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运河城市文化传承70年江苏卷

大运河城市文化传承70年江苏卷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运河江苏段是大运河流经城市最多,河道路线最长,相关文化遗产最丰富的河段。因此,本章将聚焦江苏省大运河沿线城市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分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示范工程及其在文化价值呈现、价值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政策启示。大运河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再次,大运河江苏段文化示范工程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大运河城市文化传承70年江苏卷

大运河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京杭大运河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家族成员之一。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成为大运河沿线城市的重要时代命题。

大运河江苏段是大运河流经城市最多,河道路线最长,相关文化遗产最丰富的河段。2017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江苏淮安调研时,就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强调: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指示精神,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把大运河江苏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换言之,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成为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标杆,成为江苏高质量文化建设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现任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同样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他指出,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成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带的先导段、示范段和样板段,让江苏大运河成为大运河最精彩的一段,让人“一提到大运河想到的是江苏,欣赏大运河之美首先到江苏,研究大运河文化必须到江苏,展示大运河形象全国向往着江苏”。就此而言,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的传承需要特定的载体,大运河及其文化遗迹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但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的文化价值,不能仅仅依靠原有的物质载体,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的器物相结合,即创造性地将大运河文化与现代社会中的载体相结合,将大运河的文化价值与经济、城市和居民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大运河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空间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大运河沿线城市兴起的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关的工程建设已成为重现大运河文化,促进大运河文化与经济、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范例和经验借鉴。因此,本章将聚焦江苏省大运河沿线城市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分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示范工程及其在文化价值呈现、价值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政策启示。

一、大运河文化传承示范工程类型

大运河文化是指数千年来因大运河而产生、兴盛、发展和流传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大运河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大运河文化具有工程性特征。它与丝绸之路、藏羌彝文化走廊不同,大运河文化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科技和工程领域的智慧及杰出成就。大运河本身的工程性决定了对它的遗产继承不仅仅在于保护,而且还应与现代社会特征相结合并将其发扬光大。二是线廊特征显著。大运河江苏段横跨包括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淮安、徐州等十一座城市,河道延绵700多公里,遗产类型众多,是一个涵括文化、经济、生态等多要素的巨型线状系统。三是生态属性。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虽然其间经历过改道和断航,其交通功能在现代交通体系下的作用在不断下降,但一些功能依旧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在航运、灌溉、防洪等领域仍旧发挥着重要功能。四是大运河的文化融合性特征。用扬州博物馆馆长、大运河研究专家顾风的话来说,“大运河将中原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江南文化,甚至东南文化、岭南文化黄河文化、西部文化等几乎全部错综融汇于中国传统文明的悠久时空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应仅局限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还应综合考虑大运河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的发扬、拓展。

(一)大运河文化传承示范工程是文化传承的活载体

江苏大运河示范工程建设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不仅有利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的保护、传承、利用,也有助于传承和利用其他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助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首先,从遗产数量上来说,大运河江苏段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大约有世界大运河文化遗产段(点)28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座,历史文化名镇19个,历史文化名村7个。此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9处,国家非遗和省市文化遗产101项,江苏大运河沿线的水利工程文化遗迹也非常丰富。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更高效地发挥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其次,从区位上来说,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江苏大运河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区域。它将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连成纽带,形成了独特的大运河经济带、文化带、城市带和交通带。大运河通过水路沟通南北、贯穿东西,成为我国京津冀联动协调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因此,大运河文化示范工程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非凡。

再次,大运河江苏段文化示范工程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大运河江苏段城市包括宿迁、徐州、淮安、无锡、苏州、镇江、常州等8个城市。大运河江苏段全长700公里,从南到北,贯穿整个江苏省域。另外,大运河还连接淮河、长江两大河流,构成了江苏最为重要的文化空间和生态空间。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可推动城市群和特色乡镇建设,促进文化项目联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充分发挥大运河的多维度价值,推动江苏建设生态文明和文化强省。大运河江苏段融合淮扬文化、楚汉文化、江海文化以及吴文化等传统地方文化为一体,形成了包容多样、兼收并蓄、魅力独具的运河文化长廊,在江苏文化强省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大运河是我国主要湖泊所在地,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因此,大运河的水体安全价值和生态文明建设价值重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江淮生态走廊建设相结合,会产生强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言蔽之,大运河示范工程建设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文化价值传承、保护和利用有重要价值,也对城市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着助推作用。

(二)大运河文化传承示范工程类型及相互关系

根据江苏省政府对大运河江苏段建成全国大运河文化的先导段、示范段和样板段的基本要求,可对大运河示范工程进行类别划分。大运河示范工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类别: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大运河环境景观整治工程、大运河文化示范段创建工程(包括大运河文化产业拓展、大运河文化的内涵研究与展示、大运河文化带的传播与弘扬)、大运河旅游业提升工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民生优化工程。由于大运河不同类型的示范工程所要达成的目标不同,因而,每个子示范工程的核心内容和逻辑关系也不尽相同。

1.大运河文化传承示范工程类别

其一,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内容。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祖先留存下来的遗产,大运河水利工程更是华夏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数千年以来,大运河在促进经济社会繁荣、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文化交流和大运河沿线城市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传承大运河文化,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大运河打造成世界闻名的响亮名片,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时代命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仅可以融合千年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发展特质,打造世界级文化发展平台,也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更是增进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战略选择。因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遗产保护部分是大运河文化传承和利用的基础性工程。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核心内容有:保护和修复现有与大运河相关的文物、遗址;发掘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和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其二,大运河景观整治工程。在古代,大运河的漕运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其运送兵马粮草确保均需,运送赈灾物资保障民生。随着现代交通网络的布局和体系化,大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渐削弱(尽管部分水道仍发挥着运输功能),再加上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了大运河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此外,随着城市建设、沿线大运河景观遭到一定的破坏,亟待通过大运河景观整治工程让大运河景观重现生机。大运河景观整治工程的核心内容包括大运河河道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文化景观带的修复与重建,以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同。

其三,大运河文化示范段创建工程。文化示范段创建是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开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如果说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属于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那么大运河文化示范段建设工程则旨在对大运河文化进行利用和拓展。大运河文化示范段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在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将其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关联。大运河文化示范段建设工程又可以分为,大运河文化产业拓展、大运河文化的内涵研究与展示工程、大运河文化带的传播与弘扬。简而言之,在大运河文化价值创建中,要拓展大运河的价值内涵,发掘其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人文精神和日常生活文化,将其与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联系,丰富其价值功能。

其四,大运河旅游业提升工程。大运河进入“后申遗”时代,如何开发和利用大运河的文化遗产成为大运河沿线城市的重要使命。大运河沿线城市不仅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因而从旅游业着手,开发和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成了运河沿线城市的通行做法。大运河旅游业提升工程的核心是旅游和人文景观开发问题,要着重区分大运河旅游业与其他旅游资源的不同禀赋。换言之,大运河沿线城市在旅游资源禀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侧重点也不相同。例如,有些城市有较多的山水遗迹、人文景观,而另外一些城市则在水域风光上更甚。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旅游资源富集,通过大运河旅游业提升工程可以使旅游资源成为促进江苏大运河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其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民生优化工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以民生为中心,通过大运河文化内涵的拓展、开发和利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例如在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景观带以及沿河建筑的修葺、保护和利用上,要充分获取居民的理解和信任,让其参与到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中来,让居民切实地体会到文化带建设给其日常生活带来的利好。简而言之,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民生优化工程,让沿线居民从大运河文化带的重建中得到实惠,让其生活质量有本质的提升,这也是民生优化工程的中心内容。

2.大运河文化传承示范工程类别间的关系

本章提出的遗产保护工程、景观整治工程、示范段建设工程、旅游业提升工程、民生优化工程等五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工程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体系,也存在着逻辑关联。按照习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所提出的“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总体要求,可以将各个类别的子工程归为不同的体系之中。其中,遗产保护和景观整治工程属于“保护好”大运河文化遗产范畴,示范段建设工程属于“传承好”大运河文化遗产范畴,而旅游业提升工程和民生优化工程属于“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范畴(图4-1)。

图4-1 五大示范工程之间的关系示意

二、大运河文化传承示范工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遗产保护工程

江苏省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启动得较早,许多城市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本节以大运河苏州段的运河古城保护为例,阐释大运河遗产保护工程的现状与经验借鉴。

大运河苏州段城市建设围绕水城融合发展目标,打造标杆性历史文化名城。尤其在2012年,苏州城进行了三区合并,使得苏州古城的遗产保护和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于苏州古城而言,进行总体布局调整,明确历史文化名城的功能和地位,确定城市发展方向,是关系大运河苏州段遗产保护的首要问题。大运河苏州古城的遗产保护遵循“古今兼顾、新旧两利”原则,其核心内容是“发展新区,保护旧城”。从整体“文化保护”思路出发,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苏州城的深厚文化内涵根植于其独有的城市形象之中,城市内的大运河文化遗迹、公园、景观都构成了其独特的城市风貌的一部分。“水城交融、互为补益”是苏州古城保护、修复和扩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遵循“保护老城区,扩建新区”新城市发展思路。

根据苏州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将保护范围确定为“一城、二线、三片”,其中“一城”是指苏州护城河内的古城,“二线”是指苏州古城外的山塘街、山塘河以及上塘街和上塘河,“三片”是指虎丘枫桥寒山寺留园西园。大运河苏州段的古城保护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两个保持、一个保护、两个继承和发扬”。两个保持分别指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的水系和小桥、水巷特色,保持路、河并行的格局和道路景观。保护是指保护古典园林、文物遗迹和古建筑群不受破坏。继承和发扬古城环境空间的处理模式和传统建筑的艺术特征,继承和发扬与大运河相关的地方文化艺术。另外,《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中进一步提出“整体山水格局”的概念,即“以水为脉、以文为魂、以山为缀、以业为根”的建设理念,突出强调“东方水城”的主题,重点凸显出城市与四周山水相互依存的整体关联。

在苏州大运河遗迹保护和古城开发模式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市先后进行了7次重大城市规划。从《苏州城市规划(1959年)》《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86—2000年)》,再到《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等历次重大城市规划中,都遵循系统观和科学观的原则进行城市建设规划。二是完善大运河文化遗迹保护的制度建设。为了确保一系列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落到实处,苏州先后出台的政策法规有,《苏州城市规划条例》(1995年)、《苏州市区河道保护条例》(1997年)、《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2002年)、《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2003年)、《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2005年)、《苏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2005年)等。从法律层面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合法依据。三是合理布局城市各区位功能。苏州大运河段城市文化遗迹保护中,基本遵循了“旧城保护”和“新城拓展”的基本原则,打破了原有“一核四城”的格局,实行三区合一的古城保护策略。这样一方面避免了“一核四城”格局造成的人流过于集中在古城中心,导致古城核心地段地价飙升和人口过载现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新区的适度人口规模和合理的人口结构,实现苏州古城的功能向“居住、旅游”等转变,加强城市新区中心区的建设力度,使古城发挥其文化集散、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进而在苏州古城保护方面呈现“良性循环”。

(二)景观整治工程

大运河景观治理工程是“传承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大运河景观整治工程应不拘泥于景观整治本身,它还包含着广泛意义上的环境治理、景观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发展。限于篇幅,这里仅以大运河景观带建设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的示范工程为例来说明大运河景观整治工程的现实价值和经验借鉴。

江苏段大运河有丰富的景观资源,依托大运河的自然资源打造江淮生态走廊一直是江苏省大运河沿线城市的重要任务之一。扬州市早在2014年就提出在扬州市域范围内依托南水北调干线和重要湖泊湿地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构想,且在2016年扬州市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列入未来五年重点推进的“十大事件”。“江淮生态走廊”建设之所以得到扬州市政府的重视,主要是因为江淮生态走廊建成后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显著贡献。一是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意义重大,它契合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需求。江淮生态大走廊最南端是扬州三江营与淮河、长江的交汇点,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核心地带和源头,并依次经过江苏省的泰州、淮安、宿迁、徐州等地逐级提水北送。依托南水北调干线建设江淮生态走廊是“水韵江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流共治和优质水源北输的重要战略。二是江淮生态走廊建设与长江保护战略高度契合。江淮生态走廊既承担着“优质水源北输”的重任,也肩负着“清水入江”的使命。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遵循“山水林天湖”共同构筑“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进全域性生态保护与治理,打造“清水廊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也呼应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三是江淮生态走廊建设有助于强化“绿色江苏”发展目标。江苏版图占据全国1%的土地面积,却承载着6%的人口和10%的经济总量,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紧张,环境压力巨大。建设江淮生态走廊有助于统筹推进区域空间布局的优化、产业的节能化、生态规模化和污染防治精准化,聚力打造环境生态样板区、环境治理先行区和绿色发展示范区。四是江淮生态走廊是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载体和样板工程。

概而言之,江淮生态走廊建设作为大运河景观带整治工程之一,对其他大运河城市的景观整治带来重要启示:一是景观整治需要与国家战略相一致,统筹考虑区域利益与全国层面的整体利益;二是景观整治的价值与意义不仅通过旅游、环境美化等来体现,而且还应与地区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乃至国家发展规划相联系;三是景观整治的核心要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相结合。运河文化离不开水,南水北调输送到北方的宝贵的水资源不能浪费,更不能破坏环境。现在不少地方滥建水景,动辄“再现运河繁华”,甚至要完全恢复运河故道,根本没有考虑河里的水从哪里来,怎样常年维持,更没有认真做过环境评估,这样的景观整治不仅不能给群众带来利好,反而会让群众利益遭受损失。

(三)示范段建设工程(www.xing528.com)

江苏省两任省委书记都强调指出,要将大运河江苏段建成全国大运河文化带的“先导段”、“示范段”和“样板段”。如何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示范段”,成为江苏大运河沿线城市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重要命题。大运河示范段建设工程可以分解为大运河文化内涵研究与展示工程、大运河文化产业拓展工程和大运河文化传播与弘扬工程等几个方面,做好这些工作,大运河示范段建设目标方可顺利实现。

1.文化内涵研究与展示

自大运河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与大运河相关的研究工作也掀起了新的高潮,许多高校和社会研究机构纷纷成立大运河研究专门机构,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地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根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有关大运河研究的专门机构(研究所、研究院或研究中心)有七八家之多。其中包括扬州大学设立的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扬州市广陵区大运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镇江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江苏大学设置的大运河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南京邮电大学设置的大运河研究中心、江苏省社科院设置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等。最近五年,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此外,大运河文化展示工程也成为大运河沿线城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几年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展示工程有了重大突破。例如,淮安拟打造“运河之都”、扬州倾力建设“运河原点”、无锡建设“江南水弄堂”、苏州绘制和再现“姑苏繁华”等。这些形象展示奠基了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标杆地位,也加快了江苏段大运河的文化传播。

2.大运河文化产业拓展

2017年习近平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了“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的重要指示,同年12月“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在杭州开幕,在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城市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产业联盟。倡议书中提出,“共同树立保护优先理念,共同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共同动员社会力量资源”,充分体现出运河沿线城市携手发展的愿望和决心。大运河产业联盟城市的文化产业占据中国文化产业的60%左右,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省内,大运河文化产业拓展工程也正在大运河沿线城市如火如荼地实施中。典型的如扬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启动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工程,淮安打造农耕文化产业园工程等。

(1)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投建

为全域展示大运河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扬州投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前期规划资料显示,大运河博物馆将向世人全面展示大运河文明演进历程。展示具体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展示大运河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重大影响。大运河博物馆将设计一座观景塔,从大运河博物馆展厅顶层经过一条廊桥便可进入观景台,人们站在塔顶就能俯瞰大运河扬州段的美丽风光,将整个三湾景观尽收眼底。观景塔的设计凸显了扬州地方文化特色,是大运河的代表性建筑,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将是大运河畔的一道重要文化景观。

(2)淮安市农耕文化产业园

近年来,淮安市依托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优势积极打造大运河畔农耕文化产业园,于2017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第五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园区规划面积352平方公里,涵盖了淮阴区运河沿线的三个镇。园区以现代农业服务业为引领,以优质稻米、养殖为主导产业,园艺和休闲观光为特色,引进花样年华田园综合体和大运河世界遗产小镇等三产项目18个。另外,园区有完整的科技研发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先后与国内21个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现已建成13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在2015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园区创新能力高居全国第三,省内第一。淮安依托城市自身发展优势,结合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打造农耕文化产业园,为大运河其他文化产业化发展树立了标杆。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大运河文化产业化拓展可能会陷入千篇一律的局面,因此,要遵循“绿色、共享、共治”的基本理念,从现代化视角出发,嫁接新技术、新经济,再造大运河文化气质和商业生态,培育大运河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大运河文化传播与弘扬

大运河文化传播与弘扬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环节。大运河江苏段各城市在大运河文化传播与弘扬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案例。例如,淮安打造的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等建设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价值弘扬起到了典范作用。早在2015年,板闸遗址在淮安被发现,淮安市政府即意识到这一大运河遗址的重要价值。在淮安,通过政府出资的形式收回已经出让的土地,把商业用地调整为文化遗产保护用地,并将其规划为大运河遗址公园和“闸文化”博物馆,力图打造成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经典之作。另外,苏州围绕水文化进行生态修复,努力提升大运河沿线景观环境,彰显“因河而兴,依河而居”的水乡文化风貌。扬州作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者,在大运河文化传播与弘扬方面走在前列,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成为世界大运河文化遗产交流、研究和创意开发的重要平台。不过已有的大运河文化传播与弘扬实践中,多数基于一城或一地的文化格局打造文化传播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传播的功能性和效率,也降低了其成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级别。因此,在大运河文化传播和弘扬工程建设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大运河文化传播与弘扬工程的文化视野应足够宽广,即立足中国文化根基,面向世界,不仅与中国现当代文化形成对话或关联,也要与世界文化对话与比较。二是注重文化传播中的互融互通,注重打造典型文化产品。例如作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的淮安、扬州两地,文化上具有近缘性,因而可以对两地文化进行协同开发和共同打造文化交流平台。两个城市可以联合开发“生态—水文化”品牌。三是联合开发彰显特色文化创意品牌,加强梳理特色资源,在文化规划中确立关联性大、产业链长、带动性高的文化创意点,打造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文化创意品牌。以淮安为例,淮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常见的民间文艺类型的文化资源丰富。例如,楚州十番锣鼓、洪泽湖渔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整理、活化,引入商演,形成既具地方特色,又具大运河文化特质的文创品牌项目。四是注重多媒介传播,尤其要开发出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以提升文化传播效能。常规的文化传播渠道包括网络、平面媒介和电视宣传等。设计与运河城市有关的网游,在手机平台上开发适用于苹果、安卓系统的应用程序,把大众传播与网络口碑传播、组织传播集合在一起,发挥多重传播效应。

(四)旅游业提升工程

旅游业提升工程是大运河文化传承和利用的重要路径。大运河沿线城市寄希望于系统规划和开发高标准的大运河旅游品牌,将大运河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以运河文化为基础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大运河江苏段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江苏省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大运河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优势。大运河江苏段的旅游开发规划,力图将大运河江苏文化全面融入全国大运河的旅游格局之中,同时也尽量凸显江苏地方文化特色和文化元素。重点打造以运河城市、运河城镇为中心,突出淮扬文化、吴越文化和江海文化等地方文化的融入。通过整体设计和联动发展,充分彰显大运河江苏段文化旅游的魅力与品牌价值。简而言之,将大运河文化资源、大运河景观设计与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三者有机融合,做大做强大运河江苏段旅游品牌。

1.打造运河旅游名片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具有价值多元性,其历史价值需要深入挖掘。实际上,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所具备的历史延续性也正是因为这些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存在才得以实现。以苏州为例,苏州打破常规的“一核四城”格局,采用“三区合并”模式进行城市建设,主要基于大运河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进行考量。三区合并有利于保护苏州古城风貌,传承运河文化遗产,将城市建设和发展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古城保护的历程中,因为区域划分而造成的限制已经禁锢了古城保护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比如山塘街因为受金阊区和平江区两个区域管辖,在景区的保护性修复过程中,就造成了较大的困扰,降低了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护工作的进展。因此,三区合一所形成的“两环、三线、九片、多点”的保护结构对苏州古城整体性保护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涉及的“九片”有,阊桃片、拙园片、平江片、怡园片、天赐片、盘门片、虎丘片、西留片、寒山片。这些片区经过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其中现有的诸多历史文化资源、民情风俗都有待进一步得到挖掘、规划和深度保护,从而为树立苏州文化品牌奠定基础。

2.做强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在对苏州古城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基础上,使古城区逐渐形成主要面向旅游服务的文化特色商业区和旅游区,这就需要有效地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做大做强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仍以苏州为例,苏州在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几年来苏州的文化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苏州市实施了“水乡古镇”规划,新建了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平江历史街区,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力在逐年提升,但这相对于苏州的文化资源开发程度和旅游品牌的塑造而言,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水乡古镇”的定位,对各主题公园、太湖、阳澄湖、金鸡湖等进行策划包装、宣传,充分打造其文化品牌,形成苏州文化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新局面,为古城保护增添新色彩。

(五)民生优化工程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凸显出其重要的民生价值。一是大运河航道作为一种水上交通运输方式,可增加从业者的经济收入。二是大运河的环境整治和旅游开发,有利于改善大运河沿岸居民的生活状况,让老百姓的休闲环境得到优化。由此可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与老百姓的民生改善息息相关。三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应引导运河沿岸居民的文化消费,探索有效的文化开发模式,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深入挖掘大运河沿线居民的文化消费潜能。四是在大运河文化带的开发、传承中,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增加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协调好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居民生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五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坚持“惠民”原则,在运河文化带指标体系中,应充分凸显反映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的相关指标。充分挖掘大运河在满足民生和人民日常生活需求中的重要价值,真正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成让人民切身感受到的民生体验。

三、大运河文化传承示范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少统一规划和引领,多头管理,局部存在环境脏乱差,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与研究不够,传承利用方面力度不足等。正视这些问题,有利于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早日实现把大运河江苏段建设成为全国大运河文化的先导段、示范段和样板段的目标。

(一)建设典范工程

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工程应立足江苏段城市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大运河示范工程的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工作,使江苏省大运河段的文化带建设在制度框架下有序推进,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树立典范。

(二)推进共享共建

推动江苏省各个运河城市之间建立完善的共享、共建机制。例如,建立“河长联系制度”为大运河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具体而言,可以在大运河各个城市之间建立联防、联治的综合治理机制,重点加强大运河流域的土壤污染、水、大气污染等的联合防控和联合治理,实施污染防治和减少排放的“蓝天工程”,提升水系统、大气循环系统的污染治理能力,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生态格局。

(三)创新合作机制

鼓励和提倡江苏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政府、智库、社会组织等,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合作机制,共建以大运河为载体的文化示范带,在开展大运河遗产保护、文化交流、市政整治、旅游合作等方面形成协作共享的整体。通过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机制,整合地方资源优势,积极争取教育部的支持,将江苏打造成吴越文化、淮扬文化和楚汉文化的培养高地和全国文化人才培养的示范区。

(四)融汇顶层设计与创新

将中央政府顶层设计与地方政府探索创新相结合,将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成全国闻名的文化名片。地方创新和顶层设计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只有坚持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好。鼓励地方政府探索适合本地的文化带建设模式,将探索创新与加强统一领导相结合,形成高效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模式,对其他大运河区段文化带建设形成示范和引领效应。

(五)推动多方参与合力共治

鼓励在政府的领导下,让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参与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来,充分利用各部门资源优势,整合资源,集中发力,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真正体现出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可以借鉴杭州的做法,通过企业、地方资本参与大运河保护、开发,筹建大运河开发保护的股份制集团,形成社会合力,为共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