、微电子、数字阅读等新兴文化产业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快速增长点。大运河江苏段互联网文化产业这一新型业态也快速增长。
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总体而言其呈现以下四个主要发展特征。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20年,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产业飞速发展,正在逐步成为大运河江苏段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驱动力。199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6.23亿元,2001年还略有下降,但2006年回升到21.39亿元,五年后增加至70.05亿元,2016年又实现了翻番,达到144.76亿元。2017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生产总值达到601.88亿元,较2014年增长近一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2014年的0.72%上升到2017年的1.07%。此外,大运河江苏段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在2016年达到4340个,比2013年增加了752个。有学者研究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对制造业这一江苏主导产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冲击,表现为市场萎缩、产能过剩、产品滞销,但文化产业在完善经济结构、抵御外部风险、确保经济稳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化竞争中,文化产业势必推动大运河江苏段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大运河江苏段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低端制造业转向高端“智造”。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各市的文化产业规模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差距也逐步拉大。近二十年,苏州一直是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常州和无锡紧随其后,苏锡常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06—2016年这十年间由个位数上升到两位数,而其他五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到2016年也未突破10亿元。1997年,苏州、常州、无锡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3.92%、24.43%、12.08%,共计70.42%;2016年仍然占33.11%、18.77%、26.95,共计78.83%。2013年和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苏、常、锡均分列前三,尤其是苏州在2016年已经突破1000个。但是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生产总值来看,常州和镇江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更高,2017年分别达到2.86%和2.18%。事实上,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八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均较好,各市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摸清了重点,未来文化产业均有望成为区域支柱产业:苏州重点是传统工艺与创意设计融合,常州重点是动漫游戏设计,无锡重点是工业设计,淮安重点是工艺设计和文化旅游,徐州重点是传统工艺与文博会展融合,镇江重点是数字出版,扬州重点是乐器和工艺品生产,宿迁重点是演艺娱乐。(见图5-1、图5-2,表5-1、表5-2)
图5-1 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图5-2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各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表5-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生产总值及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表5-2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各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个)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过去几十年,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产业业态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呈现百花齐放的新势头。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事业以文学艺术(包括电影、戏剧、艺术表演、文学作品出版)、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业(包括报纸、广播电台、图书刊物出版)为主。“一五”计划期间,美术、摄影、雕塑、音乐、舞蹈和群众文化事业得到较好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运河江苏段也开始进行网络直播试验。2000年之后,文化制造业虽然体量最大,且持续发展,但文化服务业发展更为迅速。相比2013年,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各市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的企业单位数、年末从业人员、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了10.94%、11.67%、36.65%、44.92%,重点文化服务业分别增长了42.39%、33.44%、60.51%、63.62%,限额以上文化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单位数和年末从业人员虽然分别增长了3.88%、下降了8.72%,但资产总计和营业收入却分别增长了78.28%、86.46%。江苏省相关数据显示文化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明显:2012年,江苏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中,文化服务业占比(50.1%)首次超过文化制造业(49.9%),但就分行业而言,文化用品生产占比(34.1%)依然优势明显,比占比第二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高出14.5%,这反映出江苏文化产业仍然具有较强的“江苏制造”印记。(见表5-3、表5-4、表5-5,图5-3)自2005年以来,文化产业司发布每年《文化产业项目手册》,入选项目均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和较好的商业模式,政府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在资金扶持、投资融资、对接推介、项目规划创意、专家咨询、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扶持和服务,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促进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加快形成地方文化品牌。大运河江苏段2014年有86个项目入选,2015年有58个入选,2016年有32个入选,2017年有23个入选,2018年有27个入选。
从近五年入选项目的类别来看:一方面,旅游类项目优势明显,占比28.68%。旅游业是大运河江苏段的传统优势产业,2012年至2017年,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提高了59.97%和86.72%,但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下降了53.24%和33.41%。(见表5-6)另一方面,动漫类、数字文化服务类、创意设计类等新兴文化产业占比也都在10%以上,尤其动漫类占比已达21.32%。(见图5-4)
江苏一直以来坚持大力推动动画产业发展,在动画原创数量产业资源聚集和自主优秀品牌数量方面,江苏动画产业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动漫产业机构数由2011年的47个增长到67个,从业人口由2180人增长到1590人,原创动画和漫画作品数由87部增长到120部,产业增加值由不到9千万增长到接近2亿,形成了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影响力和产业辐射能力较强的动画产业集群。就大运河江苏段来说,常州、无锡、苏州被国家广电总局授牌为国家动漫基地。其中,常州动漫游戏产业开始于2004年,当前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规模的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先后授予常州“国家数字娱乐示范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化基地”。在文化部和江苏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五届,特别是2010年升格为国家级节展后,平台有所提高、影响有所扩大,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发展。此外,苏州蓝海彤翔搭建了文化大数据平台,通过众筹、众包的模式,每天完成的影视动漫项目总额将近400万元。大运河江苏段涌现出一大批影视精品力作,动画片《兔子镇的火狐狸》深受儿童喜爱。(www.xing528.com)
表5-7 大运河江苏段动漫产业发展情况
工艺美术类占比也较高(8.09%),目前大运河江苏段有中国工艺文化城、苏州宋锦文化传播及产业化升级、舟山核雕村、项王故里四个项目入选文化部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前三项属于艺术美术类。特色文化产业是推动城市再造、新型城镇化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治理、产城一体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表5-8 文化部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三、产业园区不断拓展
文化产业有很强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发展文化产业不仅需要在地理区位上相对集中,还需要在创作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相互协调。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具有明显的集群化特征。同时,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经济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成本优势已成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保障。文化产业园区就是文化企业向一个空间集聚,这不仅是在物理空间上集聚,更是向产业链集聚。近年来,江苏省依托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分步骤、有计划地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大力支持不同地区的城市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来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并且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园区、基地)创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软硬件环境,为各类创意产业人群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2011年,大运河江苏段共有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和示范基地26个,其中省级示范园区或基地23个,国家示范园区或基地6个,2016年分别增长至39个、35个、8个,从业人员由10487人增长至21048人。2018年镇江西津渡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姑苏·69阁文化创意产业园、苏州李公堤文创街区、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锡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扬州江广智慧城、如皋文化创意产业园、江苏安阳文化创意产业园入选江苏省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占据10席中的8席。(见表5-9~表5-11)
表5-9 各地区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和示范基地综合情况
表5-10 2006年大运河江苏段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基本情况
表5-11 2016年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和示范基地
四、产业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文化消费指的是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方式。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前,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娱乐消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学艺术(包括电影、戏剧、艺术表演、文学作品、美术、摄影、雕塑、音乐、舞蹈)、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业(包括报纸、广播电台、图书刊物出版)和群众文化事业(文化宫、俱乐部、乡镇文化站)。 20世纪7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随着货币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产业消费更新换代的步伐也有所加快。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收录机已经普及,电视机成为新的消费目标。20世纪90年代,组合音响等开始上市普及,紧接着电脑、手机、网络也开始成为消费对象。随着90年代江苏开始迈向小康,大运河江苏段文化旅游消费不断增长。
2000年之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转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17年,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各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3788元,比2014年增加882元,占总支出的比例为14.43%,比2014年提高1.1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1915元,比2014年增加505元,占总支出的比例为12.80%,比2014年提高0.28%。(见表5-12、表5-13)2016年4月,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2018年,全国共有45个城市被确定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2017年,苏州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这为打造“文化苏州”城市品牌形象,推动苏州“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苏州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苏州市研究制定《苏州市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实施方案》以及《促进苏州文化消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的“苏州市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小组”,开发建设“苏州市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
表5-12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及占总支出的比例
表5-13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及占总支出的比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