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始设于康熙四年(1665年),截至宣统三年(1911年),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九朝,历时247年,有影响的总督共计86人98任。“两江”系指江南、江西两省,江南省则为苏、皖总称,江苏下辖松江府即今之上海亦归属江苏。当时两江一带人文荟萃,经济繁荣,是清王朝财赋重地,故而两江总督地位相当重要。作为朝廷封疆大吏,两江总督一般官居从一品,主要职责是“厘治军民,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即坐镇东南,举荐考察地方官吏,总管三省军政事务。
清康熙年间全国设八大总督,依次为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江总督在八大总督中是管辖省份最多的,政治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所以此职一般由满人担任,太平天国运动后渐由汉人职掌。
进入总督署大门,院中有块“惠洽两江”的卧碑,是乾隆帝赐给时任总督尹继善的御笔。“惠”乃恩泽之意,“洽”意为遍及,褒奖尹继善为官两江,造福一方,泽被百姓。尹继善为人通情达理,严肃公正,先后四次担任两江总督共计18年,他在江南为官30余年德政较多,尤其是乾隆多次南巡,每到金陵,尹继善总是调度得宜,安排周到。
督署花厅系当年总督工余休憩处,也是宾朋幕僚畅谈饮宴之地。花厅上方有一块乾隆亲笔题写的“清风是式”横匾,是为康熙年间两江总督于成龙题写。于成龙于康熙十九年底升任两江总督,生活简朴,甚至在总督署里自种青菜吃,还用督署后院龙爪槐的树叶当茶叶,以至树上常年都是光秃秃的。1684年冬康熙南巡到江宁,称刚刚去世的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几十年后,乾隆在此又想起为官清廉的于成龙,于是亲笔题写“清风是式”以示褒扬。
衙署大堂是总督授传圣旨,与下属商讨军政大事所在,也是拜祀之日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如今悬挂的“惠洽两江”“秉钺三江”“三省钧衡”“两江保障”匾额均出自皇帝赏赐给两江总督的御笔。因江南省又分为上江(今安徽)和下江(今江苏),再加上江西,故而合称“三江”。明清以来,此地一直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历代财赋重地。
“近代名督史料展”介绍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12位两江总督生平事迹,展厅内还陈列了总督仪仗和清代官服,附有“清朝官职品级服饰图表”“两江总督年表”等介绍。展厅内陈列有清两江总督冬夏官服饰有朝冠、朝服、朝带、朝珠、披肩和官靴等,朝冠顶为红宝石、珊瑚。朝服为蓝色或石青色,绣有九蟒五爪,前胸后背各绣一块正方形仙鹤图案补子,朝珠由108颗玉珠串成,间以四颗大珠分开,代表春夏秋冬。
乾隆帝赐给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御笔“惠洽两江”
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人,晚清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因虎门销烟与抗英而闻名中外,有民族英雄之誉。
耆英(1787—1858),爱新觉罗氏,满洲正蓝旗人,历任内阁学士、内务府大臣、礼部尚书、户部尚书、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盛京将军。他和伊里布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中方签订代表。后因欺谩之迹为王公大臣论劾,被咸丰帝赐死。
耆英
曾国藩(1811—1872),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湘军创立者与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他力主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李鸿章等人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并开创留学西方之先河。在为人处事、修身治家方面也有独到见解,直接影响了一批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晚清洋务运动领袖,世人多称“李中堂”。他官至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授一等肃毅候,当时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无不参与,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之为“再造玄黄之人”。《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均由其签订,李鸿章晚年亦称自己是大清王朝的糊裱匠。弱国无外交,这位生不逢时的晚晴能臣注定身后骂名滚滚。
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出身,曾参加湘军楚勇对太平军作战,出任广西布政使、江西巡抚、两广总督、南洋通商大臣等职,大力发展海运与兵工生产,受命帮办海军军务。他两度出任两江总督,也是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创始人之一。1901年与张之洞联名上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开启晚清改革之先声。
沈葆桢(www.xing528.com)
沈葆桢(1820—1879),原名沈振宗,福建侯官人,中国近代造船业、航运业、海军建设事业奠基人之一。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清政府即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他率船舰前往部署,筑垒战备,又于日本撤军后,主持开采基隆煤矿,为郑成功建祠。光绪元年(1875年)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办南洋海防,大力扩充南洋海师,是清政府力主筹建海军的重要人物。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左宗棠早年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却留意农事,饱览群书,钻研舆地与兵法,后经历湘军平定太平军、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回乱、收复新疆及建省等一系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他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追赠太傅,谥号“文襄”。
曾国荃
曾国荃(1824—1890),字沅浦,曾国藩九弟,湘军中人呼“九帅”,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咸丰六年(1856年),石达开兵犯江西,战局危急,曾国荃投笔从戎,招募三千湘勇赴江西援助兄长,攻打吉安,其军号曰“吉字营”。曾国荃曾在“半年之里,七迁其职”,先后攻克安庆、南京等重镇,与其兄同日封爵,人们评说“曾国藩以湘军领袖而居功首”“其弟国荃,论功仅亚国藩”。他曾奏请并扩建金陵制造局,设立江南水师学堂,授太子太保,任两江总督。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人称“香帅”。曾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多次署理两江总督,却从未实授。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工业,还创办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据《清史稿》载,张之洞身材不高,蓄长须,风仪峻严整齐,为官数十载,每任一处颇有建树,他办事喜好宏大,不计费用,平素爱才好客,引天下贤士竞相归依。
魏光焘
魏光焘(1837—1916),湖南隆回人,曾任新疆省布政使、新疆巡抚、云贵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要职。署理两江总督期间,他在外交事务上完成前任刘坤一未能了却之若干悬案:如对外交付赔款时,洋人动辄增涨金价,从中牟利,他与各国领事力争,平价立案;又如疏治上海黄浦滩事,能从外人手中收回自主权。他还整顿水师学堂,推行机器水电制造各局,扩充师范、格致、译电各学堂,筹建三江师范学堂等。
端方
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陶斋,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作为中国新式教育创始人之一,曾率团出访美、日、英、法、德等十国。他代任两江总督期间,在南京鼓楼创办暨南学堂,即今广州的暨南大学前身。1907年,端方在南京创立近代最早的省立公共图书馆之一“江南图书馆”,也是中国第一所幼儿园的创办人。任江苏巡抚期间他革除陋习,下令将各州县照例奉送的红包全数退回,改作选派当地学生出国留学费用。端方属新派人物,喜欢拍照。在直隶总督任上,因福升照相馆尹绍耕在慈禧奉安大典现场偷拍照片受到牵连而遭免职。1911年起用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时在资州被部下乱刀所杀。
张人骏
张人骏(1846—1927),清末政治家。宣统元年(1909年)始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劝业会会长,在南京丁家桥、三牌楼一带建南洋劝业会场馆,是当时官商合办的大型博览会。第二年,劝业会开幕,盛况空前。他在南京修建过两座城门,修建丰润门(今玄武门)以便于达官贵人游览玄武湖,修建草场门则为运输车马草料。其在两广总督任上多次抗争外强,维护国家主权,曾与日本驻粤领事据理交涉,为收回东沙群岛奠定基础,又派水师提督李准等170余人分乘军舰前往西沙群岛,查明岛屿并命名勒石,在永兴岛升旗鸣炮昭告中外。南海诸岛中有一块岛礁被命名为“人骏滩”,沿用至今。
清代一品文官补子仙鹤图案
两江总督官服
清代一品武官补子麒麟图案
清两江总督署大堂复原陈列
清两江总督署花厅复原陈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